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研招报名将破500万,结合实际把握好6个方面,力争一战成功

  以前是千军万马战高考,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扩建,学生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普及,已不再是天子骄子。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

  

  放眼全国,就业越来越卷,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1.各大企业校招、各省市区人才引进,清一色的硕士研究生为主,就连贫困地区的县乡基层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都非研究生不要(个别紧缺专业除外);

  2.国考省考,好一点的职位,大部分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有些还要求博士;

  3.硕士、博士应聘中小学老师、“抢”基层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

  当下,大专生、本科生,尤其是普通大专、本科生的就业渠道被挤压的越来越窄,就连应征入伍学历都逐渐向本科生过渡。

  考研!

  我要考研!

  不管是被形势所迫,还是想趁年轻搞个学历,又或是确确实实想读研提升自己将来走科研之路,考研成了一种必须、一种潮流,有时甚至是无奈。

  

  考研,成了人生的重要经历

  考研路上不再孤单,现在的大学,尤其是好大学,一个班里几乎一半以上都在考研,聊的最多的也是考研,已不再是二三十年前一个班只有一两个备考的“凄凉景象”。

  我们常常看到网上爆出某个班全体保研考研成功、某某寝室几朵金花全部保送名校等喜报新闻。

  学生、家长把考上研究生看作光宗耀祖的事,老师、学校,都把考研保研数据作为骄傲的谈资,考研成了一种时尚、一道风景。

  考研,这么好考吗?

  答案是否定的。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457万”这是教育部发布的信息。

  先来看看近年来全国研究生的报考与录取数据:

  

  从2018年至2022年,报名人数从238万,增加至457万,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录取人数只增加了25万。

  可见,越往后考研越难。

  再来看看部分学校部分专业的报考与录取数据:

  

  网友们,上表这些专业报考录取比没有超过10%的,这就是考研,名校的报录比,很残酷,这么多同学当炮灰。

  有些考生心性高傲,考不上北大,老子考贵大准能乱考稳上吧!

  还真不一定能上,看看贵大2021、2022年MBA复试入围人数和最后录取人数,你就知道贵大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考得上的。

  

  看了这些数据,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

  在我看来,现在要想上研,对于成绩一般学校一般的同学,考研等于第二次高考,如果拿不出当年备战高考的勇气和决心,那么考研几乎就是陪考,无谓的浪费金钱和青春。

  也有一些考生勇气可嘉,意志也比较坚定,却非清北不上,非华中5校不报,非C9不考,但是自己的实力、天赋又不够,一战败北、二战败北、三战还是被刷,浪费了一年又一年,第一年一起备考的同学、研友都已经毕业了,自己还在不甘心的准备四战。

  别怕,下面我总结了容易上岸的6种途径,结合自己的情况,认清自己,找准目标,对号入座,精心备考,圆梦研究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1.应届毕业生报考没有年限要求的非全日制专硕

  适用人群:只想混个研究生学历的应届生;想参加工作的同时提高专业领域的知识,又不排斥非全日制的应届生。

  具体分析:因为如果是应届生绝大部分都会选择考全日制的,毕竟社会上对非全制的学历还是戴着有色眼镜。如果你应届毕业,想一边工作一边读研,那么这类不要求工作年限,且毕业要求高的非全日制专硕就比较适合。

  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你去考非全日制专硕,如,电子信息,通常会比全日制的复试线低不少,不少学校可能存在第一志愿不满的情况。

  而你还没有毕业,或者刚毕业,这时候高数、英语和专业课都比较容易捡起来,只要认真备考,成绩都不会差,而和你一起竞争的大多是工作多年的老江湖,他们的高数、英语和专业课都忘得差不多了,且他们都是在职备考,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还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没有几个能够全身心备考。

  所以,应届生报考非全日制优势很大。

  2.在职考生报考有工作年限要求的全日制

  适用人群:现在的工作不如意,铁了心辞职读研的在职人员;当地有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脱产(在职)提升学历的政策的在职人员

  具体分析:对于大部分在职人员来说,辞职脱产读研成本太高,所以大部分想提升学历的在职人员都会选择有工作年限要求的非全日制,且是容易毕业的专业,这就导致了每年稍微好一点的MBA.MPA.MTA等专业人满为患,分数比较高。

  相反,MBA.MPA.MTA等要求工作经验的专业,以全日制的形式招生的话,报考的人会少很多,录取分数也会低很多。如,哈工大2018年全日制MBA专业第一志愿招不满,接收好几个调剂名额,所以那一年,只要你的联考分数上了国家A线 ,复试如果不是很差劲,一般都能录取。

  这种情况不多,但也会有一些,如果想考这些专业,就多查看一些高校的简章。

  3.降低目标报考普通双非院校冷门专业

  适用人群:实力一般,又不想二战三战的应届、在职人员。

  具体分析:这是没有选择的最好选择。

  其实对于考研,除了提供学历、增加知识储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弥补高考的遗憾。高考没能进入心仪的大学和专业,考研是人生第二次改变命运的选择,也是圆梦的第二次机会,这是很多普通高校学生心中的信念和期望。

  所以,很多考生非名校不考不上,这就导致了名校报考人数年年攀升,几十比一、几百比一,复试线也水涨船高,有的复试线高达380、390分,甚至400多分。尤其是清北、华中5校,保送占去了百分之七八十,剩下的统招一个专业只招两三个,所以笔试400+高分被刷的情况屡见不鲜。

  反之,再看看我们的很多普通“双非”院校,每年第一志愿都招不满,特别是有一些刚获批硕士点的专业,一志愿未满,一轮调剂未满,甚至二轮调剂都还招不够。

  如,贵州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年调剂情况:

