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示帖》:出水芙蓉 风韵卓然

  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朱子敬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遍学诸家,博采众长,开创妍美流便的新体行书,被后世尊崇为“书圣”。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曾言“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以此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得示帖》是他的行书代表作之一。

  《得示帖》,材质是硬黄纸,系唐人冯承素双钩廓填摹本,共4行,32字。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神采和章法处理方面对此作进行赏析:

  神采是指精神面貌的流露。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所说的神采是指构成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综艺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等。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书法作品的欣赏过程和创作过程是相反的。欣赏一幅作品的首先感觉,总是作品所表现的整体气息和情感的流露。此作的内容是王羲之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札,是朋友之间的书信,所以在书写时心情闲适,精神饱满,随意为之,信手拈来,毫无刻意做作之感,整体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率意自然,似出水芙蓉,风韵卓然,无需雕琢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作者自然平和的审美追求和“天然去雕饰”的神采。

  章法是指一幅作品的整体布局谋篇,展示给观赏者的整体视觉效果。此作在章法处理上以行书为主,间以个别草书,通过运用字形的大小,字和字之间的断连,字的虚实轻重,线的粗细变化等构成完整的作品形式,使我们感受到书法艺术所表现的节奏和韵律。

  大小是指书法作品中单个字体形状的大小,在行草书作品中,大小的比例差别越大,作品的节奏就越明显,作品的跳荡感就越强。此作中如“足下”“日”“王”等字的小与 “雾”“散”等字的大,反差非常大,形成了强烈的大小对比关系。这种大和小的变化是书法作品中表现节奏的主要方式。

  断连是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之间或断或连的关系,在行草书作品中,有些字是连成一组,形成一个整体,有些字是独立的。通过断和连的处理,使作品的章法中表现出聚散关系,断和连的多次规律性出现,可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韵律感,也丰富了作品的章法。如“知足下”“吾亦劣”“羲之顿首”等。

  虚实是指作品中用墨虚与实或线条粗细的对比和变化,墨色重浓表现为实,墨色轻淡或枯则表现为虚。笔画粗表现为实,笔画细则表现为虚。但是虚和实是相对而言,墨色的浓淡、枯润都能够表现出虚实轻重。粗笔画浓墨是实,粗笔画淡墨、枯笔是虚;相反细笔画淡墨是虚,细笔画浓墨是实;字大、字散、笔细是虚,字大、字聚、笔粗是实。如“也、故”字粗笔浓墨是实,“不、迟”细笔则为虚,“明”为实处,“犹”为虚处。

  另外此作用笔娴熟,笔法精妙。黄庭坚曾说“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这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用笔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技进乎道”的境界。

  总之,《得示帖》系王羲之信笔而书,也是其心迹的自然流露。然而此帖所表现出的笔法精妙,结体多变,奇宕潇洒,风流蕴藉的艺术感染力鲜活而生动,体现了书法创作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