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19年发展历程剪影

  “我是大学生啦!”虽然入学已经一个多月,年近不惑的北京邮递员韩伟那股兴奋劲儿依然没有消退,“离开学校20年,到了这把年纪,我还能走进‘象牙塔’,谁能想得到呢!”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2011级劳模本科班学员举行了一次座谈会,班长韩伟的这番话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连续第19年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劳模免试、免费本科班。1992年至今,劳模班已经培养了近500名学员。他们在获得正规本科教育后走向了人生新的起点。

  工会送劳模“上大学”

  2010年8月的一天,正在投递报纸信件的韩伟忽然接到北京邮政投递局工会的电话。

  “韩师傅,您什么学历?”

  “电大,大专。”韩伟被问得一愣。

  “有件事,好事,送你上大学去……”

  后来,韩伟才知道,北京市总工会推荐他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深造,而且是免试、免费入学。韩伟觉着,自己中了这辈子最大的“特等奖”。

  3月2日,韩伟正式成为2011级劳模本科班学员,重新回到了教室。

  看着眼前的42名劳模学员,班主任庄继丽仿佛回到了19年前。

  1992年8月31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教育部、中组部特批,中国工运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前身)迎来了48名首届劳模班学员。这些学员来自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还有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年龄最大的已逾不惑,最小的20岁出头。他们将通过四年脱产学习,拿到成人本科文凭。

  “劳模们都特别珍惜学习机会,但不得不说,由于长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许多劳模文化底子并不好。”庄继丽回忆道,按国家教委(教育部前身)当年规定,1992年秋季首届入学的劳模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并达到为劳模生专划的录取分数线。但是,仍有一部分劳模落榜了。

  “这部分考生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很有培养前途。”全总不愿放弃任何一个渴望上学的劳模,再次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请。最终,获准为落榜劳模开设“预科班”,由中国工运学院组织集中补习高中文化课,在补课并考试合格后,直接安排进入劳模本科班学习。

  “关爱劳模,不仅要有鲜花和荣誉,更要为他们提供‘充电’的机会。”这是全总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劳模本科班的初衷。一方面,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做好劳模工作精神的重要举措,开办劳模本科班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对劳动模范的关怀和爱护;另一方面也为提升劳模的综合素质,更大限度发挥其聪明才智建功立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据了解,从1992年至今,全总为做好劳模班工作专门下发了20多个通知、文件和批复意见,每年还下拨劳模专项经费,免除了劳模们的全部上学费用,并坚持资助生活困难的劳模,奖励成绩优异的劳模。

  为劳模全面发展创造舒心环境

  其实,劳模班并不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创。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劳模的教育培养工作,恢复高考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工人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提高工人阶级的综合素质。全总历任领导也为办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多次作出指示,强调要做好劳模学员推荐选送、培养教育等工作。

  据了解,早在1983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就联合签发了《关于省市自治区级以上先进人物升学深造的暂行规定》,规定劳动模范“报考全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年龄可放宽到二十八周岁,婚否不限,经单位推荐,可报考相应专业,参加统一考试,录取时适当降低分数……”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准招收了全国第一批劳模生。到1992年,全国已经有16所高校同时面向劳模招生,报名人数一度突破1000人。

  然而,仅一年后,这股热潮突然降温,报名人数骤减到300人。1993年,全国经过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劳模生只剩下60余人,以至于某些高校无法再设立专门的劳模班,对劳模生实施专门的教学计划。

  如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北京唯一坚持举办劳模班的高等院校。

  庄继丽告诉记者,由于国家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国企改革、兼并、重组等原因,部分劳模学员毕业后安排落实工作有困难,或安排的工作不如上学之前,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劳模“上大学”的积极性。

  对此,1996年,全总组织部向教育部申请,免除劳模班入学考试。这一申请很快得到教育部门认可,明确“获得全国劳模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凡符合入学条件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会推荐,全总组织部审定,报教育部批准后,可免试进入中国工运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劳模入学难的第一道关卡消除了。

  据全总组织部介绍,劳模学员文化水平较低,教学、管理等成本较高,也是许多大学放弃劳模班的主要原因。

  为适应劳模特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但为劳模班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而且重新规划了课程设置:针对劳模学员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学院把数学课分成快、慢两个教学班,由两位老师分别授课;为巩固教学效果,学院加强了课后辅导,并规定辅导课时不少于授课时数的一半;学院还为劳模特开了“第二课堂”,安排了大量的教学参观活动,拓展了劳模学员的视野……

  19年间,劳模培养始终是全总、各级工会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件大事,并致力于为劳模培养争取更多优惠政策。经过多年努力,先后解决了劳模免试入学、毕业实习、在校期间生活困难等问题,为劳模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了舒心的环境。

  四年“蜕变”,展翅人生

  今年1月中旬,2007级劳模班学员吴倩毕业了。

  时至今日,她依然清晰地记得老师在入学教育时说的一段话:“进入校园,你们不再是光环笼罩下的劳动模范,而是一名普通大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四年后你们将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吴倩说,四年大学生活让她“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刚进入劳模班时,她连手机短信都不会发。现在,她学会了使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熟知工会学、劳动法律和管理学知识,甚至可以用英语与外宾交流……“象牙塔”里的生活使她的认知能力快速提升。2008年,吴倩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9月,通过济南公交总公司“储备人才竞聘机制”,她竞聘成为一家分公司的副经理。

  “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定义我的变化。”这位曾经的公交女司机声音中透着一股自信劲儿。

  培养劳动模范更为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创造了条件。工会送劳模“上大学”,没想到最先受益的,竟然也是工会组织自身。

  1992级李军,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农林水财工会主任;1993级蔡景璇,广东潮州市总工会副主席;2000级熊翠花,江苏宿县总工会副主席;2001级尚秋云,云南大理市总工会副主席……许多劳模在系统学习工会及劳动法律知识后,通过考试成为工会干部。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优秀人才为工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工会组织的精心培养和教育下,劳模学员从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知识上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储备了一支技能型、创造型的人才队伍。

  据了解,除进入工会系统外,绝大部分劳模班学员在毕业后仍然做回了“老本行”,他们把所学知识带回单位,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更加优异的成绩。正如吴倩所说,“劳模们离开校门的那一刻,不是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原文链接:[人民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19年发展历程剪影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