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洋教授”潘维廉:我在中国的三十年

  近日,在《文明交流互鉴与讲好中国故事》研讨会上,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在主题为用他的亲身经历发表了名为《为西方媒体点一支蜡烛》的分享讲话。

  博士毕业于美国瓦尔登大学的美籍教授潘维廉(William N·Brown),从1988年起任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MBA)外国专家,是福建省第一个持有绿卡的外国人,厦门荣誉市民。三十年来,潘维廉始终致力于用他鲜活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2019年2月1日,他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

  以下为潘维廉在此次论坛上的有趣分享——

  20年前我曾在福州,那个时候,我曾有幸与习近平交流,他告诉我“中国了解世界,但是世界还不了解中国,你应该写写泉州”。为此,我开始系统地调研,开始了解泉州更多信息,发现了更多东西。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作者,更是因为在中国大家可以找到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发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包括哥伦布、马可波罗都曾也想去泉州,甚至还包括三千多年前的阿拉丁。阿拉丁最早的版本中就曾显示,阿拉丁其实是来自中国的,这说明一个道理:三千年前,其他国家都觉得中国是最好、最发达的国家。即便到了1731年,一位政治家尤斯塔斯·布德尔也说过,中国最早有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技术,当时的中国经济比欧洲甚至更加市场化。

  实际上,小时候我对中国并不感兴趣,我更想去澳洲,但因为年纪不到18岁,最后我没能去澳大利亚,反而去了其他地方。那时的我对中国一无所知,只能从西方媒体里获悉中国,当时很多西方媒体对中国有误解,直到后来我以军人的身份被美国空军派去台湾,在那里的两年,我爱上了台湾,我在台湾拍了很多资料,也了解到很多大陆人民的生活,我就会觉得或许大陆和台湾会一样美好,所以我要去大陆看看,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更加真实的内容。

  于是1988年,我去到了厦门,在那里虽然经常每天停电停水,造成了些许生活上的不方便,但是我却很喜欢厦门,我经常到处骑着一个三轮车到处玩儿,拍摄了很多照片,我还很喜欢街头的中华田园猫,它长得很像小老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的管理学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学教师急缺。厦门大学询问我能否担任管理学老师,于是我说先签订一年,但没想到,一年又一年,竟然就过去了20多年。在大陆,我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其实一开始很多外国人会告诉我,他们说“沿海地区才有发展,内地很难发展”,于是我骑车和自驾了40000公里前往了中国内地的很多地方,总共花了三个月时间,其中也包括一些当时尚未脱贫的地方。看完那些之后,我发现内地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

  2019年,我决定要带更多外国人去认识真正的中国,于是我再次开始环游中国,我开了总共两万公里,花了三个月时间,还去了西部,我在内蒙古、宁夏等地方的时候发现,中国这几年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并且他们很重视在发展的时候同时改善环境,“边发展边绿化”。我还去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我最喜欢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他们也非常淳朴可爱。

  我将这些经历都写了下来,同时利用社交媒体,比如今日头条等,来传播出来。我想告诉世界,当代中国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但是如果我们不讲好中国故事,就会有人用错误方式去传播中国故事,我就像一个点亮蜡烛的人,我想,只有讲好这些,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