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屯溪」我的母校在屯溪(二章)

  编者按:屯三江水,汇一城诗,千年文脉,继往开来。溪山凝聚,绘一幅画,万里江流,奔腾不息。中新社安徽分社联合屯溪区委宣传部、屯溪区文联,开设“作家笔下的屯溪”专栏,展示屯溪近代百年以来,文人墨客在屯溪留下的诗词文赋。新老古今相映,文化创新一脉相承,旨在架通古今,链接世界,开放融合,开拓创新。

  远眺文峰桥(油画 局部) 史良友

  新安江畔的青春

  迄今都觉得不像是真实的生活,但确实真正生活了四年。一个西北沙漠边成长的孩子,忽然之间,通过一张大学通知书,来到了叫做黄山的地方,在新安江边,生活起来。

  首先是风景,其次是食物,眼和心有了不一样的邂逅,智慧像是也开了。

  软糯的红烧肉,不知皖南人施行了什么魔法,成了孤独之人的安慰;还有红烧带鱼,食堂里泛红的苋菜,唇齿之间的安慰。满大街都是徽州烧饼,肥而不腻的那种猪肉烧干最后一粒油的味道;徽墨酥,对,吃起来粉末一般,却在喉咙处不断令人回味……最是桂花开时节,一径香到冬天。我在别处再也没有闻过那样漫山遍野的桂花,城里城外,仿佛是香味包着的城。冬天雪一下,茶花就在道旁往雪里掉,一片片的红,仿佛大地的口红。接着就是春天呀,漫山遍野的花,各种各样,让走在新安江边的我只感叹世界怎么可以这么美,美到让人无法形容。夏天的味道属于栀枝花,形状则属于广玉兰的花,颜色,是随处可见的杜鹃和紫薇,火焰和晚霞的颜色,往心地深处开……整个城仿佛世界的花蕊,我们做着甜美的梦。

  许多个夜晚,跳在眼睑处不肯离开的是风景。首先是桥,率水桥与老大桥。后者仿佛一种宿命。老大桥被水冲走了,2020年。这桥学名镇海桥。当地人叫老大桥。古来如此,人有钱了,会为家乡人修桥补路,这桥就是这样来的。通常,我们在屯溪老街逛累了,穿老大桥而过,顺着桥沿着岸行走,就可以回到学校门口。河流就好像专门为我们学校流的。夜里,江的另一边灯火通明,属于城市;我们沿着江岸往学校走的这一边,则属于郊区,灯火虽然有,但人迹并不多,多是草坪与道路,以及高矮变化的各种树木,偶尔才有夜里钓鱼的人。渔船总令我开心。是那样小小的渔船,那样朴实的渔夫与渔婆。一户人家在船上养了鸡,靠岸时,那些鸡就走进坡上的草丛里捉虫子和吃草,如画如诗。有水牛,却很少见牵牛人。有时好几只水牛集队过江。并没有人组织,那牛像有自己的灵性。岸那一边的热闹与喧哗属于游人,岸这一边的寂静与安详属于我,以及陪我散步的同学或朋友。有人在河边吹笛或萧,夜色里有时听见鸟在梦里的鸣叫,蝉响不断,季节往深秋走,在路边的各种树上看见它们的尸骸,气氛就会突然伤感。水边的风带着湿气,不同季节让人起不同的留恋。很多年没有吹过那样的风了。

  沿着河岸走到率水这边的桥下,就得往学校的公路上转弯。率水桥比起老大桥是安静的。率水桥一面是我们的老校区,一面连着我们的新校区。老大桥连着建立几百年的老街与新建的城区,连接着游人与本地人。两座桥,两样风景,两样心情。

  总是有人在桥上放烟花。我们在率水桥下走,远远地看见烟花,心里暗暗想着许什么愿。实在太年轻,信奉那样的说法,看见烟花许愿会灵的。虽然是一座旅游城市,但因其小而静,即使游客多的夏秋季节,街灯也是从街心一圈圈晕染开来,水边的灯是弱光,逐渐弱下去,像人在深梦里呢喃的那种弱。——此后的这些年,我南船北马,换过好几个城市,大学也换了好几所,攫取着未来与名声。其他地方,无论是大学还是城市,灯光太亮,夜晚太喧嚣,总会想起这里,梦里梦,醒来一阵怅然。我们当时的学校在城市的南郊,水流通向乡下的尽头,街灯到这里,就摇曳为一抹温和的柔光,人声也就沉寂下来,仿佛享受着一种特别的恩典。

