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其昌的无锡唐氏家族

  在无锡,唐氏企业集团是近代仅次于荣氏集团的经营最成功的工商企业集团。以创始人命名,唐氏集团包括唐(保谦)蔡(缄三)、唐(骧廷)程(敬堂)两大系统。这两个系统或者说两个集团出自同一个唐氏家族,而又集结了无锡地区其他一些工商实业家;两个集团各自独立、自成系统,而又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加上其经营有方、发展迅速,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并且代有传人,成功经营一直延续至今。

  唐蔡集团(唐保谦、蔡缄三)

  从唐保谦的祖父唐懋勋那一代起,唐家世代经商。唐懋勋在无锡严家桥开设“春源布庄”,数年便获厚利。他又抓住太平天国战乱后无锡人口锐减、地价大跌的机会,大量购进土地,不久就在严家桥西南广阔地带置田6000余亩,又在市镇河西、春源市庄南面兴建了唐氏仓厅,囤积粮食,并建造了宅院和唐家码头。没有多久,唐家就发迹成了无锡东北部的首富。

  1866年,唐懋勋到严家桥后的第六年,便把家业交给了唐洪培、唐福培两个有经商才能的儿子经营。兄弟俩继承父业后,更是经商有道营业有方。他们除了经营“春源布庄”、建立唐氏仓厅外,其后又开了“同济典当”“德仁兴茧行”“同兴木行”。多种多样的经营活动使唐氏集地租、利息、商业利润于一身,一方面加快了唐家财富的积聚,为后来更大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大大促进了严家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唐氏家族在严家桥的事业成功后,还热心严家桥的公益事业,捐资建造多座桥梁。唐家还曾有一约定:“凡严家桥镇上的公益事业,不论大小,唐姓负担一半”。

  唐保谦是唐洪培的次子,早年在钱庄当学徒,后帮其父经营春源布庄,1904年接替其父,与蔡缄三合作经营永源生米行。蔡缄三先世业儒,因祖上在无锡北塘西街拥有大量房产,故有“蔡半塘”之称。蔡缄三有过多次与人合作经商的经历:与亲友合伙经营茧行和丝行;协助周舜卿创办私营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后任无锡信成分行经理;与孙鹤卿、薛南溟等人合资开办无锡耀明电灯公司,并担任董事,此外,还出席过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任巴拿马万国产品博览会出品协会名誉经理、无锡县商会副会长等职。

  1910年,唐保谦与蔡缄三等人在无锡集资创办面粉厂,因合股的是九人,故取厂名为“九丰”。辛亥革命以后,九丰面粉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机器设备不断改进,至1918年,面粉日产能力已增至8000包,年获利最高达60万元。当时无锡有“买了九丰的股票就好比着了头彩”的说法。这是当时无锡惟一没有被荣氏集团兼并掉的面粉厂,在无锡同行业中所占比重为25%左右。

  

  1915年,唐保谦租营润丰油厂,改名润丰昌记油饼厂并任经理。1919年又在周山浜独资创设锦丰丝厂并任经理,拥有坐缫车480台。同年底在严家桥投资30万元创设无锡首家机制砖瓦厂——利农砖瓦厂,日产红砖3万余块。

  唐保谦和蔡缄三合办的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企业,则是无锡庆丰纱厂。1920年,唐保谦和蔡缄三从九丰面粉厂抽出40万元,加上薛南溟等其他人的投资,实际集股80万元,在周山浜筹办了庆丰纱厂,于1922年开工。1926年,唐保谦之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纺织企业管理硕士唐星海回国负责此厂。当他归国回到庆丰纱厂后,就决定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工程师负责制,亲自动手制订了各种制度,包括设备保养、技术、工艺、劳动操作等制度。通过整理设备、合理调配、进行维修保护,确保机器正常运转,提高使用效率;加强技术革新,如对“道勃生”细纱机,改双滚筒为单滚筒,改固定钢气板为活络钢气板,这样纺20支纱时每分钟可达到180转,比以前加快了24转;并不断试验新工艺,创造新品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唐星海对职工的要求十分严格,特地去国外购买时钟,实行“打卡”考勤,管理人员在业务和技术上如长期无长进,随时会被解雇,因此庆丰的管理人员都是尽心尽职办事,不敢有半点懈怠,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经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工厂的大权掌握在技术人员手中,依凭他们的本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终于创出了“双鱼吉庆”牌棉纱及“双鱼”“牧童”牌平布等名牌产品,成为沪宁线上的畅销货,庆丰纱厂也成为无锡纱厂后起之秀,使唐蔡集团在当时无锡棉纺行业中所占比重与荣氏集团基本接近,再加上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唐蔡集团在1922年时的总资本额在无锡工业资本中所占比重达到17%左右,成为一个横跨棉纺、缫丝、面粉三大支柱产业的资本集团。

  

  

  无锡沦陷后,庆丰厂被日商侵占;1939年4月,唐星海在上海租界创办保丰纺织厂,以后又在常熟、太仓农村建立小型纱厂;1943年11月收回无锡庆丰厂后,借用保丰厂经济实力使庆丰厂逐步恢复发展;1948年底,抽调庆丰厂部分资金和设备到香港九龙荃湾,集资创办南海纱厂。建国后,唐星海在香港定居,他所经营的上海“保丰”、无锡“庆丰”两纺织厂也进行了公私合营。

