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与社会*必背材料】List10 详解区域

  #中考历史与社会#

  基本信息简称浙江简称“浙”,因省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古时称浙江而得名,行政中心(省会城市)是杭州市。

  示意图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基本位于北纬27°-北纬31.3°,东经118°-东经123.3°之间海陆位置: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东临东海相对位置:南接福建(闽),西与江西(赣)、安徽(皖)相连,北与上海(沪)、江苏(苏)接壤地理位置的优势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海域辽阔,有利于发展渔业生产,开发海洋经济;

  海岸线长而曲折,沿岸多优良深水港湾,有利于发展外贸经济和港口经济,积极发展物流运输业,扩大海外市场;

  浙江多海岛、海滩,景色秀美,有利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下辖城市浙江省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为省会城市。

  历史沿革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建德人”活动;在其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7000年古装片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春秋时期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链接: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们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聚落遗址。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能够生产黑陶。他们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自然环境地形浙江位于第三级阶梯上,地形复杂,以丘陵、平原为主;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原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其中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

  优势地形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例如,丘陵山地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和特色水果;平原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可以发展渔业和种植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气候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冬夏略长,春秋略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夏季降水丰富且集中,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雨热同期,有利于主要农作物水稻的生长,作物一年两熟,有利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水文浙江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其中,钱塘江为浙江第一长河;京杭大运河的起始地在杭州。

  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且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

  四、人文环境

  1.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据2019年全省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8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005万人,女性人口284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4%和48.6%。

  2.交通便利

  浙江交通发达,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运与全国各地相通,成为长三角经济带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其中,向北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上海,促进两地经济交流与发展;向西建成杭甬高速和甬金高速,促进浙江省内各县市的交流,推进省内经济发展;向南建成象山港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带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的目标。浙江全线开通杭甬运河,实现江河海联运的计划,促进省内经济的全面发展;开通地铁交通建设,减轻地面交通压力,使人们可以选择快捷、方便、准时的新交通方式出行。

  3.经济发达,资金雄厚,人民生活水平高

  2019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GDP)6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5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688亿元,分别增长2.0%、5.9%和7.8%,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4︰42.6︰54.0。人均GDP为10762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601美元),增长5.0%。

  2019年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99元,比上年增加4059元,同比增长8.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82元,比上年增加4608元,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6元,比上年增加2574元,同比增长9.4%。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