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军人一样担当 ——空军雷达学院基础部文职人员成长的一段经历 本报特约通讯员 

  像军人一样担当——空军雷达学院基础部文职人员成长的一段经历本报特约通讯员 夏效生 通讯员 郭 洪

  像军人一样担当——空军雷达学院基础部文职人员成长的一段经历本报特约通讯员 夏效生 通讯员 郭 洪炮兵学院注重文职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不断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图为课余时间,该院基础部文化教研室李迪教员与学员一起进行《大学语文》辅导和欣赏。

  梁亚斌摄

  2005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文职人员条例》,建立实施了军队文职人员制度。实行文职人员制度,充分吸纳社会优质人才为军队服务,是我军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军队文职人员制度由来已久,许多国家军队都非常重视文职人员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军文职人员队伍中,教学、科研和工程岗位的,以研究生学历为主;护理、文艺、体育专业岗位的,基本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2万人取得各类职业资格,有1600余人成为教学组长、护士长和课题项目负责人,有的还走上了科室领导岗位,4000多人立功受奖,1200多人在各类竞赛比武中摘金夺银。(总政干部部提供)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着戎装,却与军人一样履行特殊使命。自院校实行文职人员制度以来,他们在军校这块沃土上成长得如何?前不久,笔者从空军雷达学院了解到:4年来,该院文职人员已崭露头角,涌现出一批青年教学骨干,成为学院人才方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穿军装同样是学院的主人

  文职人员刚走进学院,各种担忧接踵而来:有人认为他们是聘用人员,花费精力培养得不偿失;有人感到他们工作流动性大,说不定哪一天煮熟的鸭子就飞走了……

  “文职人员是我军改革发展的新生事物,他们同样是学院建设的主人翁。”在该部党委会上,徐生求主任一语中的。

  该部党委达成共识:要盘活人才资源,就必须树立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为此,他们采取授课辅导、政策宣讲、专题讨论等形式,组织所属人员认真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及配套政策。对待文职人员和现役人员,该部始终坚持做到“四个一样”:政治上一样信赖,工作上一样使用,培养上一样重视,生活上一样关心。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周本元,2008年聘用到该部物理教研室任教。一开始,他感到自己与现役人员相比总觉得矮一截。更令小周苦恼的是:教研室一直让他干些敲边鼓的活儿。这种无所适从的处境,让浑身是劲的小周十分尴尬。时间不长,便给领导留下了“得过且过,不拘小节”的印象。不久,困惑之中的小周便向学院提交了退聘申请。

  “爱才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部党委会上,大家对小周重新作了中肯的评价。于是,该部主动给小周压担子,充分发挥他演讲好的优势,让他参加学院的教学法大赛。小周一下子来了劲,反复锤炼课件和教学内容,精心试讲,还请来老教授问诊把脉。最终,小周在学院教学比武中荣获“十佳”教员的称号和2009年全军院校士官物理课程设计比赛一等奖。从“敲边鼓”到“挑大梁”,小周的成长经历正是该部党委培育文职人员的一个缩影。

  “千里马”配上好鞍才能跑得更远

  该部外语教研室文职人员李小花创造了历史上3个第一:第一个进支委、第一个担任教研室副主任、第一个当选“感动雷院”人物。

  清秀、美丽是李小花给人的第一感觉。2006年,她怀揣湖北大学外语专业硕士学位证书聘用到该院。一向阳光自信的李小花,第一次试讲就遭到专家教授的严格挑剔,课堂上差点下不来台……

  知耻而后勇。她虚心向老教员请教,从课件制作到课堂设计,多少个通宵达旦精心准备,凭着“蚂蚁啃骨头”的钻劲,她在全院新教员上岗考核中获得了全优。

  该部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位子一直空缺,部党委有意识地把李小花作为教研室后备领导进行培养。有人议论,在现役干部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此职务,比较符合常规,便于工作开展;有人认为,让一个不到30岁的文职女教员担任教研室领导,能担当大任?有的感到,让文职人员担任副主任,势必影响现役教员的思想情绪……

  只有经过大海的磨砺,鹅卵石才会变得更加美丽。在竞选那一天,李小花以群众得票“第一”的绝对优势从4名候选人中胜出。对此,该部徐学琥政委感触很深:“对文职人员培养,我们坚持一种大人才观。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聘期有多长,我们都有责任培养他们。对现役和文职人员,不厚此薄彼,不论资排辈。让他们同台竞技,公平竞争,平等使用。千里马只有配上好鞍子,才能跑得更快、跃得更远。”

  经受磨砺摔打注入军人元素

  据悉,该部现有的34名文职人员,平均年龄28岁,90%以上是独生子女,刚来单位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作风松散、纪律观念不强、服从意识淡薄等问题。

  文职人员首先姓“军”。该部党委感到:“文职人员虽然不是现役军人,但却是为军队服务的。要想发挥好这支特殊队伍的作用,必须强化他们的军人意识,为他们注入军人元素,提高军人素养。”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抓好文职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向思想作风养成聚焦,提高“含军量”。

  为弥补文职人员军事素质的“短板”,该部把演兵场作为文职人员锤炼军事素质的“大熔炉”。每年组织文职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军事训练,按照部队条令条例和一日生活制度要求,对文职人员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

  “通过军训,我感到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文职人员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军人意识也在心底深深扎下了根!”这是文职人员张维维写在《军训感悟》上的感言。

  雷育黎,一位精明能干的小伙子,2006年首批聘用到该部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初入军校,面对紧张的军训生活,家境优越的他打起了退堂鼓。一次,该部组织文职人员到革命老区和空降兵英雄部队参观见学,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后,小雷的心灵受到震撼,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磨砺意志,恪尽职守,才能在军营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他逐步融入军营,完成角色转变,凭着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

  笔者在该院毕业学员综合演练现场看到,文职人员在演练场上挑大梁,唱主角,个个技术娴熟,配合默契。文职人员卢红军说:“虽然我不穿军装,但走进军校这个绿色方阵,心里就充满了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加增添了献身使命的意识。”

  如今,该部这支来自五湖四海,曾带着自由、文弱气息的文职人员队伍,在军校这片沃土里茁壮成长,给学院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他们以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勤奋和汗水,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聪明才智,成为空军部队建设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