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7年前,那个“偷走”高考试卷的杨博,最后结局如何

  原标题:17年前,那个“偷走”高考试卷的杨博,最后结局如何

  607年丁卯,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举。

  —《通典》

  自古以来,有文才之人皆受敬仰。而要确定一个人有没有文采,还是需要一定的考核方式。正是出于对人才的需求和渴望,隋炀帝年间,科举制便应运而生了。读书人来自五湖四海,谁也不认得谁,只凭一纸答卷来分辨水平高低。

  前文所提到的,正是科举制开始的时间及最初的考核标准。即便后世对于科举制褒贬不一,认为其中含有迂腐的一部分,催生了一系列的书呆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长达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中,确实有许多贫苦人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来到现如今的社会,读书依然被认为是改变命运,走向高阶级人生的敲门砖,所以高考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高考之重要,为了公平更是应该杜绝作弊现象,各处的监控也使得作弊者无处可躲。

  但在十七年前,却有一个考生寻得了“特别的”作弊方式。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最终没得改变自己的人生,反而顺带牵连了当年的大量考生。

  一切还要从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说起。

  一、 十年寒窗改变命运

  有人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说法,是让人们催生高考压力的不良言论。但实际上,早在几千年前,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们,就早已说出了这样的残酷现实。“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中举天下知”。

  这除了说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之外,也证明了科举之重要。如今由于高校扩招,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量非常惊人。大学生遍地走的情况下,高考的热度依旧在。可以想象在几千年前,竞争没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科举有多看重。

  正如如今考大学,之前要经历“升中考”、“中考”一样,古代文人在上京赶考之前,也有一系列的流程。要先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之后,才能有资格上京赶考,优秀者还可以由皇帝亲自殿试。

  然而,古代到了白发苍苍依然是“童生”的读书人也不少。一生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最终一生碌碌无为,改变命运的事情也无从谈起。

  因此,一部分没有太大才华的人,也开始打起了鬼主意,用作弊的方式来“搏一搏”。

  二、为功名考场作弊

  科举之重要,不仅读书人明白,推行科举制度皇帝更是明白。所以在推行科举制度过程中,也渐渐地设立了一系列的惩戒方式,用来对付企图作弊的人。

  历朝历代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

  1、一是枷号。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

  2、二是改革。生员即秀才,是须经童子试考取的功名,一旦违犯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

  3、三是刑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罚。对冒名顶替、重金雇请、舞弊情节恶劣者,往往被发配充军。

  然而,“有钱能使鬼推磨”,有的时候甚至是考生勾结考官,在考场明目张胆地作弊。

  历史上有很多舞弊的案件,其中出名的有三起,分别是《辛卯科场案》,《俞鸿图舞弊案》,《戊午科场案》,那个时候被抓到舞弊的,考生和考官都会受到惩罚,不是流放就是处死,甚至被腰斩。

  按照《大清律例》,科考作弊者,要戴枷3个月,杖一百,最后发往边疆充军;而查获有人印刷与科举有关的袖珍书者,则株连九族。

  即便恐吓至如此,科举作弊依然是难以杜绝的。倘若考官清明的话,才能真正杜绝大部分人的诡计。

  而来到现代,在四处监控密集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人在以身试法,妄图在考场上作弊。

  三、为私利考生偷试卷

  俗话说:“法律规定都是冰冷的,但其初心是引入向善”。到了如今,国家对于高考作弊现象的惩处力量非常大,已经到了作弊入刑的阶段,但依然拦不住鬼迷心窍的人。

  高考作弊越抓越严,也是因为不断有人在挑战国家的底线。如今的作弊基本是靠电子设备一类,而早在十七年前,却有一个“狠人”,直接用了“偷试卷”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

  众所周知,每一年的高考都由专家出卷,并且会多准备几套备用,以防意外。但或许从来没有人敢想象,有一天高考需要启用备用卷时,竟是因为考卷被盗了!

  考试制度流行几千年来,各类作弊方式层出不穷。但到了偷试卷这一个地步,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偷考卷和和单纯作弊比起来,罪行可是要严重得多了。

  事情发生在在2003年,当时全国笼罩在非典的恐慌之下,高考生更是倍感压力。也许是巨大的压力将人压垮,四川省一位名叫杨博的考生最终失去理智,在高考前夕做了一件让众人都意想不到的事——偷高考试卷。

  一般在高考前试卷都是由当地银行金库代为保管的,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的学生打起了歪主意,能够铤而走险偷高考试卷呢?

  在2003年6月的一个晚上,杨博用工具钳剪开了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招生办的防盗网,拿走了高考数学试卷,消失在了夜色当中。十几年前,高考卷的保护程度远不如现在,再加上难以想象有人敢偷考卷,也就放松了对考卷的保护。

  在有了杨博这一个前车之鉴之后,如今再有人动偷考卷的念头,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偷了试卷之后,杨博倍感有信心,将所有题目的答案找出来,然后熟读背诵。这一举动,显然是奔着考状元去的。

  然而,他最终不仅害了自己,还害惨了自己同届的考生。在发现考卷缺失之后,教育局震惊不已。但在考卷已确定被盗之后,自然就不可能再用这套卷子了,毕竟已有了获得了不公平的先机。

  所以无奈之下,当年选择启用备用卷。这也正是2003年四川考场一片哀鸿的原因。启用备用卷保证了公平,却也将大多数考生拉向了深渊。比起原来的卷子,数学备用卷的难度高了几个层次,很多考生甚至被难得在考场边做题边哭。

  最终结果显示,当年四川数学成绩也相当不理想,最终很多考生无奈选择复读。

  而始作俑者杨博,最终没有捞到一点好处,也差点在考场崩溃了。他原本因为自己不法的行为而信心满满,后来才发现面对的是全新的巨难的考卷,最终自然也是没有取得好成绩。

  更何况,在考试结束之后,他就被捉拿归案,面对着法律的审判。在最终,他被判刑七年,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也无辜受牵连,选择复读则是被迫再浪费一年时间。

  杨博偷走的,不仅仅是高考试卷,更是他自己的人生,以及同届无辜学子的一年光阴。考试的意义在于选拔人才,当才华有能造假的时候,还有什么是真的呢?

  小结

  读书能明理,百利而无一害。即便古往今来也有人批评过考试制度,但从来没有人否认读书的意义。学子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应当明德明理。作弊这样的事情,便是对于读书最大的侮辱。

  但综上所述,古往今来几千年中,作弊的人实在不少,并且手段越来越“高明”。但手段见不得光者,最终将害人害己。在如今已实行高考作弊入刑的政策下,还是劝诫学子爱惜自己的羽毛。十年寒窗不怕没前程,怕只怕自毁前程,还顺带把无辜的人拉了下水。

  参考资料:《论科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