  

  这种情况下,只要上了国家线,面试正常,一般都稳妥妥的录取(绝大部分高校一般都有第一志愿保护,也就是当第一志愿人数达不到招生人数时,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只要上线,正常情况下都会被录取)。

  报考这些学校还有个好处就是不用怎么担心英语,当然了,如果你的英语连37分都考不了,那就基本上没有你可以报考的大学了。

  4.选择地方政策定向培养类研招项目

  适用人群:符合政策的所有应届、在职人员

  具体分析:地方针对本地应届、在职人员的定向培养。

  这种类型的定向培养,目前主要有:

  ①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国家实施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简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培养学校为双一流以上重点大学,生源为西部省市区。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统一考试、适当降分”等特殊政策措施招收新生。毕业生一律按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到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硕士服务期限为5年,博士8年。经费享受中央级高校研究生的拨款政策。

  针对少干计划,各学校规定不一样,有的是按照省排名,有的是按照国家排名,主要是针对西部省区少数民族考生。

  这个计划刚开始实施那几年,知道的人少,280、290分上清华北大复旦上交等名校的很多。这些年来,报考该计划的应届生越来越多,导致复试线录取线也大幅提升,有时甚至超过统招。

  我们来看看清华大学电子系2021年研招录取(少干部分):

  

  初试299分上清华,全国最顶尖的电子系!

  网友们,如果是统招,你敢想象吗?

  但是,网友们,即便是少干计划报考名校也是有风险的,如果遇到很多少干都一起报同一个专业,那么少干复试线很可能会超过统招复试线。如,还是清华电子系2022年录取情况

  

  这一年清华电子系少干计划和统招录取线一样。

  因为清华每个专业每年统招就招一两个,有些人胆子大,知道没有几个人敢报考,试着碰运气,结果还真让他们给撞上了,但是这是超低概率事件,即便你运气好,刚好只有几个人敢报考,至少也要考350、360以上,宁缺毋滥。

  这是清华,其他的普通“双一流”少干录取分数一般都普遍偏低,报考时需要找近几年的少干分数来分析比较,选择少干计划录取分数波动小的,提高录取率。

  ②强军计划。招生对象为作战部队团职以下专业技术干部,以及军队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院校从事理工科教学的部分教员,以新武器装备较多的部队技术骨干为重点。学生毕业后,一律回入学前所在部队工作。

  强军计划比较特殊,只针对现役军人或军队院校的教员,普通人报不了。复试线、录取线都比较低,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③援藏计划。国家层面实施的帮助西藏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专项帮扶计划。

  

  本计划只针对在西藏地区工作或者西藏生源的应届、在职人员报考。

  本身西藏教育不发达,所以报考该计划的考生也比较少,而这些学校又有名额规定,每年的复试线、录取线都很低。

  如果是西藏的网友,想考研究生,这绝对是上上之选,学成后回报家乡。

  ④对口援疆计划。也是国家实施的,要求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目前,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内地高校都已加入对口援疆的计划。

  类似于援藏计划,报考该计划的考生也比较少,所以每年的复试线、录取线都很低,

  如果是西藏的网友,想考研究生,这绝对是上上之选,学成后回报家乡。

  ⑤地方定向培养政策项目。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挖人”,同时也在不遗余力自我培养,“内部造血”。

  以我所在的贵州为例,黔南、黔东南等市州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如黔东南,2021年出台了《黔东南州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暂行办法(试行)》,“凡本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职人员在岗工作满1年以上,报考并攻读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适用本办法”“在职人员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的,由本级财政、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学费。攻读博士学历学位学费总额超过6万元的部分由个人承担;攻读硕士学历学位学费总额超过4万元的部分由个人承担。”“所在单位应对在职人员在外学习时间给予保障。其中,在职人员全脱产攻读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期间, 保留其编制及人事关系,发放基本工资和非生产性津贴,工龄连续计算。”

  这里政策真的是当地在职人员的福音,只要有想法,哪怕找一家企业干满1年,就可以享受该政策,报考该计划,学成回来后,还能享受高层次人才待遇,多实惠啊。

  这类考生就可以报考上述比较容易的类型。不管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的都可以。

  5.地方和高校联合定向培养类研招项目

  适用人群:满足并同意定向培养要求的所有应届、在职人员

  具体分析:这类型和4有点类似,这里主要强调联合培养,或者地方政府委托高校培养,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其他统招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这也是目前各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如: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是电子科技大学着力推动校地优势资源有效对接,培养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电子科大“双一流”建设。

  

  “在衢州培养的学生,衢州市政府给予不超过 50%的学费补贴;自愿与衢州市相关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学生,企业再给予不超过 50%的学费补贴(具体以协议为准)”

  谁都可以报考,人家还不强制性要求必须在衢州工作,只是鼓励和给与政策吸引。

  一般来说,联合培养大部分都是要求签订协议,毕业后到当地工作。

  这类考试一般报考的人数比较少,尤其是定向就业的培养,人更少,所以每年的分数线都不高,每年都接收调剂。

  如,电子科大衢州项目计划招生112人,第一志愿招不满,还需要调剂35人。

  

  推荐符合条件或者同意这些条件的考生报考,要求和限制比较少,培养方式和过程,与统招的区别不大。

  6.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简称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从2018年开始实施,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99所普通高等学校承担,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总规模内单列下达。

  这是针对退役大学生设置的,如果你刚好是退役大学生,又想读研,这个计划专门为你们量身定做,而且招生的学校很多,报考的人很少,很多学校包括名校过国家线就能够录取,非常好的读研渠道。

  

  上面,就是跟大家分享的,研究生上岸的6种相对容易的渠道。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