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中考结束,很多小升初择校的家长后悔不及

  我们公号的文章一直在谈小升初择校的问题,在之前的《》《》等很早的文章中都谈到了小升初北京的家长该不该择校,如何择校的问题。而在前不久分析国家双减政策时,也在《》文章中提到了政府的决心,希望广大家长千万不要低估政府在教育上的决心。

  

  目前2021年北京中考已经落下帷幕,这一届的毕业生当年就是北京校额到校推动的实验对象,从小升初时很多家长还惯性的择校,到2021年毕业时拿到录取通知书,这之间有哪些是家长没有考虑到的呢?

  2021年的初中毕业生是校额到校实验的第二届学生。在2018年小升初的时候,政府就在不断的宣传大家重视校额到校对初中生源的平均作用。但当时很多家长对这个政策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按照过去的规律,小升初择校到市区重点中学,升入市区重点高中的机会一定是比普通中学高的。以海淀区为例,当年虽然很多中学名义上不允许点招,但实际上很多中学还是通过各种方法实现了点招,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区重点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大批的学生简历,然后通过各种面试,选拔了一部分区县里面的优秀人才。

  但2021年的中考结果出炉,却给了当年这些辛苦把孩子送到市区重点中学的家长好好上了一课。

  我们可以从公开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海淀区可以说是目前北京教育差别比较大的区县,一个是区县内的学生数量庞大,每年的考生要将近2万人,而同期的东城,西城这样的区县大概就是4000人左右。

  另外就是海淀的学校差距比较大,其中以几个大学的附中由于不归属海淀教委管理,所以在过去的教育平衡方面就变得非常的突出。海淀有传统意义上的六小强的说法,也就是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101中学,十一实验学校这六个市重点学校。而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下,这些市区重点校基本垄断了中考升市区重点校的名额。所以家长才在过去的惯性下,在小升初择校的时候,拼命将孩子送到这些市区重点校中。

  但从2018年小升初开始,北京市政府为了均衡各个初中校,防止过度择校,推出了校额到校政策,将各个市区重点高中校的招生名额中拿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比例,来直接面向非市区重点校的学生进行转向投放,享受校额到校的学校的学生,只要在本校排名中到达一定的位置,就可以凭借学校排名,提前录取到市区重点校中。我们可以看一下2018年公布的校额到校部分名额。

  表一是各个市区重点高中统招录取名额:

  

  

  

  

  由这张表可以看到比如人大附中,2021年高中的统招人数是01普通版是596人,其中特殊渠道招生比如本校子女等为436人,实际留给统一招生的人数为160人。

  清华附中2021年统一招生303人,其中特殊渠道198人,实际留给统一招生的人数为105人。

  北大附中2021年统一招生267人,特殊渠道招生160人,实际留给统一招生107人。

  首师大2021年统一招生291人,实际留给统一招生人数116人。

  101中学2021年统一招生336人,实际留给统一招生名额215人。

  十一学校2021年统一招生376人,实际留给统一招生名额154人。

  再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区重点:

  八一中学招生297人,实际留给统招名额119人。

  交大附中招生309人,实际统招名额223人。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2021年实际招生中的校额到校名额情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人大附中2021年通过校额到校招生199人,与统一招生名额对比为199:160.

  清华附中2021年通过校额到校招生190人,与统一招生名额对比为:190:105=1:1.8

  北大附中2021年通过校额到校招生175人,与统一招生名额对比为:175:107=1:1.64

  首师大附中2021年通过校额到校招生176人,与统一招生名额对比为:176:116=1:1.52

  101中学2021年通过校额到校招生183人,与统一招生的名额对比为183:215

  十一实验的2021年通过校额招生:144人,与统一招生名额的对比为144:154

  而区重点层面,八一学校的2021年校额招生161人,与统一招生的名额对比为161:119

  交大附中2021年校额招生168人,与统一招生名额对比为168:223

  从前面可以看出,在海淀区的六小强中,除了101中学和十一实验学校之外,其它学校的校额名额都多于统一招生名额,甚至如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的比例都到达额1:1.18这样的比例。

