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语文成绩还是不高?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吵我先把观点说出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没有否定阅读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本文讲的正是阅读的重要性。

  因为这篇文章内容会比较长,一般来说很多人是没有耐心看完的。

  而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很多人往往只看了标题就会凭主观猜测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创作目的,所以很容易导致无谓的争论。

  所以我这里先声明一下。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讲太多了,别说是已经上学了的,即便是一些孩子还没上学的父母也会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的。

  但是有一些家长对“阅读”的理解过于的“功利”、“片面”了。

  不少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知道了语文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也知道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却简单地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就能够让孩子在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

  并不是说所有有这样认识的家长最终都会发现自己认识是不足的——因为当他们的孩子语文成绩非常好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理解没有问题的。

  但现实却是有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明明喜欢读书也读了很多的书,可是孩子的语文考试成绩却一直都不理想。

  而这个问题小学阶段会有,初中阶段一样也会有。

  我们看看一般来说学校里的语文考试都会涉及哪些内容。

  根据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考核改革,目前语文考试中占比最大的依旧是作文,然后是现代文阅读,初中之后会有文言文阅读,二小学阶段基本上把诗词古文考察放到了文学常识部分去考。文学常识这几年明显也成为了“拉分”项。

  而传统的“基础知识”部分的考察,在近一些年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分值占比越来越少的特点,甚至于有一些地方干脆直接就把这部分内容的考察放到现代文阅读中去综合考察了。

  我们总结一个结论放在这里:近几年的语文考试更加侧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考察和丰富的积累考察,而对于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等方式掌握的语言方面的考察,一方面是减少了,另一方面是更加灵活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学校的语文教学。

  还记得语文改革最初的两年很多语文老师是怎么说的吗?

  “不会教了!”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认识。

  不是说老师们的能力不行,而是面对考试、考察的变革,使得很多老师们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以及该如何去教学生们了。

  不要怪了语文老师们,其实一直以来在语文学习上“教”和“考”的矛盾都是存在的——校内的语文教学我们都知道,通常都是以课文为主,然后每一单元会有一个作文学习的主题,当然,课文和作文彼此之间是会有很大关联性的,这点我们就不多说了。

  我要说的是:语文课内的教学更侧重的其实是语文的“语言学习”,而“语文”的本身应该是包含了“语言”和“文学素养”。

  前者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日常的字、词、句(包括各种语法类的比如病句修改)等等学习都属于这个范畴,而且事实上也是让我们每个个人可能是感受最深、记忆最清晰的语文学习。

  但是有多少人对我们的语文课“文学素养”方面的教育有印象?

  而最大的矛盾在于,文学素养这个东西你是很难教的——参考一些阅读理解题目的“标准答案”,别说是看着答案你可能都理解不了,就连作者本人可能都会觉得“原来我想得这么复杂啊!”

  老师犯愁,家长们也犯愁。

  而最最高兴的就是一些侧重语文辅导的教育机构了。

  自从语文改革以来,趁着这股东风,一些侧重语文教育的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无一例外,他们宣传的都是“大语文”这个关键词。

  不同的家长对大语文的感受也不同,有的人觉得挺好,有的人觉得只不过就是在糊弄,而更多人可能觉得“学了总比不学好”……

  我家严格来说算是第一批吃大语文这只“螃蟹”的那波人之一了。

  很早我就给孩子报了这种课程,而且我也一直跟着孩子听。

  恕我直言,如果说你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提分的,那么这种课在一些课内老师看来,可能只会评价两个字:骗子!

  为什么这么说?

  我举一个例子:一本原版西游记正常时间你需要多久能够读完?“大语文”的课告诉你只需要2个小时。

  实际上真正“读”的过程也不过就是1.5个小时左右,毕竟掐头去尾再把课间去掉也就这么多时间了。

  一般来说他们会先讲第一个知识点“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然后给你讲的是作者,再然后给你挑选几个精彩一些的故事过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就这么给你讲完了。

  其实任何一本名著到了大语文的课堂上最多“撑”不过1小时就能够给你讲完。

  然后学生会觉得自己知道了很多、收获了不少,毕竟是名著嘛,能知道这么多内容哪能不骄傲一下?况且还不要求你背过、默过,有的就算是有课前测什么的就算是都不会也不会有老师批评……

  而家长们一看孩子的这个学习状态,再问问“感觉怎样?”,你觉得孩子会说什么?

  几乎不会有学生说不好的……

  但是,这样的语文学习对语文考试有帮助吗?

  别说是短期内了,长期内也没有用的。

  它的唯一用处就是当孩子去真的读这本书的时候,省了点查资料的时间,多了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好吧,说的有点偏了,只是因为说到语文学习的时候“大语文”这个问题可能真的是无法回避的,所以这里我就简单谈谈我的个人感受,一句话——如果你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你没有更具体的需求,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时间充裕,学一下无妨,如果你是为了提分,那么不要考虑这种课了。

  实际上这样的课程解决的问题更多的也是“文学素养”的问题。

  尽管草草过了一遍收获有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多少会给孩子们留下一些印象的。

  而如果你想提高孩子文学素养方面的能力,那么除非你有更好的老师可以指导、辅导,如果没有,那么你一定要重视孩子校内语文老师的课文讲解。

  对课文的赏析、学习本身就是在培养文学素养。除非是孩子的老师还会给孩子们进行一些补充、拓展阅读,否则这可能就是孩子们日常学习中为数不多的专业的文学素养提升机会了。

  然后孩子们需要在日常把这种听课学习而来的课文分析方式应用到日常的阅读中去——长篇的重点可以放在脉络的梳理上,而短片的则几乎课完全按照课内的学习方式去看。

  例如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买一些课外阅读教辅去练习,可是练了很多却发现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孩子们没有按照校内学习的到的那些方式去分析。最多也就是在每个锻炼之前标记一下序号,然后找找中心句之类的就完事儿了……

  这样的练习不是说没效果,实际上如果孩子能够一直坚持这么做,然后会对照答案去分析理解,那么时间久了也是会有效果的,可是总的来说这样的方式还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无论是孩子读书很多还是上了各种比如“大语文”辅导班,当你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提高时,一定要看一看这些事情孩子是如何做的,是否有跟课内学习相接轨。

  不要小看了校内学习,尽管说校内语文学习的“教”与“考”存在着一些出入,但是老师们对学生们的各方面语文学习的引导、培养是非常全面的,只是很多时候更需要我们去在日常中把这些方法、思维运用起来。

  无论你去的机构有多大,无论你给孩子选的辅导班老师毕业于什么大学、有怎样的文凭,请你相信:最懂得提分的一定是学校里的老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