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唤醒“休眠地”

  四川省盐亭县金孔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要求,聚焦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将撂荒地治理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做实“治”(整治)、“创”(创新)、“轮”(轮作)三篇文章,让3300余亩“休眠地”焕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

  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在金孔镇,全镇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高达5675.04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当地探索出“抓整治、强创新、优轮作”经验模式,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活力。

  做实“整治文章”夯基础

  由于劳动力流失严重、土地碎片化严重、农业效益低下、水资源匮乏,金孔镇全镇撂荒耕地面积达5675.04亩,涉及23个村(居)、农户5963户。2021年,金孔镇统筹使用300余万元资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打破原有地埂界线,通过田地调形把“小田”改为“大田”,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同时,金孔镇还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新修作业便道、田间机耕路40余公里,改扩建渠系100余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使农田灌溉、耕种、施肥、收割等更加方便快捷,降低劳动成本,提高效率和收益。

  通过“一结合、二调形、三改造”,过去农户不愿种的“烧饼田”“碟子塘”,变成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香饽饽”。2022年初,金孔镇将治理撂荒地纳入镇2022年重点工作,并出台了《金孔镇2022年撂荒地根治意见》考核办法,激发各村居整治撂荒地主动性。

  谋实“创新文章”增效益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金孔镇创新推行“两个一批”工作法,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动员群众复耕复种一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复耕一批。

  在“动员群众复耕复种一批”方面——金孔镇执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切实落实村居新增耕地验收后续管护和督促主体耕种责任;深入开展“一对一”保姆式农技帮扶指导,最大限度调动农户积极性。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复耕一批”方面——金孔镇倡导“让耕地流动起来”,通过撂荒耕地对外承租免租7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9个村的撂荒地治理,新增流转4500余亩,新增治理撂荒耕地2000余亩,既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又促进了撂荒地统筹利用;动员没有生产能力的农户,将土地流转给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发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进行代耕代种,村委会实行托底耕种,做到因村制宜、分类施策。

  通过“动员群众复耕复种一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复耕一批”,2022年,金孔镇农户自行复耕面积达599.35亩,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撂荒耕地1475.4亩种植粮油作物,土地流转治理撂荒耕地1129.79亩。

  写实“轮作文章”促振兴

  耕地轮作既可保证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改变农业种植业的经济发展结构、改善农业种植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收入。今年以来,金孔镇采取多项措施,推动一季田(存水田)改两季田2000余亩、中低产地改高产地3500余亩,并通过“上级帮扶+政府支持+村民自发参与”的模式,引导种植业主实行稻麦轮作、粮油轮作,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让“闲田”变“忙田”。此外,对实施轮作项目的业主,镇财政匹配5万元资金,给予油菜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补助,并在土地翻犁、育苗、灌溉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

  今年,金孔镇新增小麦播面2000余亩,增加小麦产量700余吨,增加产值160余万元;中低产地改高产地全年粮油作物单产增加60公斤,全年增加粮油作物产量210余吨,增加产值50余万元;新增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在工作实践中,金孔镇探索出了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轮作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的经验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下一步,金孔镇还将加大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农业发展、集体经济多元化等力度,坚持整治与发展、短期与长期、宽松与严厉相结合,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效,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