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任清华校长整整17年,如今清华走向世界一流,他功不可没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消息,表示双一流建设已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已全面、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持续提升,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自1911年创建以来,清华大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在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之际,已位居全国顶尖高校之首,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高校的风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清华大学如今能这么辉煌,和其历任校长的付出肯定密不可分。清华办学史上,校长或者担任同类职务的有20多人,其中五、六人的任上时间仅有几个月或一年多点,实在是过于匆匆。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清华的一位著名校长,我认为,清华如今走向世界一流,他功不可没。

  聊这位老校长之前,先说下清华创始人,周自齐。他是晚清时期的学者,是官宦世家之后,曾外出留学,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洗礼。是他亲手创办了清华学堂,并出任清华学堂首任监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校长)。这是清华百年辉煌的起点。

  清华学堂在1912年10月以后,改称清华学校,此时的清华还不是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提出清华学校向清华大学过渡的,是周诒春校长,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早就完全人格之教育”,提倡学生全面发展,改革留美学生的选拔机制,为清华后来形成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不过直到1928年,清华学校才完全改制为清华大学,时任校长为罗家伦。他推动清华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增聘教授,大刀阔斧进行院系改革,最为重要的是,结束了清华作为留美预备部的历史,使清华的发展走上新台阶。

  在1931年底,清华大学迎来了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校长是1907年中国用美国退回“庚款”派遣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留学归来后,于1916年任清华大学物理教授,时年27岁;1926年任教务长,时年37岁;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年42岁。

  此时,正值抗战,办学异常艰难,梅贻琦却传奇地带着清华师生们历经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时期,直到1946年终于迎来复校。梅贻琦在校长任上共陪伴清华整整17年时间,尤其在最艰难的时刻,主持了长达8年的西南联大校务。

  在那风雨飘摇的下,梅贻琦与生俱来从容、沉静、务实的性格,反而能协调好清华师生的各方关系,让清华“这条船好好从昆明开回清华园”。

  自西南联大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一同成为国人最为瞩目的名校,迅速在高等教育圈中出长。

  更为可贵的是,梅贻琦校长奠定了清华大学最为宝贵的“校格”:教育独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学术自由……

  1931年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大师论”: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至今现在,梅贻琦校长的这句论断,仍对教育界有深刻影响。有人评论说,“大学,是一个制度化的自由空间,没有了这种制度化的自由空间,就出不来大师,有大师,你也容不下。”在现在国内大学争创双一流的大背景下,这句话的精神是很值得思考的。

  梅贻琦在清华任上,广纳贤才,重金聘请、优待知名学者到清华任教,一时间,清华园内是“众星璀璨”。同时,梅贻琦在任期间,清华也培养出了一批大师。比如文学院“四才子”(吴晗、钱钟书、夏鼎、张荫麟),数学系“三杰”(华罗庚、陈省身、许宝),物理系“三钱”(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

  17年,占到清华百年校史的近六分之一,正是这六分之一时间,使清华在众多高校之中声名鹊起、走向超然地位,为清华大学后来登峰国内一流、冲刺世界一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清华能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梅贻琦老校长那是功不可没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