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写作文就犯愁,老师说:想写好作文,必须从“抄作文”开始

  一说到写作,很多学生就会眉头紧锁,感觉无处下笔。

  从小学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到高考写八百字的议论文,再到上大学上万字的毕业论文,不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一段“写作血泪史”。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精选的《日记周记》,没想到这本书成为了我写作之路的启蒙书籍。

  爸爸给我买那本书时我才二年级,有些字还不能认全,那本书恰巧又没有注音,但是爸爸还是让我时不时翻开看一看。

  结果一看就收不住了,书中每一篇日记都是精选出来的,甚是有趣。而且书中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类型分成了几大板块。

  虽然当时我还不懂书中这样编排的用意,但是从三年级开始练习写日记时,我的作品却经常被老师夸赞。

  因为我的日记中总会出现令她意想不到的好词好句,而且内容也非常丰富。这是因为我之前把爸爸买的那精选《日记周记》当成故事书,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

  其中有很多的情节,遣词造句的方法都被我深深记在了脑海中。后来写作文或者写日记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就想起书中的好词好句,然后把它们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又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我写的作文,还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作文写得好的心得。

  其实当时我很心虚,因为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写得好,只不过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会浮现出很多我看过的片段,然后不自觉地就写出来了。

  本以为我说出原因后会被老师批评,没想到老师跟全班同学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相信上学时有不少同学都有过“抄作文”的经历,当老师布置下去一篇作文时,回家后随便从一本作文书上找一篇意思相近的作文,原封不动的抄上去。

  即使有改动,也不过是把一些关键信息稍作修改。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考试抄别人的试卷,结果连同姓名一起抄去。像这样不过脑子,单纯为了完成任务的“抄”,就是典型“不会抄”的表现。

  那怎样才是“会抄”呢?如今当了语文老师,我才更加理解了“会抄”的含义。

  小学低年级时抄的是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每个阶段对于写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能把句子写完整,不出错就是最低要求了。

  如果在保证句意完整通顺,没有错误的同时还能运用合适的好词好句,那么就是锦上添花。

  但是光靠老师在课堂上渗透的词语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就能体现出多阅读的好处了,不管看的是作文书还是其他的课外书,只要能把其中的好词好句记到脑子里,并适时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久而久之,孩子的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小学中高学段时抄的是别人的“写作方法”。

  等到了小学中高段时,文章中光有好词好句已经远远不够了,这时候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

  比如怎样写人、怎样写景,怎样写物,所以我们再看作文书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去积累好词好句,而是要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

  很多小学生都曾经写过关于人物的作文,有的写得是妈妈,有的写得是老师,但不管写的是谁,我们总能发现一些熟悉的遣词造句。

  像什么白皙的皮肤啦,明亮的眼睛啦,乌黑的头发啦都是同学们经常用到的形容女性的短语。

  这就说明同学们只是简单地把看过的一些词语搬运到作文当中,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这就是“不会抄”。

  聪明的同学会从每一篇优秀的作文中发现作者的长处;善于写人的作者是怎样把每一个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的?善于写景的作者是怎样把景色描绘得让人身临其境的?善于写物的作者是怎样把一个物品写得活灵活现的?

  只有细细品读,分析每一篇优秀作文的写作特点,然后再跟自己的写作实际相结合,这样才是真正的“会抄”。

  中学时抄的是别人新颖的“立意角度”。

  小学时写的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叙述手法也多是平铺直叙。但是上中学后,学生就会陆续接触到议论文的写作手法。

  议论文逐渐成为应考作文的一种很吃香的文体形式。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大家也不难发现新材料作文是近些年来常考的作文形式。

  考试时给出的材料作文都是一些比较热点的话题,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立意角度。所以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关注实时热点,多翻阅一些有关作文素材方面的杂志月刊。

  给自己的写作积累观点和素材,不至于看着给出的材料无从下笔。

  “抄作文”并不是指原封不动地照搬,这是极其愚蠢的做法,而是要将你看过的素材整理,消化,然后内化成自己可以运用到自己文章中的东西。

  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模仿并不可耻,关键是不能只模仿不创新。

  所以如果你的语文老师也跟你说过“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你一定要领悟到深层含义,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