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北京文科女状元,当年语文考99,作文登人民日报,现状如何?

  《人民日报》曾报道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社论:进行升学考试,势必使教育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半途而废,势必挫伤左派学生的革命积极性,助长资产阶级右派的反革命气焰。

  高考制度遭众人批判,废除长达十一年

  在文革爆发的前夕,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同学,在团支部书记孔丹带领下,联名给主席写了信,要求废除“封建高考制度的桎梏”。

  

  他们写的信题目为《敢叫日月换新天》,其中是这样评价高考的:“它的流毒极广,影响甚大。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剥削阶级愚味人民、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工具。在社会主义今天,它又成为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进行修正主义复辟的重 要手段。”

  此前,北京女一中的同学,已经先写了主张废除高考的《致毛主席的信》。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把北京女一中以及北京四中的两封《致毛主席的信》全部发表。在两信发布之后,1966年夏天的高考即被"废止",且这一"废"就是十一年!

  恢复高考,两位状元出了名

  1977年时,中国恢复了高考,当时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以及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与应届的高中毕业生。

  这一年最有名的,当属北京的两位状元,男的叫郭方,女的叫刘学红。其中,刘学红是当时比较出名的,因为分数还未公布,她的作文就登上了《人民日报》。

  事实上,刘学红可能也不是女状元,因为她并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是多少,之所以说她是高考状元,也只是因为她的高考作文被登上了《人民日报》。但可以确定的是,就算她不是那年的高考状元,就因她的作文可以登上《人民日报》,也可以说明她的成绩是很靠前的。

  当年刘学红语文考99,作文登人民日报,现状如何呢?这件事情要从头说起。

  下乡插队,靠力气拼父母才有出头日

  1975年时,刘学红中学毕业,隔年便下乡插队。通过一年的下乡生活,刘学红发现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因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力气上。

  当时你力气大干的活多,那你的工分就高。而参加文艺演出是不计工分的。刘学红曾问过一个工友:“你准备在这里干一辈子?”

  

  工友回答道:“如果自己不留下,弟弟就不能留城,另一方面,如果不表态扎根,就评不了先进,评不了先进,就入不了党,入不了党,推荐上大学就可能没你的份。但是,我从没有提出扎根。”

  当时,甚至流传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生产队会计的女儿没有通过考试,却被人推荐进入北京大学,而当时只有这个名额,却竟给了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件事使刘学红深受打击。

  高考突然恢复,遥远的梦变得现实起来

  刘学红本以为自己要扎根一辈子了,但1977年的一个消息,却让她看到了希望。1977年,中国宣布恢复高考,这个遥远的梦,突然又在她的心中变得现实了起来。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并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当时,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

  刘学红所在大队的知青,全部都交了5毛钱的报名费,她们一边工作一边复习,最后到了高考前半个月才集体请假,认真开始复习。所以对他们来说,真正全面复习也就半个月。

  学习艰难,为顺利通过高考拼尽全力

  因为是第一年高考,大家心里都没底,听说某户人家拿到了以前的高考试卷,因为不允许转借个抄写,刘学红就跑到别人家,和其他小孩一起做试卷。

  与此同时,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出现,给那些渴望考上大学的知青们,带来了自信和希望。为了能早日得到这套丛书,在新华书店门口出现了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书的壮观场面,印刷厂也是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

  在《上海出版志》中,可以看到对这套书明确的销量记载:共发行了7395万册。这简直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个“不见面的老师”的引领下,知青们一步步由浅入深,迈进了知识的殿堂,这也引发了全社会的读书热。

  

  历史学家雷颐回忆了当年的“孤独与疲惫”:“吃完饭,别人在打牌我就在复习,都是复习到半夜,中午车间机床轰鸣,一点没把我打醒,太累了”。

  北大教授陈平原也用“饥饿与求知”形容当年的情况:“我曾经问我的学生,第一,你有没有饥饿的感觉?第二,有没有求知的欲望?而我们那代人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有饥饿的感觉,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份艰难对于刘学红来说也是一样,在备考冲刺的最后几天里,为了不让她受到干扰,她的母亲将其反锁在了屋中,让她可以全心全意的准备高考。

  积极“备战”参加考试,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

  当年的语文高考题很简单,只有30%的基础知识,另外的70%是作文,而刘学红做的那套试卷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在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的第一集,就呈现了1977年冬天,主人公刚刚参加完恢复的第一届高考,并且他提到了北京地区恢复高考第一年的作文题《我这战斗的一年里》。据说,当时一些知识青年在看到这一作文题目,回想自己下乡的日子,是边写边哭的。

  而在高考考完后不久后,刘学红的父亲拿着一份报纸回到了家中,他对刘学红说:“你看看报纸上的作文是不是你写的?”

  刘学红打开一看,发现果然是自己的作文,而且登上的是《人民日报》!后来通过询问才得知,刘学红的作文就是她高中老师所在的那个组判的,她的老师告诉她,你的作文得了99分(实际分数要乘以 0.7)。

  由于自己小学以及初中都没有被耽误,良好的学科基础知识让刘学红在复习中还是相对比较轻松的。最终,刘学红被北京大学的新闻系录取。

  

  1978年的3月4号,刘学红正式进入了北大学习,而由于当时不公布分数,所以直到现在刘学红都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

  四字道尽当年往事,留城学生成功改变了人生轨迹

  作为1977年北京的文科女状元,刘学红的现状如何呢?

  毕业后,刘学红就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从事的是网络方面的新闻报道工作。她曾历任中国青年报学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以及电脑网络部主任等职务,后来还成为了中青在线总经理。

  而多年后,当刘学红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对于当年的经历,有什么想说的,她只说了四个字:感谢高考!并且她还表示,如果没有高考的话,那么自己可能会和当年那些留城的学生一样,一辈子做个售货员之类,而高考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小结

  恢复高考制度,这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而且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以及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感谢高考”这短短的四个字,是时代变革下的缩影在个人身上的最好映照。这位恢复高考后第一位文科女状元直言。感谢高考让无数梦想拥有了平等实现的机会,让奋斗成为一种可能。也愿当高考来临时,所有学子能不负韶华,欣然归来!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敢叫日月换新天》、《上海出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