“箩筐娒”反差大:街头小霸王 幼儿园里乖巧班长

  

  被父亲挂在树上的“箩筐娃”抱树而泣,背后是回家的人流。魏一晓 摄

  

  小袁在幼儿园里快乐、乖巧,与其他同学没什么区别,摄影记者一下子甚至看不出谁是小袁。

  

  手拿“鞭子”的“箩筐爸”牵着“箩筐娒”

  温州网讯 《4岁男孩被父亲放箩筐里挂树上 其父:不知如何管教》,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不少读者感到惋惜,还有人对“箩筐爸”的举动提出质疑,认为是“作秀博资助”。

  昨天,记者继续探访了“箩筐娒”的多个生活场所,令人惊讶地发现,“箩筐娒”表现反差很大:在幼儿园里,他是乖巧的孩子;在街头,他对准行人,猛泼一桶脏水;在家里,他给记者端来糖果盒,并抱怨他爸爸:“都没有糖果给客人吃了”……

  “箩筐爸”:鞭子才能吓倒他

  记者:一些市民给孩子捐献过衣物和钱,您是怎么处理的?

  袁舟明:衣服舍不得给他穿,打包放在床头,可以带你去看。钱都存起来了,加上现在每个月可以存个七八百元,都存起来了,不敢随意开支,万一生病什么的。开支不起。

  记者:现在每个月开销多大?大概可以挣多少?

  袁舟明:加着房租每月开销900多元,挣钱的话,每天多则七八十元,少的话四五十元。

  记者:有人反映,您曾半夜把孩子放在箩筐里挂在铁门上,拴在家里,孩子常常吓得大哭,怎么回事?

  袁舟明:七八月份的时候,我经常晚上会有活拉,想挣点钱,深夜邻居都睡觉了,不敢麻烦他们帮着看,带着去送又不太安全,就想出这样的办法,实在还是怕他丢掉。后来被大家说过很多次,我再不敢这样了,晚上不出去了。

  记者:您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吗?您跟老师交流接触过吗?

  袁舟明:我不知道,也没有跟他们接触,他们有文化,我不知道怎么交流,再说我很放心,孩子肯定带得好。

  记者:下一步打算怎么办?

  袁舟明:多赚钱,我现在稍微多花点钱,饭都不够吃,再多赚点钱后,就可以少做事空出点时间管孩子,要不我攒钱后把孩子送到全托所,不一定免费的,一个月七八百的生活费我可以承受。

  记者:为什么不尝试自己跟孩子交流呢?

  袁舟明:想交流啊,但是怎么交流?我只有用鞭子可以吓倒他。现在只想多赚点钱,他能一天天长大就好了。他能变成什么样子,我真的还顾不上。

  记者:能不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下班照顾他?

  袁舟明:我曾在工厂工作,手指断了两个,眼下要我去其他地方工作,有点难啊。

  记者:对于很多人的爱心捐赠,您怎么看?

  袁舟明:我是真的感谢,但我文化程度不高,不知怎么讲,以后别人有困难,我也会捐献出去,我孩子衣服有不少呢,都是新的。

  在幼儿园是“小班长”

  分书分玩具井井有条

  昨天上午,记者前往实艺二幼探访,小袁正在上课,他端坐在座位上,跟随老师指挥拍手唱歌。

  班主任王老师说,她看过本报报道,非常惊讶,在园里小袁与报道披露的街头小袁判若两人,在园里,小袁与小朋友关系融洽,讲秩序、懂礼貌,还当过小班长给大家分书本和玩具,处理得井井有条。

  中饭时间,小袁很守规矩地吃饭,再把碗筷放好。然后,他与边上的同学聊天,一起看书,饭后排队散步的环节,他很有秩序地走在队伍里,看到采访过他的记者,他还惊喜地挥手打招呼。

