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主要内容是什么?家庭教育有哪些原则和方法?

  你好,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环境里围绕培养优秀孩子来说的,事实上在实践中,要想培养优秀孩子,首先要有个智慧的父母,因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父母,起引领主动作用的也是父母,李玫瑾老师说过,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出现在家长身上。所以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孩子的教育,也增加了父母的成长,如和谐的夫妻关系对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有很大影响。现在还有培训机构延伸到了家长的个人成长等领域。但是最终目的,还是为培养优秀的孩子服务的。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初心和根本。

  家庭教育方法和原则有很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建议多学习,多思考,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理论,或者说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关键的。这里简单说几点原则,仅供参考。家庭教育亲子沟通里面,最重要的原则有,尊重孩子,就象对待成人朋友一样;孩子犯错,不要被情绪影响,学会理智处理问题,帮孩子找到正确答案;多和孩子相处,创造在一起的机会,增进亲子 关系,这是改变孩子的前提,否则你说什么他也不会听;最后,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身教大于言传。当然还有很多好的方法,这需要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没有捷径,有些事即使告诉你具体步骤,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希望能帮到您,谢谢!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那么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内容?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家中长辈对年轻一代或者家庭成员进行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

  · 广义家庭教育:指除自己以外的家庭成员对自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这种教育通常久远,甚至影响一生。

  · 狭义家庭教育:指一个人成年之前,父母或家里的长辈对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

  家庭教育的最突出特点表现在它的启蒙性。有句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养成的性格习惯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家庭环境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上起到定势作用,电影《宝贝计划》里有句台词:“三岁看一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正是从家庭里最先树立了自身模糊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在接受新的价值观时,也总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作比较而选择性的接收、对照,从而建立新的价值理念,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思想的“过滤器”。

  2.感染性

  乐事与人分享,喜悦双倍,难事找人分担,痛苦减半。家庭教育在情感上最多体现了其感染性。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会传递给身边的人,并与其产生共鸣。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子女间的情感体验当然也是无时无刻的。家长的兴趣习惯,常常也决定了子女的行为举止,所以,在教育子女时,父母更是模范和表率。

  3.权威性

  家庭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重要。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毋庸置疑的长辈。因此孩子对于父母一定是带着尊敬和依赖的。

  除了贴心的照顾孩子外,父母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凭借自身工作被大众承认,这些经历都使得孩子对父母怀有崇拜之情。带着这样的心理,孩子在潜移默化里就会去信任父母,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劝导,按照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

  4.专一性

  相对于社会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具有专一性。孩子出生,成长,父母可谓无时无刻不相伴左右,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只有父母能够全方位地“读懂”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孩子因为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更能毫无保留地表达个性,这也帮助家长全面的了解孩子。

  这样,家庭教育才凸显出它自身独有的特色: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进行专一性的教育。问题体现得相对及时,也能够相对有效的得到控制。家庭教育因此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5.终身性

  家庭教育还体现了终身性的特点。从孩子的出生到成家,处处有家庭教育保驾护航。即使在孩子长大后,家庭教育依然发挥着作用。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可以帮助家长持续的观察孩子的优缺点,适时进行教育,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

  相对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及有利条件,但也应当注意到其不可避免的有缺憾及局限。这方面则主要表现在零散性,随意性等。不排除一些父母未能尽到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

  1.平等原则 2.尊重原则 3.交流原则 4.自由原则 5.统一原则 6.典范原则 7.诚信原则 8.宽容原则 9.鼓励原则

  家庭教育的禁区

  1.居高临下

  父母总认为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轻视自己的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对的,主宰孩子。这种“高高在上”的管教难以让孩子心悦诚服。特别是在批评孩子的错误时,家长这种居高临下的斥责,孩子心里感到不平等,难以平衡。“口服心不服”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例如:常常告诫孩子,“你这么做就得挨揍”、“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2.冷嘲热讽

  儿童心理治疗专家发现,父母的“冷嘲热讽”对孩子尤其是幼童伤害很大。以孩子的年龄,很难理解父母话语中的隐藏含义,从而造成困惑。所以,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父母们都不要“冷嘲热讽”、“一语双关”,而是要尝试与孩子沟通,让其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例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

  3.绝对否定

  凡事都要有度,批评教育也是如此。诚然,孩子犯错,理应批评,但如果家长把话说“绝”,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丧失信心。孩子的自信力很重要,一旦丧失,影响其一生。

  例如:父母要避免说出这类话:“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

  4.言过其实

  随着孩子年纪增长,他们的理解力也会提高,知道父母话语中的真假对错,有其判断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更要留心言语中的真实性。“言过其实”、“表里不一”的话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影响其今后发展。对于赞赏孩子的话,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过分地夸大其词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容易遭受挫折,不习惯听取批评的话。

  例如:禁忌语言,“你是全世界最帅的男孩”等。

  5.人身攻击

  孩子再单纯再愚笨也能分辨好话、坏话。带有人身攻击的“恶语”,一旦孩子听进心里,伤害很大。心理素质差的孩子很可能因此自暴自弃。

  例如:家长避免说出任何含人身攻击的话,“你蠢得像头驴”等。

  6.威胁恐吓

  此点与“言过其实”同理。威胁恐吓只会让孩子远离父母,使父母与子女原本亲密的关系疏离。

  例如:“再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话不要说。

  7.冷若冰霜

  孩子都是渴望温暖,害怕孤单的。冷若冰霜的语言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孩子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容易引起自闭、孤独。

  例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我很忙,别烦我”这类话不要对孩子说。

  身为家长,要时刻明白什么话可以对孩子说什么话不可以对孩子说、有益于孩子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三观和心智,也有益于家庭氛围的和谐发展,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教真育爱”。教育孩子信仰真理,求取真知,做真人,行真事;

