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平行论坛五:“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在北

  

  为进一步探讨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助力赋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2022“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平行论坛五:“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青年学者论坛于2022年7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采用线上形式,广泛邀请各大院校青年学者共同讨论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科学报社、半月谈杂志社、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本次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来自国内外多所院校青年学者集智聚力,共同助力青少年网络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闫文捷担任论坛主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主任、《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杨守建担任论坛联席主席,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中心主任、教授杭孝平和北京师范大学徐敬宏教授担任论坛点评嘉宾。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王欢妮、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王鹰(Rami Khalil)、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Rasha Khalil等作主题演讲,来自浙江传媒学院、苏州大学、云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青年学者在论坛上就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数字压力、网络使用效能感、媒介信任等多个方面进行论文展示,共同探讨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

  论坛主席开场致辞

  

  论坛主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主任、《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杨守建致辞

  论坛主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主任、《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杨守建致辞。他认为青年学者论坛关键词在于青年,并指出这是本次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中唯一一个有学术期刊参与的分论坛,也是唯一一个设置论文点评环节的分论坛。杨守建主任表示,青年学者论坛要体现青年特色,并鼓励与会青年学者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放开心胸、打开思路。

  主旨发言环节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王欢妮教授作主旨发言。她认为,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创造诉求和表达欲望,在网络文化创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形成平庸之恶,家长要承担起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对青少年网络行为进行指导,既树立长辈的德育权威,也要追求平等对话,从单向文化传承转向双向文化传承,互相帮助,扬长补短。

  

  重庆师范大学王欢妮教授做主旨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Rami Khalil 探讨了青少年与社交网络相关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他通过分析青少年密集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介绍了网络成瘾的分类及产生原因,提出了保障青少年互联网社交网络安全的“3S模式”,即保护好自己、朋友、家人;保持真实,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联系,而不是社交网络或网络生活;把控环境、个人信息及家中和网上的安全。他认为,正确使用互联网社交网络才能更好发挥其工具作用。

  

  四川外国语大学Rami Khalil教授

  作主旨发言的PPT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Rasha Khalil教授通过对互联网带给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适度使用互联网可以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改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然而互联网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个体对技术的极端使用,而不是互联网技术本身所带来的,我们不应忘记技术发展主要在于为人们提供利益,应当在合理范围适当使用技术。

  

  四川外国语大学Rasha Khalil教授

  作主旨发言的PPT

  论文展示环节

  在论文展示环节,与会青年学者围绕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的主题,就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玉亭展示论文《协作培养还是自然成长?——教养视角下中产和工薪家庭的网络使用探究》,基于教养方式和信息资本的视角研究了不同阶级家长使用网络进行儿童教养的过程,认为虽然网络并未能完全切断教育不平等的代替、传递,但善于使用网络还是非常有利于帮助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欧阳明珠分享了论文《青少年身体意象研究:社交媒体自拍行为与媒介素养的影响》,表明在社交媒体自拍行为影响身体意象的间接效应中,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示我们在青少年身体意象问题方面,可以着眼于青少年在数字化时代的媒介使用能力,采取措施提升其媒介素养水平,从而加强青少年的正面身体意象。同时探讨了社交媒体自拍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意象的影响机制,强调了要加强青少年正面的身体意象,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陈旭东展示了论文《数字化成长迷思:B站知识区青少年博主的“自我书写”与“他者建构”》,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需要学校、家庭承担起相应的教育引导责任,加之政府监管与平台自律“互哺”,积极应对新媒介环境带来的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实现青少年在数字化成长环境中袪除迷思归本真,警惕被“他者建构”的陷阱遮蔽。

  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李丹阳展示论文《媒介信源信任对网络青年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将媒介信源作为切入点,表明不同信源信任程度对网络青年政治信任的影响存在差异,并指出当下我国媒介生态革新与嬗变剧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试图抢夺发声渠道的高地,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得以从各种平台走进公众视线。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斯琦分享了论文《网络新生态下的调查记者形象——基于对Z世代的访谈研究》,指出Z时代对于调查记者群体的关注度总体来说比较高,表现出较强的接受意图和兴趣。他们对于调查记者最直接的形象认知的来源是电视媒体,对于调查记者的评价判断大多是积极正面的,且高度体谅和理解调查记者的辛苦和风险。此外,对于调查记者的期待,除了监督社会和预警风险之外,他们还希望调查记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长,为他们解决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普文越展示论文《中学生网络隐私关注及保护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青少年受到线上生存空间的影响比重正日益提升,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问题亟需得到与线下安全问题的同等重视。青少年的网络隐私作为网络信息危机的靶心,其安全需要青少年个人、学校、家庭的协力守护。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恒展示论文《中学生网络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网络素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个人、家庭、学校的大部分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网络效能感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中学生网络效能感水平的提升上应该形成个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影响矩阵,从中学生个人和所处环境的角度出发,同时应当注重中学生网络素养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青少年对于网络环境的把握和提高中学生网络技能的习得程度。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常晋分享论文《我国中学生数字压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就缓解中学生数字压力提出建议:个人应树立正确网络价值观,加强注意力管理,提升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合理开展网络社交;家长应以身作则,平等交流、适度规范,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引导中学生理性认识和使用网络;学校应革新信息技术课程,加强教师培训,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开设系列网络素养讲座。

  专家点评环节

  本次论坛点评专家杨守建、杭孝平、徐敬宏、闫文捷老师分别从论文选题意义、主题定义、样本选择方法、研究方法、变量选择、论文规范性、理论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主任、《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杨守建进行论文点评

  

  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杭孝平进行论文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徐敬宏进行论文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闫文捷进行论文点评

  论坛主席总结致辞

  本次青年学者论坛主席闫文捷老师作总结致辞。她充分肯定了与会青年学者的研究大大拓宽了互联网与青少年研究的边界,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动新的研究问题、形成讨论新问题的新方式的作用。本次论坛虽受疫情影响,但挡不住大家参与的热情,希望明年能有更多的青年学者有机会参与到论坛中。闫文捷老师表示,“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相聚的契机,为了我们彼此之间可以形成更好的交流跟碰撞,最终目的就是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学术品位和做研究的水平”。

  

  论坛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闫文捷总结致辞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老师代表论坛主办方发表致辞。他对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与细致点评表示了衷心感谢,对参与此次论坛的各位青年学者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借助这一平台加强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研究水平,助力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此外,方老师还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及广大青年学者继续关心和支持下一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共同促进青少年网络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致辞

  至此,本次“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圆满结束。

  

  青年学者论坛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自筹备以来就受到海内外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论坛以数字时代的青少年为主要研讨对象,以青年学者的学术探讨为主要形式,对青少年在网络中成长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全方位讨论了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助力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和网络环境治理,共建清朗文明的网络环境。

  文稿 | 夏彤 王美力

  编辑 | 魏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