  唐程集团(唐骧庭、程敬堂)

  无锡唐姓的大资本家有两支,一支是上文所讲的唐蔡资本集团(唐保谦、蔡缄三、唐星海、唐晔如),另一支则是唐保谦的堂弟唐骧庭家(唐骧庭、程敬堂、唐君远、唐翔千、唐英年)。

  两支唐姓家族中,唐骧庭一族在无锡六大资本集团中声名更为显赫。唐骧庭,20岁开始继承父业,经营土布庄和夏布皮货行,无锡以前著名的老字号布店“世泰盛”就是他的产业。他又在无锡北大街开设九余绸布庄,兼营土布、绸缎和呢绒,以备货齐、花色新、尺码足、服务好著称。他处事严谨,管理细密,几年以后,九余绸布庄获利甚多。程敬堂曾在九余绸布庄当跑街,1910年九余绸布庄经营困难时,他四处筹资,使之渡过难关,因而成为九余的股东和实际经营者。

  为解决九余绸庄的货源问题,1916年,唐骧庭与程敬堂等集资接盘冠华手工织布厂,将其扩建为丽华机器织布厂,并利用经营绸布庄经验生产适销产品。这是一个仅有50台手拉木机,生产条纹布、格子布的小型色织厂,但因为产品细洁、色泽光鲜,远胜于传统土布,受到城乡居民欢迎,工厂连年获利。1919年,他又在无锡映山河增设丽华第二布厂。1922年,唐骧庭与程敬堂等集资30万元,在惠商桥西建造厂房,向国外订购织布、漂染、整理等全套机器,建立丽新染织厂。当时有工人600多人,丽新开工的头两年,由于进口纱布倾销,丽新产品滞销,造成积压。此时曾有一些股东提出拆股关厂的要求,唐骧庭不得不以自己的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20万元,并多方借债,勉强支撑。程敬堂则运用他的经验和机智,加强产品的外销。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国产纱布销路迅速好转,丽新才得以摆脱困境,不但存货销售一空,偿清了全部债务,而且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所以唐、程决定继续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工人增加到800多人。唐骧庭特地召回在苏州大学读书的次子唐君远到丽新工作,唐君远到丽新后,以高薪聘请专业人才和培训技术人员,改工头制为工程师制,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改革技术,加强市场竞争,丽新厂成为无锡染织业资本最雄厚、设备最完备的企业。以后丽新不断增添设备、扩大规模,于1933年建成丽新纺织漂染整理公司,拥有纱锭1.6万枚、线锭6400枚、布机650台,年出纱4000件,出布20万匹,所产“双鲤”牌布匹销遍全国,远及欧美。1930年丽华第三布厂又建成,并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唐骧庭、程敬堂将丽新厂改名为“丽新纺织印染整理股份有限公司”,唐任董事长,程任经理。至抗日战争前夕,丽新厂已发展成为纺、织、印染和具有自发电能力的全能工厂。

  

  1935年,唐骧庭、程敬堂又与唐熊源(唐保谦次子)等人集资20万元在无锡创办协新毛纺织厂,程敬堂为常务董事,唐君远任经理,唐熊源任厂长。协新是一家纺、织、染、整理的全能工厂,也是无锡第一家精纺呢绒厂。它利用全能这一优势,随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品种,力求产销对路。同时协新从澳大利亚进口上等羊毛,在生产上道道把关,千方百计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创建了以“万宝齐来”“三阳开泰”“五福临门”为商标的派力斯毛料,很快就成为名闻全国的名牌产品。不久又向瑞士洋行买下了“灭蠢”(一种防毛料被虫蛀的药剂)的专利权,生产了驰誉中外的“不蛀呢”。1930年代初,无锡还没有生产绒线的厂家,协新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于1936年纺制了“双金鸡”牌绒线投放市场,立即成为畅销货。

  正当唐君远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抗战开始,无锡随之沦陷,丽华一、二厂被毁,丽新和丽华三厂在遭受很大损失后,被日军占据,协新毛纺织厂机器大部被毁,房屋也遭局部烧毁。唐骧庭父子和程敬堂在抗战后避居上海,以剩余资金及招股集资50万元,开设昌兴纺织印染整理公司,分设纺、织、印染三个工厂。同时,唐君远与唐熊源把准备扩建协新的进口设备,在上海开设了协新上海厂。

  

  

  抗战胜利后,唐氏立即着手筹集资金、抽调技术人员恢复在无锡的纺织企业。丽新厂至1947年已恢复到纱锭三万余枚、布机700余台的规模,同时恢复了染部。协新到1947年已恢复了纺、织、染部。丽华仅恢复了接近抗战前丽华三厂的规模。

  解放后,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程敬堂将丽新和昌兴两个公司合并为一个企业组织,同时发起成立苏南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唐氏家族重点选择在香港发展,曾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政务司司长的唐英年,即是唐君远之孙。唐英年的父亲唐翔千,打破美国棉垄断提供的局面,成为首位使用内地棉的香港厂商,无锡的中萃公司、太平针织、佳福大厦等合资方中都有唐氏家族的身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