  教育孩子富有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爱自然;

  教育孩子提高能力,包括兴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责任能力、合作能力等。

  家庭教育的 终极价值是使孩子富有自信、富有能力、富有价值、富有尊严,幸福人生。

  一个人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创新之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家庭教育的价值构建着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法制、和谐的国家的建设,必须从家庭教育价值建设开始。

  呵呵,这个朋友的问题有些大啊,下面就简单地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哈。

  一、家庭教育的内容:

  首先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然后要了解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中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家长要学习怎样与孩子沟通,最后再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在不同的阶段,给孩子最适合的陪伴和教导。

  二、家庭教育的原则:

  1.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2.亲子关系大于管教,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前提。如果没有好的亲子关系,一切的家庭教育和管教都是无效的,并且可能还会产生负面效果。

  3.父母好好学习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成长

  4.身教大于言传

  5.父母要学会放手,孩子越大越要给他独立的空间。

  6.在孩子三岁之前,抚养人要尽可能的多唠叨,但进入青春期以后要尽可能的少唠叨。

  7.尊重孩子,学会好好说话,不摆家长的威风。

  8.孩子需要爱,也需要原则。

  9.父母学习家庭教育越早越好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这个就有些广泛了,从大的方向来看,有中国的和外国的(确切讲是西方的),现在国内的家庭教育的主流趁势是偏向西方的,比如在我们国内比较流行的正面GJ、PET、蒙特梭利等,主要以美国为主,其中也包括英国、意大利、丹麦和德国等国家的家庭教育理念。

  具体的方法也比较多,就看站在哪个角度来看。比如有些是偏重于亲子沟通的,有些是偏重于心理方面的,有些可能偏重于社交方面的,还有一些偏重通过游戏力来培养孩子,以及通过分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来进行等等。

  总之,要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千人千面,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的方式能够完全对每一个孩子都适用。因为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外向和内向是不同的,还有各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独生子女和二胎、多胎家庭;单身家庭等等因素都决定了家庭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其他人是没办法完全了解自己孩子的,唯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最爱自己的孩子,所以需要父母自己先来学习家庭教育,然后根据自己家孩子的实际状况不断地调整,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说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孩子所有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语言、技能等,都要在家庭教育中打下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孩子后续的成长就会顺利很多,如果打不好,孩子在未来的成长路上就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是被严重忽视的。因为它没有具体的教学形式,也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我们很多父母就算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存在,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家庭教育”的学者是陈鹤琴老先生。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的泰斗级人物,也被称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随后公派到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在那个时候,跟陈鹤琴同为杜威学生的,还有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以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918年,陈鹤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正在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当时国民政府的邀请,于是他应邀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儿童教育学的教授。回国后,陈鹤琴便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儿童教育。

  回国后的第二年,陈鹤琴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他便以自己的孩子做为研究对象,开展适合中国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在长达数年的研究中,陈鹤琴详细记录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把研究成果编辑成书,也就是我们正要阅读的这本《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这本书中,陈鹤琴记录了100多个真实案例,总结出了90多条适合中国家庭的教学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教育》这本书是陈鹤琴留给所有中国父母的一本育儿宝典。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第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教什么?根据陈鹤琴的这本书,我把家庭教育需要教的内容划分为三大类:第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培养良好的性格;第三,提高孩子的见识和见闻。

  第一 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孩子生来是没有什么行为习惯的,他们大部分的行为习惯都是在成长中慢慢养成,而养成这些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家里。

  根据陈鹤琴的观点,孩子需要培养的第一个良好习惯是卫生的习惯。在《家庭教育》这本书中,陈鹤琴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儿童卫生方面的培养,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已经不适合现代生活了。不过,对于现代生活来说,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总原则是不变的,比如早晚要洗脸刷牙、 饭前饭后要洗手、垃圾要丢到垃圾桶等。

  除了卫生的习惯外,礼貌的习惯也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比如出门要跟家人说再见,拿别人给的东西要说谢谢,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等等。这些看似很普通的习惯,放在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身上,就会显得非常有教养。相反的,如果我们从小不注意去培养这些行为习惯,长大后再想让孩子养成这些习惯就会非常困难了。

  第二 培养良好的性格

  除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课题。孩子的性格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但更多的是在家庭成长中养成的,而且大部分就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过来的。所以,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性格,我们就得以身作则地表现出来。

  陈鹤琴在书中就提到一个例子,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去骗小孩,小孩想吃饼干,大人就把饼干藏起来,然后说饼干吃完了;妈妈要去上班,明明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却要骗孩子说妈妈很快就会回来。这些欺骗孩子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还会导致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让孩子养成了不诚实的性格。陈鹤琴认为,类似这样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取的。

  我们想要孩子诚实,自己要先做到不欺骗他;想要孩子有耐心,我们自己要先做到不着急;想要孩子保持安静,我们自己要先做到不大声喧嚷;想要孩子学会分享,我们就要在孩子面前展现主动分享的行为。

  以此类推,想要孩子爱读书,我们自己要先拿起书本;想要孩子爱运动,我们自己要先行动起来;想要孩子不玩手机,自己就得先把手机放下。

  第三 提高孩子的见闻和见识

  除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性格外,家庭教育的第三个任务是提高孩子的见识和见闻。对于幼儿期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形成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他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来获取的。

  孩子看的东西越多,亲身体验的事情越多,他们能够懂的事物也就越多。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地多带孩子去看新的事物,去体验新的事情。看的人多了,孩子自然就可以消除怕生的心理,看的动物植物多了,孩子认识的事物也就越多,去公园、游乐场、菜市场的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可以懂得更多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我们就得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地理,甚至还需要给他们体验困难和失败的机会。

  

  每周二晚九点定期回答家长关于家庭教育与子女身心发展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