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丨致敬2020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

  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时冲锋在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洪涝灾害多地发生,面对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的挑战,有这样一群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他们有的身挡洪流、迎难而上,有的扎根井下、排查隐患……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名字——应急管理工作者。

  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应急管理队伍牢记“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的使命,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2020年,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5.5%和8.3%,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较近5年均值下降43%。

  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中央宣传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2020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先进事迹。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

  向险而行,

  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洪水汹涌、浊浪翻滚!2020年7月22日,安徽省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4个村庄、5.8平方公里区域被淹,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

  “这片水域情况我熟悉,让我去,我打头!”危急关头,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毅然跳上橡皮艇,向着群众被困方向开进……当时,陈陆已经连续奋战多日,双腿因为长时间浸泡发炎浮肿,几乎不能正常弯曲。大队长“勒令”陈陆休息,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向险而行。

  到达连河村附近时,急速的水流导致水位落差一下从40厘米猛涨到3米多,这让所有人始料未及。“掉头,快掉头!”陈陆大声喊道。话音刚落,他所乘坐的橡皮艇就猛然侧翻。陈陆的提醒,让紧随其后的橡皮艇及时避开了危险,但他36岁的生命却永远消逝在洪水之中。

  出生在军人家庭的陈陆十分崇拜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外公。陈陆曾说:“虽然不能像外公那样上战场保家卫国,但在平凡岗位上,依然可以守护万家灯火。”

  有人在洪魔面前奋不顾身,有人在藏北高原坚守使命。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即便躺着,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内地负重十来公斤行走……西藏那曲市森林消防大队大队长孔特特在这里一待就是18年。

  火场情况瞬息万变,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孔特特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年突发山火,火线垂直落差达千米,他带领10多名指战员试图堵截火头时,突然狂风大作,百米高的火墙包围过来,“我赶紧带着大家借助裸露的岩石避险,再出来时那个位置的水泵都被烧成了废铁。”

  2018年,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孔特特选择继续留在藏北高原,“那曲的很多老百姓依靠草场放牧来生活。森林消防队伍驻扎以后,当地百姓有了防火灭火的专业保障。每当听到那些孩子叫我‘孔阿爸’,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我舍不得这些淳朴的百姓。”

  和陈陆、孔特特并肩作战的,是一支近20万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2020年主汛期,这支“火焰蓝”队伍参加各类抗洪抢险救援两万余起,营救和疏散转移被困群众21万余人。

  恪尽职守,

  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钢铁腿”“狠茬子监察员”,来自陕西煤矿安监局榆林分局的刘小术有这样两个外号,地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漆黑矿井是他的“战场”。

  2011年进入煤监系统工作以来,刘小术深入井下一线监察500多次,年出勤保持在300天以上。从井口到最远的工作面,工人们乘坐电车都得40多分钟,他却要步行监察每一个角落,“多走一步、多看一处,就多一份查出隐患的可能”。

  一次,某煤矿井下采空区煤层自燃,一氧化碳浓度超出规定值几十倍。煤矿在撤出全部人员后,认为火势不大,未上报相关部门便准备组织工人下井灭火。

  正在其他煤矿检查的刘小术接到举报电话后,立即与邻近的矿山救护队联系,火速赶往煤矿,同专家一起制定灭火方案。8天的灭火过程中,他一直坚守现场,每次下井最少七八个小时,最终成功将火区封闭隔离。“守护好矿工平安是我最大的愿望。”刘小术说。

  如何打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是对四川省营山县应急管理局局长伍袁志的最大考验。

  去年4月,营山县开展了一场应急救援综合实战演练。“演练中,队伍班组长在报告的时候,有的报给大队长,有的报给现场副指挥长,信息报送渠道有点混乱。”伍袁志回忆。此时,距离汛期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伍袁志和同事们立即完善救援预案,“我们在做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事业,容不得丝毫懈怠、半点马虎。”

