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卓琳致电江泽民:小平临终前说了4点,3月2日邓公如愿以偿

  1997年2月20日一早,北京天安门,无数老百姓正如往常一样,守着初春的寒意,等待国旗缓缓上升,这是无数去北京的游客,最向往的事之一!

  2019年我去北京的时候,也曾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守在天安门广场,就为了见证,这个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的一幕。

  (去北京看升旗)

  但在那一天,升旗仪式却发生了不寻常的事,就在无数群众静候升旗时,却突兀的发现,这已经升到顶端的国旗,却又缓缓落下,悬停在了半空!

  降半旗,这是发生了啥?一般而言,都是出现了重大国殇时才会出现的事情。

  这也让无数观看升旗的群众不明所以,互相看着,用疑惑的眼神,关注这一切!

  当年那时代,信息传递渠道没有今日发达,现在任何事,只要经朋友圈一转发,就能一清二楚,可当时不是这样啊。

  直到升国旗仪式结束后的早间新闻和广播时,不少人才知道了真相!

  (邓公去世)

  小平同志去世在了,让他心心念收回香港的1997年,噩耗传来,无数国人痛彻心扉,当时还仅仅十来岁的我,在课堂上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呆滞了好久好久。

  看着课堂上的老师,诉说哀悼后的哭泣,整个课堂上都出现了低落的抽泣声。

  抽泣声过后,是一群孩子对伟人的缅怀,何尝不是一个民族对于英雄的哀悼。

  (晚年邓公)

  他们看着病床上生命体征微弱的那个92岁老者,用尽一切办法不愿放弃抢救。

  可虽然如此,奇迹依旧没有出现。

  人力有尽时,邓公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抢救无果后,当医护人员沉痛的宣告邓公离世时,早就绷不住的老奶奶终于放声大哭,然后在病床前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句:老头子,你怎么就这么走了。

  这个老奶奶就是邓公的夫人:卓琳女士!

  (邓公和夫人)

  除了这革命夫妻的感情外,卓琳女士跟邓公也有一样坚韧的性格。

  逝者已逝,虽然悲痛但日子还是要继续!

  小平同志去世后四天,收拾起心情的卓琳,用颤抖的手,提笔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写了一封信,告知了江泽民同志,邓公最后的嘱托。

  随后,一切礼仪哀悼有条不紊的进行,然后这最后的嘱托也在3月2日完成了。

  那天一早,一架银色飞机缓缓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

  这飞机的飞行轨迹不同寻常,起飞后环绕北京转了整整一圈后迅速拉升,冲破天空的乌云,迎着送别的彩虹,直飞远处的大海。飞机中的卓琳女士,用颤抖的手将覆盖在邓公骨灰盒上的党旗揭开,带着无尽的缅怀,让邓公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送别后白色的骨灰跟随红色的花瓣,星星点点散落在了无尽的海水之中。邓公,这个中国人民的儿子,就用这样的方式回归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夫妻情深)

  原来在那封2月23日晚送出的信中,邓公给江泽民的嘱托只有四点: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死后火化,将骨灰撒向大海。

  从这个角度看,3月2日这场特殊的离别,也算完成了邓公的最后心愿:回归大海,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至于为何邓公会有这样的心思,除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人生的坚定之外,也跟邓公的革命生涯之始跟大海密不可分有关。

  (跟海有关的过去)

  邓公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家中尚有一些田地和桑树,也算供得起邓公和弟弟们读书,这就让邓公很早就上了私塾。

  按邓公自己的说法就是,从出生到16岁为止,作为家中长子的邓公,日子“都是过的很自由很丰富的生活”。

  但这自由和丰富总是相对而言的。

  上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中。

  1919年5月4日,因为巴黎和会上遭遇的不公对待,北京爆发了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也就是五四运动。

  运动很快传遍全国,也让年仅15岁的邓公,感受到了革命的烽火,并有了出国见世面的心愿。

  有了这心愿就要行动啊。

  于是,今日才高中生年纪的邓公,在15岁那年就用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留法预备学校,准备开启一段留洋岁月。

  (少年邓公)

  在邓绍昌看来,欧洲是现代文明发源地,是列强云集之地,而法国又是欧洲列强中仅次于英国的强国。

  去哪里留学有益于儿子的一生,因此极力支持邓公前往法国留学,但高昂的学费是个问题啊!

