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从朝鲜战争中学到了什么?

  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后勤由各级党委组织起来的群众办理。一般情况下,党委把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每个民工连队里由党员监督管理,要求每村每户按时按点把规定数量的直前物资送到指定地点。

  但这种内战的后勤经验照搬到朝鲜战场上就出了问题。志愿军第一任总参谋长解方之后回忆总结认为,国内战争时可以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四处游击和运动。但到了朝鲜,发现有了“守土之责”,又是境外作战,非正规化后勤已入不敷出。国内战争中的后勤部队是民众,国民党只能打击中国军队,从道义和执政身份来看,不可能也不敢去铲除这个“后勤”。

  而朝鲜战争中的美军则沿袭二战总体战略思维,轰炸中对平民的伤亡基本不予考虑,在朝鲜可以对这个后勤狂轰滥炸。

  志愿军刚出国时调用1300多辆汽车,第一星期就被打坏217辆,作战两个月后,国内补充12486辆,又损失6646辆,当时全国缴获和苏联提供的汽车仅2.4万辆,不可能全送到战场。

  在一二三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粮食供应只有25%,重点供应弹药,但能安全送达前线的物资经常不过半。志愿军寒冬穿着单衣,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状况,使得专业化大后勤的呼吁越来越多。

  而远离本土作战的美军,却把国内生活水平搬到了战场。火鸡宴可以摆到鸭绿江边,一度还供应免费啤酒,甚至还有非战争必须的诸多奢侈品,如用飞机送去的香烟、口香糖和冰激凌。

  志愿军初期没有专门的后勤部,临时建立了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前线后勤,任命李聚奎为部长。李聚奎到前线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彭德怀要他立军令状,他很为难,深感情况跟内战时大不相同。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成立后,一切配属后勤部之工兵、炮兵、公安、通信、铁道兵等,全归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负责。自此,志愿军才有了健全的后勤组织机构。到1951年10月,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直属部队及配属部队已达18万人,形成了由多兵种爱情片多专业组成的后勤合成大军。

  志愿军到战争后期伤亡率和负伤死亡率下降,与此有重要关系。

  1952年,以朝鲜战争经验而深感后勤现代化正规化重要的中共,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方勤务学校,同年在天津、上海建立第一至第七军医大学,军医中学12所,加上原有的总后勤直属院校,一个军队后勤教育体系成型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