  3个月后的一天,营山县遭遇特大降雨,道路桥梁大量损坏,不到半个小时,水就涨了1米多高。由于监测预警及时、应急方案准备充分,4300多名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

  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作用,坚持全过程全灾种管控风险,强化关键节点风险防范,加强安全监管执法,大力推进标本兼治,确保了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改革创新,

  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

  2020年6月,河南省兰考县一家木制品厂房着火。接警后不到10分钟,兰考县应急管理局闫楼应急救援中队便赶到了现场。“当时火灾已有向旁边厂房蔓延的势头,幸好及时控制住了火情,避免了更大损失。”中队长杨温说。

  “为了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要,实现乡镇应急救援救灾全覆盖,我们因地制宜在重点乡镇设立4支职业化的应急救援中队,保证15分钟内能到达辖区内任何一个工厂,达到了救早、救小的目的。”兰考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胡金刚介绍。

  为了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兰考县将全县450多个村逐一划分为1至3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置1名网格员。593名网格员承担网格内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灾情观测等职责,筑牢了应急管理的“人民防线”。

  “提升基层的应急管理效能,迈开第一步之后,最重要的是不停步。”兰考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雷天波曾这样说。遗憾的是,他的步子永远停留在了2020年年末。在去省里开会的途中,雷天波不幸遭遇车祸,因公牺牲。

  “未来,兰考的应急管理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改革进行到底!”胡金刚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召之即来、战之必胜,只为了那句“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切”的铮铮誓言。2020,让我们向应急管理人致敬!

  有急必应 有灾必救

  有急必应,有灾必救!抗疫情、战洪水、化危机……2020年,应急管理工作者面对一次次严峻挑战,逆行出征、艰苦奋战,作出了应有贡献。

  抗疫救灾,

  哪里最危险就战斗在哪里

  在人民群众面临安全风险和困难时,总有一些人顶在前面。应急管理部组织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和消防救援队伍全力支持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做好防疫消毒、医疗废弃物和防疫物资转运、救灾物资保障等工作,强化定点医院、集中隔离区、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等重点单位安全服务。

  “他先后递交了3份请战书!”提起湖北省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一站站长助理陈建,战友们连连竖起大拇指……

  这位不善言辞、踏实沉稳的消防员,疫情突袭时第一个向党组织报了名;他身先士卒,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参与废弃物转运等紧急任务,连续奋战了3个多月。

  一桶医疗废弃物重达七八十公斤,陈建和战友一天最多要搬运100多桶,天不亮就出发,直到天黑仍在路上;裹着厚重的防护装备,一趟任务下来早已浑身湿透,脸上勒出深深的血痕,却从未有人抱怨。

  “说不怕是假的,但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义不容辞。”疫情防控中,陈建与病毒“短兵相接”,累计转运医疗废弃物2186桶、170.49吨,行程1.6万余公里,“哪里最危险、最艰苦,我就要战斗在哪里。”

  不管是抗击疫情,还是防汛救灾,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朱学忠总是冲锋在前。

  2020年2月1日,武汉一些重点医院防疫物资告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接到运送防疫物资的任务后,朱学忠紧急调配直升机,前往湖北仙桃将800套防护服运回武汉。

  这是疫情防控中朱学忠执行的第一架次飞行调度任务。直升机17时起飞,17时37分降落仙桃,17时55分安全返航,仅用时55分钟。“物资早到一分钟,就可能多救一条命!我们经受住了极限起降条件、极限运载重量、极限速度飞行等重重考验。”朱学忠说。

  在协调运送防疫物资91.25吨、极大缓解医院燃眉之急后,朱学忠又投身防汛救灾工作:2020年5月20日,他调度直升机检查各地汛期准备工作;6月11日,组织直升机在石首市防汛演练;7月15日,紧急协调3架直升机支援黄石市葵赛湖决口封堵;7月20日,调度直升机前往荆州市巡查汛情……他牵头建立的“半小时起飞、全省域调度”的湖北应急飞行模式,使湖北航空应急从零起步,一跃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矢志创新,