  园长林女士说,去年小袁刚来的时候比较皮,尖叫,大哭,甚至地上打滚,后来慢慢变好,现在在幼儿园性格上与其他孩子已经毫无区别。但小袁似乎很害怕他的父亲袁舟明,有时候袁舟明来接他的时候,会大声哭喊,幼儿园的潘老师曾想上前询问情况,与袁舟明沟通,但袁舟明却挥手说“太忙”,匆匆走开了。他们还组织为小袁献爱心、送衣物,袁舟明也是简单地说几句谢谢,很少和老师交流。

  在街头又变“小霸王”

  猛地提起脏水泼人

  下午6时许,记者在小袁父子出租屋附近的巷口,遇到了接小袁回来的袁舟明。记者与袁舟明交谈时,小袁一直在旁边捣蛋,与幼儿园的表现截然不同。

  见有孩子经过,他就朝对方扮鬼脸;有大人经过,他拼命跑过去,抱住陌生人的大腿,对方见是小孩,哭笑不得,赶紧让他松开后匆匆离去。

  后来,小袁跑到路边一家加工店里,撕开店里的皮革麻袋,记者把镜头对准他时,他一阵手舞足蹈。

  当巷口人流增多时,小袁猛地提起街边一桶脏水“哗”地往人流密集处泼去,被溅到的市民尖叫着仓皇跳开,小袁则在一边哈哈大笑。

  袁舟明见状,挥舞着棍子劈头打过去,小袁“哇”的一声大哭。

  在家里成了“小大人”

  一直送客到了路口

  不一会,小袁与记者混熟了,带着记者去他家里玩。小袁父子的家,是水心一栋楼的一间地下室出租屋,门一推开,一阵腐臭扑鼻而来,开灯一看,脏乱无比,房间十平方米不到,只有一孔透气小窗,屋内堆放着布满厚厚灰尘和油腻的杂物,一张架子床靠墙而立,下层的被褥已经黑得辨不出颜色。

  屋内拥挤不堪,记者几乎“无从立足”。不过,此时的小袁非常热情有礼貌,“请进来休息一下。”他把记者领进屋,让记者坐在床边。

  接着,他在杂物堆里翻出一个糖果盒,摆到记者面前,打开后发现里头空空如也,他有点失望地说:“爸爸,都没糖果给客人吃了。”

  他看到桌上的两瓶水,立即拿了其中一瓶递给记者:“请喝水。”隔了几秒钟,他突然想到是来了两个客人,于是,他又拿来另一瓶递给摄影记者:“哥哥你喝。”

  记者道别时,小袁一直送到了路口,远远地挥手跟记者“再见”。

  邻居争议“箩筐爸”是否在作秀?

  昨天,有知情读者致电热线,称小袁爸爸袁舟明有点“假”。

  他列出几大疑点:据他所知,小袁父子多次接受市民捐赠,为什么不改善养育孩子的条件,钱去哪儿了?有很多人送小袁衣物,他却还是穿着脏旧衣服,是否在“博同情”?袁舟明对小袁非打即骂,真有父爱?更关键的是,小袁在幼儿园表现正常,所以他的顽劣像是特意被“教出来的”。

  针对这些疑问,记者也采访了小袁父子地下室住处的邻居。上午10点,父子均不在家,记者于是跟邻居聊开了。对于袁舟明的行为,邻居们的观点分为鲜明的两派。

  邻居孙先生认为,袁舟明就是“作秀”,他回忆,袁舟明曾把孩子深夜拴在家里,或把孩子放箩筐挂在地下室对面的铁门上,孩子常哭个不停。他认为正常的父亲下不了这个狠心,所以袁舟明别有用心。

  而孙太太等几位女士则有不同看法,她们说孩子虽遭打骂,却也无奈,一是孩子太皮,二是袁舟明尚在贫困线上挣扎,无精力和时间管教孩子。她们见过袁舟明深夜“娃子、娃子”喊着四处找跑丢的小袁,也看到过袁舟明给孩子喂饭,她们曾给小袁送鞋子,袁舟明拒绝了,说孩子鞋子够多,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