  可爱儿心切的邓绍昌为了圆儿子留学梦,一咬牙,一跺脚,就将自己家的地产和值钱的东西几乎都变卖,凑了大半的学费。

  可就算如此,这钱还是差了几十块大洋,想尽办法也补不上。

  (留学少年)

  关键时刻,邓公的舅舅淡以兴看出了邓公家的难处,二话不说,将自己儿子读书省出来的学费一股脑交给了邓绍昌!

  交出学费后,淡以兴还不忘叮嘱邓公:

  娃子,你在那边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出个道道来,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我会帮忙照看的。

  这雪中送炭之行,让邓公终于能圆自己的留学梦想了。

  1920年,16岁的邓公在全家人殷切期盼中,登上了去法国的客轮,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路。

  望着远去的祖国和茫茫的大海,憧憬着光明的未来,这就是少年邓公的人生序章。

  就此,一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在经历了海上一个多月的惊涛骇浪后,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马赛。

  一个以马赛曲闻名世界的地中海名城。

  (马赛)

  异国他乡的日子总是艰难的,初到马赛的这群中国留学生,也引发了当地人的好奇,按照当时报纸的描述就是:

  一百多名中国青年学生,从船上下来。他们穿着西服,头戴边帽,就像一个个贵族子弟,显得彬彬有礼、温润如玉。

  但这群看似彬彬有礼的贵族子弟,其实并不富裕。

  (邓公乘坐的鸯特莱蓬号)

  1921年初,刚到法国才几个月的邓公一行人,就因为提供学费的华法教育会(1916年由中法学者一起在巴黎创立,提供留学资助的社团)财政亏空,没了学费来源。

  这一百多个留学生,在短暂学习五个月后,就因为经费问题从学校辍学,不得不通过艰难的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

  但当时的法国经济并不景气,正处于一战后的大萧条之中,工作也难找!

  这群留学生,因为没有知识语言也不通,一个个被迫成了“马老五”(法语“散工-马篓五”音译,是学生们对自己的谑称),打散工的收入,让邓公连糊口都难,更别提回学校继续读书了,

  为了生存,自小就独立的邓公,进过工厂干活,去过饭店干活,当过搬运工,也做过清洁工,每天只吃两顿饭,主食还是面包就着自来水。

  这段日子,算是邓公艰难人生的初体验!

  (邓公打工的工厂)

  1922年2月,邓公进了哈金森橡胶厂做工,生活虽艰难却在哪里受到了思想启蒙,认识了王若飞、赵世炎等革命前辈,在他们影响下,邓公开始阅读进步书刊。

  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了《新青年》和《社会主义讨论集》后,邓公接受了革命思想,也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

  1923年6月,邓公顺利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革命的岁月。

  这段时间,年仅19岁的邓公成长迅速,任职宣传干事还办过报纸,并在那时,跟一生挚友周恩来相识,成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的编辑,还因为工作认真,被同志们戏称为“油印博士”。

  (在欧洲的周恩来)

  经过这段日子的磨砺,邓公的思想渐渐变得深邃,钢铁厂工人的工作,让邓公深入了解了工人阶级的苦难和被剥削的命运。也是在这段时间,邓公留学的目的发生了改变:从读一个好大学,回国之后有一份好工作,光宗耀祖,变成了以解救劳苦大众为己任!

  (风华正茂时代)

  按邓公后来回忆,自己跟大哥哥一样的周恩来关系最为密切,两人经常会在郊外结伴同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

  聊中国的未来,聊中国的希望,聊到兴奋时开怀大笑。

  这样的日子持续一年多后,1924年7月,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周恩来当选青年团书记,邓公成了书记局委员。邓公也在这一年,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1925年6月,在周恩来等人带领下,邓公参与组织了旅欧华人为支持“五卅运动”而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这个运动震惊了法国当局,也让数名党团员被捕。

  关键时刻邓公没有躲避,反而迎难而上返回巴黎,组织领导党团工作,因此受到法国警方监控。

  今日法国国家档案局依旧保存着当年监控革命活动的档案,档案中邓公曾用名“邓希贤”赫然可见。

  甚至还详细记录了1926年1月8日,为了搜查邓公,法国当局一晚突击检查三家旅馆的过程,足见当时形势之凶险。

  这形势的凶险,也让党中央起了保护青年才俊的心思,并在那个时候,安排邓公前往苏联留学。

  (邓公和夫人)

