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学:当代私塾,三字经之“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

  性本善的故事——周处改过

  周处小时候经常做坏事,村民把他和蛟龙、白额虎并称为“三害”。一天,有人对周处说:“如果你能把蛟龙和猛虎杀了,大家一定会很敬畏你的。”周处听后,立刻上山打败了白额虎。接着,他又跳到河里,与蛟龙决斗。三天三夜过去了,周处还没回来。乡亲们以为周处和蛟龙死了,就高兴地说:“太好了!‘三害’都死了!

  这时,周处打败蛟龙回来后,刚好听到乡亲们的话,他感到十分内疚。后来,周处用心地读书练武,成了一名忠臣孝子。

  性本善的故事——屈原背米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性本善

  文化的传承:《三字经》节选《三字经》

  (宋朝)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