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古代诗歌专题想象,这里有专家考察方向指导

  2021年注定是高考史上的重要年份——2018年秋季学期,适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统称“新课标”)首次启用,这一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将于2021年参加高考。而新的高考与录取方式改革,恰恰将以2021年为正式实施起点:江苏、浙江等省的自主命题取消,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有哪些考试动向需要关注?2021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可能是什么样子?

  古代诗歌

  目前,对古代诗歌的考法比较单一,走的是传统诗歌鉴赏的路子,这是全国卷近几年来唯一没有明显变化的题型。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预测:这两年的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后文会分析),下一步(2021年高考)很有可能在古代诗歌鉴赏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上出现题型创新。至于怎样创新,试看曾经作为课标组样题出现的一组题。

  预测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默写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词),与上述两首诗组成一组阅读材料。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选择这首诗(词)的理由。(2)结合这几位诗(词)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主张,选择一个角度评析这几首诗(词)。(3)下面两则材料是对示例作品的评点。你对这些观点有什么看法?任选一则阐述你的理由。材料一: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杜诗:“写雨切夜易,切春难。”“‘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材料二: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4)不同的人阅读诗歌的感受不同,鉴赏水平有高下之别。结合下面的材料,给一名初一的学生写一封信,向他介绍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合宜的方法。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曾在《历代诗话考索》中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这道题非常有意思,瞄准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具有开放性。

  第(1)题考查的是默写。默写题最常见的形式是补充上下句,全国卷常用“情境默写”的方式考查,但目前的“情境默写”只是根据题干描述还原句子而已,其实不够“情境”,未体现“情境”的价值。这道样题里的默写却不同,要求自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但要与上述两诗构成一组阅读材料,并阐述选择的理由。我们再看一道默写样题: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包括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七夕等等,每个节日都留下了大量的古诗词,成为节俗文化的重要组成。请任意默写出两首古诗词(可以是其中片段,但不得少于两句),并指出诗句中包含的节日习俗活动。

  这就是考查素养,而不是考单纯的古诗文识记。

  第(2)题要求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析作品;第(3)题要求借助不同阅读资料,从不同角度对一组文本进行评价;第(4)题要求结合所给材料展开阐述,介绍诗歌阅读方法。

  这道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那就是,只凭我们过去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玩弄”与“张贴”“借景抒情”“反衬手法”“想象手法”等标签是很难作答的。

  这个暑假,高中的你应该读读这本书(一)答应我要做笔记

  如何写好硬笔字 第二讲

  从高考变化看核心素养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名师范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