  小城里有一座教堂,我从来没有去过。一些同学会在平安夜去,许愿,吃水果。我们在岸这边可以看到教堂在水里的投影。我一个父母双亡的学长,总是会把硬币扔很远,如果扔进建筑的倒影里,他就会觉得幸福。那时候,他写忧伤的诗和散文,不断谈恋爱。女孩子总是喜欢他的,喜欢他的忧郁与多情。这些年我们有断断续续的联系,知道他结婚了,他生娃了……当时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是散文,两三千字,却充满湿漉漉的忧郁。他拿稿费请我和另一个他们一级的同学喝啤酒,就在水边的草坡上。那个学长也写诗,却写的是幽默诙谐的诗,让人看了就想笑,止都止不住。他有一双土拨鼠一样的眼睛,亮亮的,人也似乎随时可以溜走。——毕业我们就断了联系。但想起他,总觉得开心到嘴角在扬起。他们当时都是某个文学论坛的版主。我们那天喝了酒,相谈却并不欢。他们一个忧郁,一个幽默,让我跟不上节奏。返校时候依然是走着的,我们没有钱打车,我们又那么年轻,走路是多么幸福的事。快到学校的时候,又在率水桥看到了烟花。——回忆起来真是令人伤感呀。那么美的烟花,开在孤寂的夜空里,我们遇上了。不知谁放的,给谁看的,有着怎样的故事,却令我们断肠。我们实在太年轻,自己却不知道,那么想吃想喝想爱,想牵手和拥抱,想亲吻……

  我对生活的渴望,很深很深地想去爱那么一个人,很深很深的寂寞,从这里开始,准确说,从这条叫做新安的江开始,迄今犹觉得因饥渴而产生的灼热。那样的年华,二十刚出头,黯然不语的激情,在如此美的城市,隐藏着炽烈的苦涩,注定难以忘却。直到现在我感觉到很美很寂寞的时候,还会突然仿佛置身于这里,在这条叫做新安的江畔。只要闻到水边植物的清香,或者看到水牛,还有钓鱼的人,船和岸,都令我想起此间生活。这些年,我再也没有看过鱼鹰,那蹲在岸上婴儿一般的剪影,让我当时总祈祷着如果一生有一次机会摸一摸多好。我总是为它们担心,总担心它们口中被渔人放入的钩子或其他铁具伤害。只要一想起我就觉得为它们疼痛。它们站在黄昏的船上,是世界向我揭示生活的秘诀,而我,觉得异物卡着喉咙,却又仿佛获得一种安慰。

  是的,这里是美的,即使社会是丛林社会,仍然有一些东西近乎完美,令人觉得生活值得一过……

  经常,这段时光潮涌而回,仿佛人生最亲密的一段时光,有那么一个爱人,然后,远去了。昔日我彷徨于新安河畔的青春,就这样,青烟飘过红苹果树,而回忆是留在我手上的羽毛,我仍然能感觉到那轻柔,如梦如幻。我曾在这里生活,随时感受着一种无法抵抗的愉悦,随时仿佛好运袭来,越积越多的快乐,让我不再急于奔向生命的终点,慢慢静下心来,一点点去成就自己……江水终于推我走远,而它,仿佛是背景,是我的清明上河图,我卷一卷,就带在了身上;打开来,它在那里,仍然升起我爱的烟火,江河水在流……

  一切都像是表象,都像是演出。世界在这里微笑,此间的生活就像在水晶之中,就像小孩子吹出的七彩的气泡,好像只一伸手就破了,幻境一般令人觉得不真实。有好几年,我闭口不提这里的日子,假装不为之所惑。然而实际上,即使我不提,它也还在那里,明晰地展示着,并没有分崩离析。可以说,我对人世的审美感,是从这里获得的,水墨画,晕染开来,一种终结的美感,弥漫进永生,我仍然爱着,因拥有而丰富和轻盈,如白云一朵,终也予我开出自己的新天新地。新安江边的生活,并不会远去,我随地仿佛仍然过着,当我觉得人世如此丰盈。

  作者简介:刘国欣,陕西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2006年到2016年辗转于四省四所大学,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到教师。现就职于西安某高校,教书写作为生为乐。