  改进装备提高应急效能

  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大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加速升级,既得益于应急管理新体制新机制的有力助推,也来源于每一位应急人、消防救援指战员的开拓创新。

  两次荣立三等功、连续10年被总队评为“红旗车驾驶员”、5次被评为防火灭火先进个人……一连串荣誉,见证着黑龙江省森林消防总队黑河市支队爱辉区大队四中队特种车辆维修技师吴迪的成长。

  刚接触特种车辆时,吴迪对着这些“铁疙瘩”犯了难,车上的外文都看不懂。为了了解特种车辆,他自费购买英文版《机械原理手册》,边翻译边实践,硬是把很多专业内容学了下来。他还自学《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等10余种专业书籍,写下30多万字心得。

  “小创新能派上大用场!”吴迪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对现有主战装备进行革新。他改装后的多功能履带式牵引灭火车,既可运兵又可载水,灭火效能提高近6倍;几个小小的桨片加上“巧心思”,使救援车辆的时速从5公里提升到20公里。

  近年来,吴迪对特种车辆进行了20多项技术革新,但他觉得自己更大的贡献在于“传帮带”:“自己会不叫有能力,把大家都教会才是真本事!”目前,吴迪累计培训驾驶维修技术骨干1000余人。

  防灾减灾,每快一秒都意味着更多的生机。在河北邢台,有这样一群人,默默扎根于荒野僻壤,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监测着大地的“脉搏”。

  1966年,红山基准台在遭受严重地震的河北省邢台市诞生,这里位置偏僻,离最近的村子也有3公里。正是在这里,台站干部职工锐意创新,取得多项突破:2005年,红山基准台率先在我国开始大地电磁测深观测。2019—2020年,红山基准台联合北京大学,成功申报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地震台要时刻监视着大地。为了保证观测环境,台站又必须远离人口密集的地方,意味着在这里工作要长时间坐‘冷板凳’。”红山基准台台长任佳说,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管采集数据的工作很枯燥,“我们一代代地震工作者将接力传承,为解决抗震难题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防患未然,

  日夜坚守展现责任担当

  消防领域专项整治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组合拳的一部分,消防救援队伍强化巡查、精心守护,全力维护一方安宁。

  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着闻名遐迩的三坊七巷。这里有古民居约270座,包括许多历史名人旧居,每天游人如织。然而,这连片的木质建筑群,耐火等级低、建筑密度大,一旦发生火灾,大型消防车辆无法进入,不禁让人捏把汗。

  “三坊七巷的防火间距很窄,巷道最宽处,消防队员两手都撑不开。里面还住着许多居民、租客和商户,防火压力不小。”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站长陈辉华说。

  就是在这样的“高压地带”,消防救援站全体指战员靠日夜坚守和精心钻研,创下了连续8年“零火灾”、30年无重大火情的佳绩。

  防火胜灭火,前期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至关重要。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多措并举,织牢安全网:将辖区划分成网格,每个网格都设置消防安全管理员;每天两次派防火巡查队检查古建筑群;设置微型消防站,每月组织培训演练;每季度对商铺和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灭火逃生演练,确保消防安全。

  “万一发生大火怎么办?”他们也研究了一套“战法”——建立灭火救援“3、5、7、10”快速反应机制:3分钟内微型消防站到场控制火势;5分钟内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到场扑救;7分钟内辖区大队到场增援;10分钟内支队全勤指挥部到场统筹指挥灭火救援。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之后,消防救援站更是秉持“快攻速战打早灭小”的理念,摸索出“123快速灭火操法”——1分钟到场、2分钟控火、3分钟灭火。经过反复演练,灭火战斗力显著提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全体指战员甘当“古厝守夜人”,守卫着千年古巷的一砖一瓦,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丁怡婷、邱超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