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案的形式主义远离教育

  让教案的形式主义远离教育

  原创 汤勇 汤勇晓语 2022-11-07 00:04 发表于四川

  

  有几个老师先后告诉我,他们学校对老师写教案的要求,除了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缺一不可,少了其中的某一项,都会视为不完整教案。而且有的学校还有字数要求,页码规定,要求每课时教案不低于多少字,不少于多少页。一些学校对教案常常进行突击检查,如果缺项、字数与页码不够,或者手写教案没有跟上教学进度,都会受到通报批评。更有学校将教案撰写情况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

  很多教师为了应对教案检查,为了教案而教案,每天要花上很多时间,用上不少功夫去写教案,准确地说是从教参上、网上,乃至往年的旧教案上,去抄教案,拼凑教案。

  一个老师对我说,他的教案书写工整,项目齐全,“内容”丰富,整洁美观,在检查时常常被圈定为“优秀教案”。然而他说,他的教案在上课时差不多没有用,只是用来应付检查的一个摆设,也就是聋子的耳朵——派头。

  

  ?教案本是体现备课的一个载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师智慧的重要成果。教师在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校,对教师写出好的教案提出要求,通过常规检查督促教师认真写教案,以达成标准,养成规范,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把要求写教案和对教案检查,异化为一种形式,成为干扰与折腾教师的一种形式主义,则值得思忖和考量。

  教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案质量如何,教案写的好不好,教师备课认不认真,用没有用心,最终反映并体现在课堂上。我们苦口婆心要求教师认真写教案,兴师动众检查教师的教案,其最终的意图不是让老师把课上好,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吗?

  我们的一切美好愿望和初衷,其实一听课,就知道究竟,明白一切。教师如果没有备课或者备课不到位,课堂教学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反过来,即使教案写的再具体翔实,洋洋洒洒几千字,从网上抄下几大篇,如果课堂教学不使用,或者课堂一塌糊涂,又能代表什么,说明什么呢?

  因而我以为,应该改革对教案的要求与检查方式,由单纯以教案本身的项目、字数、页码以及书写等表面形式来判定教师的工作态度,改为走进课堂,通过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看教师是不是用心思考,精心备课,是不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设计,充分驾驭,是不是把“教案”充分施于课堂,运用于课堂,是不是让“教案”体现出了充分的教情学情,发挥出了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

  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教师课前备好课,写好教案,而且可以保证让教师不局限于教案,不受制于教案外在形式的束缚和影响,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用在对教材与教法,学生与学法的研究与探索上,课堂与课程,课件与课具的琢磨和准备上,从而使教案真正成为上课的前奏与先导,前提与保证,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应付,让上课真正成为教案的诠释与演绎,拓展与升华,以至不成为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最终使备课、教案、上课三者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序渐进,联系紧密,互为依存,有机融合的整体,以确保备课的针对性,教案的实用性,课堂的有效性。

  教案只是老师的一个教学指南和备注,在要求教师写教案上,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因人而异,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对于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对教材、教学业务的不熟,可以对他们要求严格些,标准高些,要求他们写教案尽量做到项目齐全,内容具体,格式整齐,书写规范,促使其尽快入门,并养成严谨的备课态度;对于教学时间较长的老教师、资深教师,他们对于教学内容比较熟悉,教学方法也得心应手,则可以只要求他们只写一个简案、略案;对于优秀骨干教师,又特别是一些名师,他们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早已烂熟于心,而且在课堂上能驾轻就熟,开合有度,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或许一个“心案”,就可以把一节课上得酣畅淋漓,则完全可以允许他们不写教案,或者作些批注,列个提纲。

  这种分层管理,不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在信任中既能激发起老教师、资深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名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他们对自己的备课往往会要求更高,更不敢掉以轻心,而且在严格的要求中对新教师、青年教师来说,又能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上进之心,他们会时时以老教师、资深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名师为榜样,努力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中,涵养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个性化的特色教学,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传统的手写教案的备课方式也可以做适当的改进,应该允许多元化的备课方式的存在。比如,写电子教案,做PPT,在课本上勾划,将授课内容制成微视频等等。这些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好的教案,或者胜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

  如果学校对教案确实要检查,既需要专业标准,又需要专业基础,确保检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不能以检查教师教案为名,刷存在感,也不能以掌握着对教师教案的评价权为幌子,滥施权威,更不能应付了事,敷衍塞责,跑马观花,翻翻了事,以简单的项目、字数、篇幅去评定教师教案的“三六九等”,这只会恶化教风,助长教育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原校长柏继明在一次报告中,曾讲到她的学校曾经检查教案所闹的一个笑话,过去学校教导处每周都要检查老师教案,检查以后还要在教师会上逐一点评,老师苦不堪言。

  有一天几个老师凑到一块,嘀咕道,主任罚咱们辛辛苦苦写教案,他会认真看吗?大家七言八语,有的说不会,那么多老师,那么多教案,他怎么看得过来,有的说即或看得过来,谁保证他会认真看呢?其中一个机灵的教师说,咱们试试看。于是他就在教案中工工整整写了一段骂教导主任的话。

  没想到开会评点的时候,教导主任对这位老师的教案大加赞赏。又是什么态度端正呀,又是书写认真呀,环节齐全呀,并且还说内容详细具体,超具有实用性。而且还把那位老师的教案被当作典型教案,在教师当中传阅,主任却因为他的应付而蒙在鼓里,全校老师却笑得肚子疼。

  柏校长讲,自此之后,学校便不再对老师教案进行检查了。学校对老师平时上课的教案要求,不拘任何形式,可以写在小纸条上,可以写书上。不怕书上写得密密麻麻、横七竖八,只要自己看明白就可以了,只要有利于上好课就行。同时只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只交两篇精品教案,然后期末将精品教案收录到教案库。这样既锻炼了老师写教案的能力,又能让老师从繁杂的教案应付中走出来,不为教案形式所累。

  让教案的形式主义远离教育,不要把写教案与检查教案沦为一种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