  隆阜戴震故居(速写)王焘

  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屯溪求学的日子

  第一次踏入屯溪这块神秘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已是41年前的往事了。我清楚地记得,我被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录取的报到时间是1981年9月16-17日,且学制是3年制。在来学校之前,我高中时的学兄已在这所学校物理系就读,他向我推荐,徽州(当然包括屯溪)是徽商发源地,新安文化的中心,“程朱阙里”,徽派建筑的摇篮。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文化深厚。要学习中文,徽州师专中文系是首选。

  从巢湖到屯溪,坐火车到芜湖,然后轮渡过长江,再乘汽车至屯溪火车站。一路颠簸,映入眼帘的是“徽州师专热烈欢迎新生入学”的红幅标语,一股暖流淌到了心头,令我们兴奋不已,终于到“家”了。在老师和学兄们热情接待下,我16号下午5时正式报到。当我融入了这所学校以后,印证了学兄他的话,徽州师专中文专业确实了不得。当时,全校只有3位副教授,中文专业独占其二,可见,我的选择是对的。短暂而又愉快的3年时间里,给我这个北方人(巢湖人)留下了美好而又难忘的记忆。

  美妙的徽州方言,纯正的屯溪外语。从北方到南方,从黄土地到红土地,一切都感到异常的惊讶新奇,感受最深的就是徽州的方言。饭前课后,看着当地人充满自信的对话,感觉到既美妙好听,又心存好奇。像是本土的外语,但就是听不懂。现代汉语金家恒老师在讲解徽州方言时,颇有几分自豪。由于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社会生活、文化传承等因素影响,仅屯溪周边“一河两语言,十里不同声”的情况相当普遍。每次与屯溪本土同学交流沟通,感受到了两种语言(普通话与方言)的融合,既学到了语言知识,也增进了思想交流。3年下来,屯溪方言,也会了几句,他们的对话,也基本知道个大概。有时候,也说上几句,但是不标准,引起同学的一片哄堂大笑。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师专的老师开放博学,教学严谨认真,课堂上循循善诱,气氛热烈。课余时间,要求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时代,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博览群书,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无限广阔的时空里寻找灵感。秋天的屯溪,秋意浓浓,硕果累累,到处都是风景。行走在古老的老镇海大桥上,流连忘返于屯溪老街,别有一番情调。也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多看,多读,多练,多写。几年的历练刻苦,在写作上也有了收获。在校团委江鳌海老师的引荐下,我参加了1983年共青团徽州地委、徽州地区文联举办的“五四”青年赛诗活动,我的一首小诗《昱城灯火》在秦效成副教授的辅导下,有幸获得了二等奖。收录于《徽州青年诗抄》,成就了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我对屯溪这座山城深切的思念和美好的祝福。过去了近四十年,我至今还能轻松自如地背诵出来:

  两岸绿火红火,

  满江灯光月光。

  我漫步在新安江畔,

  像置身在五彩的画廊。

  眼前高楼层叠,

  不知街在何方?

  一条蜿蜒江边,

  一条铺在水上。

  是水?是岸?

  是街?是江?

  啊,水在街上流,

  街在水中淌……

  在学校和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在同学们的鼓励鞭策下,3年时间里,学习上得以进步,思想上得以升华,收获满满。我在《徽州日报》上发表了数10篇诗文,在《徽州师专报》上发表了20多首诗。在吴文慧(《红楼梦》研究专家)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在《徽州师专学报》(1983文科版)发表了论文《试论“风波”的主题》。在王德中老师的指导下,我的作品《闯祸》获学校举办的作文竞赛二等奖。既很好地完成了学业,又在写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感受到屯溪这块土地,是个养人的地方,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充满神韵。

  最美屯溪四月天,又是一年桃红柳绿。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辅导员吴舜成老师带着我们到大自然里去放飞身心,去仙人洞、小龙山古寺等地探幽访古。一路上,同学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感受着皖南自然的风光,风是轻轻的,云是淡淡的,小河两岸杨柳依依。田野的油菜花金黄灿烂,在这个时候,在屯溪周边,看花赏柳,渡船过桥。纵使不是故人,在桥上擦肩而过,也能萌生一种回眸一笑的情怀。至此,屯溪浪漫传奇的故事,在我们的思绪中一层一层地不断展开。

  文化生活丰富了我们贫瘠的精神。每学期,学校都组织篮球比赛、歌咏比赛、形势报告会、学术交流研讨会、大学生艺术节、文学创作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锻炼着我们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会一些师范生的看家本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传道授业为人师表,也好有用武之地。

