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林斤澜:《头像》

  

  编者寄语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举凡文艺方面有大成就者,必要陶然忘我,沉潜其中,板凳要坐十年冷,甚至“躲进小楼成一统”,与喧嚣为敌,与名利绝缘。林斤澜笔下的梅大厦,俨然这样一位“士志于道”的艺术“狂人”。

  家徒四壁,湮没无闻,但他安贫乐道,沉浸在艺术的象牙塔里,乐以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

  他海纳百川,转益多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继承民族传统,吸纳现代主义。

  他像一棵深思的老树,树老根弥壮。皓首不改拿云心,他永远有一双年轻的手。

  林斤澜笔下的《头像》,灵活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一位为艺术而甘为“苦行僧”的梅大厦形象,使人读其文,愈发想见其人。

  文本研读

  头像

  ①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当了笔名。(寥寥几笔,展现人物初印象,生活和顺,圆通随和。)

  ②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人民礼堂”,无意中透出社会环境)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

  ③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革命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插叙老麦的好运道,与下文梅大厦的寂然无名构成鲜明对比;同时第三幅作品《女兵》,与梅大厦雕塑作品相同,但两者境遇判若天壤,引发深思。)

  >>>①-③段,写老麦得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禁回忆起这些年在艺术创作上好运连连,引出下文好友梅大厦的落魄。

  ④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不经意间也表现了老麦成名后的忙碌,也暗示老麦忙于应酬,无暇沉潜,艺术生命自会枯竭)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古人云“穷而后工”,艺术亦然,“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既是梅大厦“声震人间”前的“长久缄默”,也是他闭门谢客、沉潜创作使然。)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有一石三鸟之功: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人深得《红楼梦》中刻画王熙凤之妙;二是一问一答,也可见两人交情之深;三是“下挂面”也可见大厦生活清苦窘迫。)

  ⑤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通过家徒四壁的室内环境,以及肖像描写,这样正侧结合,刻画出一位不修边幅、沉潜雕塑的艺术家形象;同时刻画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特征,打造人物“名片”——一般名家善于“画眼睛”,但作者聚焦于他灵活的年轻的手,颇有深意。)

  ⑥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摆的全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作者顺势点出梅大厦的艺术创作之道——继承民族传统。)临时随手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人物,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通那只有行家才有的,安安闲闲坐在那里挑剔的眼光,渐渐地不安起来了。(以老麦内心的不安,侧面烘托如今梅大厦创作已非吴下阿蒙,而自己早已止步。)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坟墓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出来的吗?可是又不一样,是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的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个老泥瓦匠般的老同学、老光棍,有探索,有创造······(从老麦视角,来评价大厦的艺术创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俨然集大成者。)

  >>>④-⑥段写老麦与梅大厦久违初见,通过老麦视角写大厦简单清苦生活境况及勃发的艺术创作状态。

  ⑦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的自信,也顺便交代昔日大厦艺术造诣不如自己,反衬今日两人高下立判,不可同日而语。)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对十年浩劫,艺术生命被耽误的痛惜之情。)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

  ⑧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一只白天鹅。(以老麦的“愚钝”,反衬如今大厦创作的神妙。)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透出时代气息,文革结束后,思想自由,艺术家们遇见了创作的春天。)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老麦反思、自省自己的差距。)

  ⑨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一个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层层铺垫之后,“头像”千呼万唤始出来。)

  ⑩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的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来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从眉毛到下边的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我的天,这么长这么长的眼皮呀。眼睛是半闭的。这以下是写实的端正的鼻子,写实的紧闭的嘴唇。这是一个沉思的面容。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森林里常有苍老的大树,重重叠叠的枝叶挂下来,伞盖一般笼罩下来,老树笼罩在沉思之中。(不惜笔墨描摹大厦的木雕,是因为这是大厦的代表作,他新近创作的少妇木雕头像,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大胆创新,不是写实的,而是变形的。)这个少妇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比喻贴切,不仅以物喻物,而且以物喻人,大厦又何尝不是一棵沉思的老树,沉潜创作,枯木逢春,像少妇一样生机勃发。)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小说一般“让人物自己说话”,但在此,作者禁不止走到前台,议论点睛,揭示主题,评价大厦的创作成就。)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⑦-段,通过老麦视角观照梅大厦的几件作品——从毫无个性的模仿之作《女兵》,到充满想象力的玉雕白天鹅,到扛鼎之作木雕《头像》,到陶瓷玉石,表现大厦在艺术上的不断反思和精进,表现大厦在艺术上的“蝶变”。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想促成好友好事,成人之美,也足见老麦的热心。)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颇有诗词中以景结情的意味,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唯有寄于打得山响的铃铛。)

  >>>-段,照应开头,写老麦。

  (选自《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有删改)

  知 识 建 构

  //小说中刻画人物常见的手法//

  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大体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正面刻画,二是侧面烘托。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含外貌、服饰)描写、行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即不直接刻画人物或主人公,而是通过其他的侧面来表现。具体说来,有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衬托又包括正衬和反衬;有物象的映衬;有用他人的评价、感受来烘托,有环境的烘托。

  本文堪为刻画人物的大观园,各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综合、灵活使用。如正面描写,有对老麦、大厦的肖像描写,对大厦的手的细节描写;又如“沉思的老树”对大厦的映衬作用,以物喻人;又如文中多次出现的老麦的心理活动,烘托大厦的创作今非昔比;另外如老麦的忙于应酬,反衬大厦的沉潜创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