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奖励,是激励还是功利?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如今,随着生活的日益丰富,各类娱乐活动逐渐将人们的生活填满,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当网络成为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前书不离手的学生,如今成了人手一部电脑,业余时间读书的生活似乎离学生们越来越远,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于是,如何督促学生读书,成了如今各大院校关注的问题。近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官网首页出现了一则通知,细细阅读,其内容让不少学生眼前一亮:该学院设立10万元“锦城阅读基金”,旨在支持和鼓励学生阅读书籍。为了考量学生读书的质量,学院特别设立了读书积分制度,规定学生每读一本书,就可以积1分,每1分对应10元钱。有人计算,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读书破万卷”,那么,他就能“挣”到10万元了。

  但是,这个举措经媒体报道后却引来了人们的热议,因为有人担心,用如此直白的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们读书,这是否太过功利了?

  本组撰文本报记者王垚懿

  关注

  “阅读基金”是不是个好办法?

  “阅读基金”获得方式:需要填写相关申请表,列出阅读书目,提交读书笔记、摘要、报告、体会和批注等。

  “阅读基金”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方以及学生的关注,一时间褒贬不一的议论、质疑甚至猜想从四面八方涌来,其中,“读书挣钱的方法失当”与“读书基金能激励学生”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现如今,身无分文恐怕寸步难行,但将赚钱与阅读书籍、陶冶情操连在一起,恐怕又有些难以掩饰的尴尬。精神与物质虽然不可分离,但过分追求物质或者将物质当做提升精神文化层次的方法,恐怕流于功利或者太过庸俗。对于讲求效率的我们来说,金钱激励也许算是一剂猛药,起效没准确实快,副作用却不得而知。

  事实上,如果仔细阅读川大锦城学院官网的通知,便不难发现,阅读基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赚,此前的报道称:“学生想要获得‘锦城阅读基金’的资助,需要填写相关申请表,列出阅读书目,提交读书笔记、摘要、报告、体会和批注等。”而且阅读基金的奖励发放,也不是以现金的形式,而是转换成购书卡发放给学生。

  此外,校方还规定了针对学生的另一种奖励,即“锦城阅读奖”,获奖的标准是“通过读书,产生了相应的研究文章,或者科研活动”。该奖包括物质和现金奖励。

  那么,“阅读基金”也好,“阅读奖”也好,到底是不是个好办法?对此,网民们争论不休。

  观点一:读书怎能太功利

  虽然该学院发放基金的要求比较严格,但不少网友认为,问题核心仍不可回避,如果一切都是为了奖励,那读书的意义何在?难怪有网友发帖挖苦:“读书乃学生本分,如今却成了需要利诱的一件事情。”亦有人哀叹:“当阅读变成‘挣钱’,生活的状态就距离野蛮不远了!” “感慨啊感慨!记得当初读大学时,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去图书馆占位子,为读一本好书熬通宵是常态,整个心灵被追求知识的欲望挤得满满的……今天,大学生要拿钱才(会去)读书……”

  观点二:激励举措考虑不周

  有的网友则认为,该学院的措施考虑得并不周密。例如该学院规定要交的读书笔记和摘要,就被网友轻易破解:“我借一本书,再‘百度’一篇读后感,这样我一学期可以读20本书,有20分,别人辛辛苦苦读两本,只有2分,这样看的话,这个规定还算公平吗?”另有网友提出,既然激励的目的是倡导阅读,那对书的载体就应该放宽要求:“不可否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图书阅读量在这些年里持续下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受到了网络的冲击。应该说现在电子形式的信息占据了我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很大比例,鼓励学子们多读书应该支持,但也需要把电子书纳入支持范围吧?”

  观点三:有点奖励才实惠

  有反对就有支持,对于阅读基金,部分网友也持支持态度,认为应该现实一点看问题,有鼓励措施总比没有好。“我震惊了,此时不读书更待何时读啊!”虽然这种直白的奖励方式有些弱化读书的本义,但一些网友还是表示理解:“年轻人接触事物多,此时应该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们,再说我们生活在商品社会,这也是一种选择。”

  微评论

  读书是为了什么?

  “阅读基金”让我们联想到了家长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好好念书,承诺考出高分就给“奖励”的家长大有人在。可是,不难发现,越是重金利诱,孩子越难出成绩,反倒是那些真心读书的学生,即使面对大考,无需物质吸引,也能气定神闲地拔得头筹。

  不难看出,倡导阅读应该从精神层面抓起,从内心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阅读欲。“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需要的是自我陶冶和修炼,面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如果单凭奖励或者说教,就想从心灵深处改变一个成年人对阅读的渴求,似乎也不是根本的办法。

  但有激励措施总比没有好,“阅读基金”这一举措,乍一听虽有些“死马当活马医”的悲哀意味,但也不乏实际操作性。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灵魂的升华,如果通过奖励的方式能让一些从前不爱阅读的人体会到读书的幸福,那么,即便功利,也是有益的,我们就姑且对这一方式表示宽容吧——不过,它毕竟只是一个辅助的办法,其实,对于读书这件事,真正的激励,再多也不为过。

  链接

  激励读书,

  还有其他办法

  虽说读书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有时候,确实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唤起人们对阅读的兴趣,用合适的方式让人们爱上读书。在这方面,国外也有一些举措。

  喜欢看书不用买,免费图书有人送

  在美国纽约,每月的第一个周二,就有一群志愿者为市民免费派发书籍。该活动由曼哈顿一个志愿者组织发起,书籍来自市民的自愿捐赠。该活动发起者受英国志愿者的启发,他们希望大家能放下手中的电脑,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停下匆匆的脚步安静阅读,享受书籍对心灵深处的滋养。老话说得好:“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提示着更多的借书人,借书并非重点,读书才是王道。

  街头书架,行人随意拿

  不久前,德国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公共书架。这种免费的“街头图书馆”让民众随意拿取书架上的书籍,也要留下他们自己的书供他人阅读。到“街头图书馆”取书不用登记,也没有还书日期,只要秉承“拿一本书,留一本书”的观念,就可以拿走任何数量的书本。目前,在德国科隆市,已经设有4个这样的书架,每一个书架能放置约200本书,书种多样,从小说到工具书应有尽有。这些书会每六周彻底更新一次。通常,这种公共书架由人们捐款建立,并由各地的志愿者队伍进行维护。此类书架已在德国其他地区出现,包括柏林、汉诺威、波恩以及其他一些郊区村镇。

  父母陪读半小时

  在美国,读书也讲究从娃娃抓起,而且也是孩子父母的责任。美国似乎有不成文的规定,幼儿读书必须在父母陪伴下进行。孩子在幼儿园时,学校就要求父母每天须陪孩子读书半小时以上。但美国父母从不给孩子读书施加压力,孩子愿意读多少就读多少。美国中小学制定读书计划相当普及,三四年级的学生一般被要求每学期至少读三本书,同时还要做好读书笔记,有时还要上台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