  学校治学严谨,学风纯正。每学期都会举办学术报告会,邀请名家学者给我们“充电”。我们有幸聆听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侯宝林精彩的演讲;聆听了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周祖谟《浅论语言的艺术》的演讲;聆听了特级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章熊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的演讲。吴文慧(白盾)老师给我们讲授《“三国演义”新评》,从另一个角度,对这部历史小说进行剖析研读,视野开阔,论述精准,我们听后茅塞顿开。邀请淮北师范学院吴孟复教授给我们讲授《诗词杂论》,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既富有诗意,又生动形象,让我们体会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旷世经典的意境。

  星期六晚上不上自习,我们可以去看电影,那时的黎阳电影院,是我们这些单纯清贫学生常去的地方。每逢周六晚上,约几个要好的同学,聚集到隆阜镇上的小饭馆轮流请客。买上几块卤干,几个卤鸡蛋,一人半瓶汽酒外加一碗面条(那时师专学生们的聚餐标配),迅速吃完,徒步走到一里外的黎阳电影院,买上1毛钱的电影票,享受一下周末的精神大餐。清晰地记得,那次看《天云山传奇》。散场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着,讨论着电影里的主要人物的命运。回到宿舍,熄灯以后,“卧谈会”还继续讨论。感受到,那时的同学们上进好学,风华正茂,追求知识,崇尚真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徽菜美名传天下。真正品尝徽菜,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依稀记得那是1982年11月份,全国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屯溪华山宾馆召开。我校作为承办单位,组织部分老师学生去做会务工作。当时学校和中文系领导选中我,还有另外2名高年级的学生,我异常兴奋。中文系主任胡家祚副教授告诫我,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认真做好服务后勤工作之余,我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第一次听如此高规格的学术报告,真切感受到受益匪浅。也是第一次吃上正宗的徽菜,五颜六色的宝塔式的胡适一品锅,浓汁浓色浓味的臭鳜鱼,香飘万里的毛豆腐,让人垂涎三尺的刀板香,白里透红的火腿冬瓜……那色香味俱全的丰盛菜肴,至今还记忆犹新。当然,精神的愉悦已远胜过美味的菜肴。

  学习的过程也是建立友谊的过程。1984年毕业前那3个月的教学实践,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校团委牵线搭桥,临近毕业前夕,我们和徽州地区石油公司职工夜大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还记得,石油公司教育培训科的汪科长,邀请我们几个已经实习毕业的同学为他们授课。我教的是《大学语文》,每周一个晚上,每晚7点准时上课。每次,我都提前15分钟到课堂,教室已坐的满满的,上课时严肃紧张,下课后轻松活泼,有些学员围上来,问这问那,学习的氛围非常的浓烈,追求知识的渴望非常的强烈,正如墙上写的“刻苦学习,振兴中华”,他们也正在付诸实践。当然,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气息,正席卷着大江南北,真正的时不我待,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友谊是长存的,毕业时我坐车返回老家,几个重感情的男女学员到火车站(当时,皖赣铁路已通车)送我,千言万语,泪眼朦胧,其中有一位姓陈的学员,至今还保持着联系。

  3年的时光转瞬即逝,3年的学习收获颇丰。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已经成了即将退休的花甲老人,但我时刻珍藏着那段美妙而又美好的回忆。屯溪的山好、水好、人更好。每每闲暇时,就想到我的老师和同学,想到了人生起步的地方。

  最后用一首小诗《如果我是……》来表达我内心深处对屯溪、对徽州(当然也包括我的母校黄山学院)深情的思念,那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果我是一条小鱼

  愿沉入新安江的最深处

  诵读着清澈绿色写就的诗行

  感受着无限的牵挂和那

  宽广敦厚有温度的思量

  如果我是一颗星星

  愿悬挂于迎客松的枝头

  寻觅着历史行走的轨迹

  听风霜雨雪讲那梦幻徽州的沧桑

  如果我是一粒种子

  愿植入古老的土地决不张扬

  听大地讲述那美妙动听的方言

  亲吻着泥土散发出的久违的馨香

  作者介绍:金淮, “60”后,现居合肥,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原副理事长,国有大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近40年。曾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若干,偶有得奖。现整理思绪与往事,写一些岁月打磨过的故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