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百万上海学生受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新民网讯】据《新闻晨报》,上周五,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刚进行了一场有趣的中秋节古诗词吟诵活动,今天这些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已在翘首以待半个多月后的重阳节吟诵会。

  多年来,本市中小学通过多种充满趣味和创意的拓展课程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建立起对古诗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兴趣。自2005年《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上百万上海学生从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中受益。

  学生自制古诗趣味卡片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举行的这场中秋节古诗词吟诵活动中,中高年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找来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写过的中秋诗词,低年级的学生则只需吟诵和月亮有关的诗歌,“床前明月光”,体会千百年来月亮带给人们的美好情感。

  多年来,这所小学的学生每周都要上一节“明智课”,通过诵读古诗文的和传统文化熏陶,孩子领略古诗文的意境,体悟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除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部分,老师们还会从诗经、唐诗、宋词、元曲中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段落。除了老师讲授外,学生们因为培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而萌发了学习主动性,自己搜集选段,交流心得体会,还有模有样做了诗配画的小卡片,用充满趣味的方式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从今年秋季开始,新版的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专门设了古诗词的诵读课,并开发了相关的音像资源,把古诗从文字移到磁带中,从原来的注重识字教学到现在的注重吟诵和体会诗词意境的教学,使他们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魅力。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虹介绍,这学期该校从小学生到高中生的晨读,依然保持着诵读古诗词的习惯。每年,学校一次的“学养课程“文艺大汇演,孩子们还会进行古诗词的朗诵表演、小品表演等,每个孩子都会参与。

  中小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传统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从1997年就开始国学教育,一直用《论语》、《孟子》作为教材。

  无独有偶,上海尚德实验学校小学生每天都会在课堂上诵读国学内容,初中生也要学国学文化《弟子规》《道德经》等。

  副校长张财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把国学教育列入了小学部课程特色,选用北师大出版的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系列,希望形成《国学》的校本课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实现孩子“童蒙养正”的最佳素质教育。

  9年100多万名学生受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其实,上海中小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由来已久。2005年3月,本市就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推出了以“鉴赏艺术,学习技能,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为宗旨的“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系列活动”。

  比如,在嘉定区迎园中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传统皮影戏的“道道”来,为了学习和传承这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学习、考证了大量历史文化知识,为《清明上河图》中的皮影人物精心设计服装,还把中小学经典古诗文都用皮影戏的方式展示出来,更与嘉定地方史结合,自编自演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皮影戏。此外,民族舞、中华经典诵读等也是该校的特色,在校长祝郁看来,教材只是载体,而通过教材赋予的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探索教材之外电影盒子的多种拓展课程,这或许是更重要的形式。

  而在传统文化节日里,上海市实验学校校园更是一片热闹。元宵节,孩子们会做元宵、做兔子灯、猜灯谜,中秋节,孩子们会学着做月饼。通过体验,孩子们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9年来,市教委开设京昆戏曲、民族工艺、中国书画、民族歌舞、诗词吟诵等10个培训项目,聘请名师名家为学生开设专题培训与讲座,让青少年学生免费获得优质的民族文化教育。全市有10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100余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培训活动,聘请专家358位,形成了9435个相关教育活动班。目前,已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惠及全体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