  从这样的比例就可以看出,如果想要进入六小强的重点校,通过校额到校的几率要大于通过统招进入的几率。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一般初中校校额的分配情况:

  

  

  校额分配是针对以前的非市区重点的普通初中而分配的名额,这些学校的学生通过区里面分配的六小强和区重点的招生名额,可以通过校内竞争,实现中考录取到市区重点高中。

  

  比如我们举十一学校龙樾中学为例,这所学校由于是新建校,所以享受有校额到校名额,这所学校2021年的毕业生数量是150人,而我们看到享受的校额到校名额为75人,也就意味着在这所学校就读,如果中考成绩能考到年级的50%,就可以稳妥的上市区重点高中。

  我们再来加一下这所学校的六小强的校额,为42人,占全校总毕业生的比例为28%,也就是如果在这所学校中考成绩在年级排到1/3,就有机会能上六小强。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下海淀的另外一所学校上地实验中学,这所学校的校额到校名额达到了201人,但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要远超十一龙越,他们的总毕业生人数在402人,那么中考成绩也是达到50%就可以稳妥的上到市区重点高中,而六小强的校额为79人,占全校总毕业生的比例为19.7%。但也基本上是达到全年级前五分之一,是有机会上到六小强的。

  从这两个学校的对比来看,过去很多人指责的上地实验学校其实六小强的升学机会要比龙越等这些学校还低,根本原因是这个学校的人数远大于其他学校,所以在这个学校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会超越其它学校。

  除了这两所学校外,其它的普通高中情况也是类似,比如清河中学,全校毕业生192人,校额到校名额97人,占比为50.5%,也是超过一半的学生可以进入市区重点校就读,而六小强的名额为51人,占比为26.6%,也就是说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有机会进入六小强。

  有了这个数据,我们再来看看当年择校进入市区重点的学生的情况如何呢?以海淀区某个区重点为例,全校毕业生大概400人左右,有一个班的学生直升本校,还剩下360人左右只能参加统考争夺进入市区重点校的机会。而今年中考600分以上的学生不超过100人,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才有机会上到最差的区重点高中。而其中能达到六小强录取线的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从这个对比来看,如果家长在2018年通过各种关系择校,择到了所谓的好学校,但在2021年中考时才发现,自己学校的升入重点高中的几率要比当时所谓的差学校要低很多倍。而当时为了择校,很多家庭由于离学校比较远,甚至要在当地租房,按北京目前学区房房租一万每个月平均计算,三年在房租上的投入就要将近40万,而择校的结果是孩子还不如在门口的中学上学更容易考上市区重点高中。

  所以2021年的中考的成绩和录取结果出来,确实让很多当年选择小升初择校的家长后悔莫及。

  所以,现在的家长应该看清楚国家的教育方面坚定的均衡的信心,不要拿着过去的经验去赌未来的政策,校额到校是北京推动初中校均衡的重要举措,其设计初衷就是要家长小升初不要择校,就选择离家近的中学上学,反而在国家政策的调节下,这些学校的学生更容易上一所重点高中,北京对于高考而言,一所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差别影响更大一些。

  

  很多家长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身边的普通中学而宁愿花很大的代价择校去所谓的重点初中呢?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过去由于择校严重,所以好的学生都去了好的中学,而差的学生在差的学校扎堆,造成学校的风气差异巨大,所以逼得更多的家长择校。而当大家都不择校,都选择离家近的学校时,学校的学生生源就会变得均衡,各个学校的学习风气的差距就会逐步缩小。所以择校的结果最终只能是造就几个超级中学,而其他绝大部分的学校都会沦落到渣校的地步,最终是除了少数有钱,有权的人可以通过择校来进入超级中学,而大部分家长只能被逼接受渣校,毕竟这是教育主力。而只有逐步均衡生源,才能让大家重新回到相同的起跑线,让教育再度公平。

  其实对于小学初中的学生而言,只要保持学习兴趣,能跟上教学的节奏,能进入一所相对优异的高中就读,以我们以前高考的结果来看,初中考90分和考95分的学生,真的差异并不大,家长真正关注的应该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自驱力,让孩子在小学初中跟上教学节奏,这样才能在高中实现突破。所以有择校的焦虑和投入,不如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