  这段日子,邓公是在莫斯科中央大学渡过的。

  那段时光邓公一生难忘,在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来俄的志愿,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使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

  莫斯科中山大学一年的学习,让邓公受益匪浅。在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邓公深刻总结了欧洲革命和工人运动特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革命史观。

  1927年春,经过一年学习的邓公顺利回到国内,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职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

  但不久后爆发的4.12反革命政变,让国共合作破裂,邓公也从西安撤离,并在1927年6到7月间前往中央工作,成了一名机要秘书。

  正是在那段时间,为了适应白色恐怖期间地下党工作需要,邓公将自己的名字从“邓希贤”改为“邓小平”。

  (主席和邓公)

  1927年参与组织了“八七会议”的具体筹备,从选定会场到发出会议通知组织会议,邓公护佑一路,让会议顺利举行。

  1927年12月,邓公跟随党中央机关前往上海,并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

  那段日子,在敌对势力环伺的上海,邓公顶着被逮捕被暗杀风险,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日常工作。

  年仅24岁的他,面对危险坚持革命理想,担负艰巨任务,工作应付自如。

  随后岁月,邓公跟随革命同志们一起,一路披荆斩棘,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和努力,经历了红军岁月,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风云,建立了新中国,也用自己独有的三起三落经历,诠释了什么才是伟大。

  (邓公和卡特总统)

  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有资格获得金牌。

  三起三落给了这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顽强信念,也让他有足够的毅力和坚持,担负起国家的命运,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最后一次起落。

  上世纪60年代,邓公因为种种原因,被下方到江西南昌地方工作。

  说是下放到地方工作,其实除了保留党籍之外,已然被剥夺了所有的职务和权力。

  听闻邓公被下方地方后,邓公的夫人卓琳女士二话不说,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毅然跟随邓公来到江西。

  正是在南昌这段特殊岁月的历练,让邓公心中有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构想雏形。

  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身处北京的邓公居于庙堂之高,是感受不到江湖之远的,唯有地方一线工作的经历,才会让邓公明白中国问题的关键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打桥牌的邓公)

  在邓公看来,中国一直是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制度枷锁,无法充分释放国家潜力。

  如果一直如此,备受掣肘,国家的发展将会被耽误,并在时代洪流中越甩越远。

  这状况,唯有解开制度枷锁,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因此,在南昌工作时期的邓公,虽然日子过的艰难,却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照顾患病儿子的同时,还跟夫人卓琳女士一起相濡以沫,共度难关!

  这段日子也让邓公记忆犹新!

  从延安窑洞中的婚礼,到革命艰难岁月的不离不弃,直至当年在南昌的共患难。

  两个人就这么相濡以沫,互相扶持,走过了四季,也走过了艰难时刻。

  (革命伴侣)

  并在1977年成了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

  这也让他心中酝酿许久的改革开放构想,有了发挥可能。

  于是,才有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指引中国开辟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于是,才有了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和邓公访美。

  于是,才有了改革开放春风铺面,改变中国的新时代。

  于是,才有了南巡时候画的那个圈。

  (晚年邓公)

  跟随这一切而来的,还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才有了中国的大发展时代和1982年跟撒切尔夫人谈判香港问题时有力的两句话。

  在香港问题上,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其他的倒还可以谈谈。

  中国人民虽然穷了点,但我们是不怕死的,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是一定要收回来的。

  这两句话,让携马岛战争大胜之威指望能震慑中国的撒切尔夫人慌了,在走出人民大会堂时,还在楼梯上摔了一跤。

  他用自己的一生改变了中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但他的一生依旧有遗憾。

  那就是没有亲自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

  因为岁月将他留在了1997年2月19日。

  一个离香港回归仅仅数月的时候。

  当1997年7月1日,无数人翘首以盼香港回归时,无数国人心中应该都会有一个睿智的身影,是他的那句:中国人民虽然穷了点,但我们是不怕死的,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是一定要收回来的。

  才有了五星红旗,升腾在香港上空!

  邓公,我们想念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