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深度观点丨与每个孩子息息相关,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新变化有哪些?

  原标题:专家深度观点丨与每个孩子息息相关,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新变化有哪些?

  在上一篇文章中,思源智通分享了在深圳未来教育研讨会上两位专家关于未来学校空间设计方面的精彩观点和案例分享,在建构主义、数字技术和整体学习观的催化下,学习空间设计呈现出主动和社会学习策略、以人为本设计观、丰富学习的设备三大趋势,并以海安高级中学为例,展现了现代学校打造未来教育空间的新态势。

  本篇文章将继续跟随深圳未来教育研讨会其他专家的脚步,探讨智能时代下的未来学校与未来教育除教学空间设计以外的诸多新变化,为更多中小学的场景革命、课程变革、人才培养带来现实启发。

  余胜泉——《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

  余胜泉教授从学校形态与所处时代的紧密联系出发,对未来教育空间的建设变革做出假设。

  智能技术加速了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学校完全有可能出现新的形态。21世纪中后期将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展示一系列重组教育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

  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在座时间或其它因素来组织学习,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节奏来组织。 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 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BYOD) ,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建设网络校园文化和网络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合理利用智能设备,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 …… 在这些设想下,学校办学空间将发生实质变革,办学空间大幅扩张,既包括校内实体空间,也包括网络上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此外,学校在课程方面的变革尤为明显。

  课程表现形态的变革:虚实融合

  在线课程将成为日常教学的常规设置。支持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转变获取知识的途径。学校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可以成为运动场、音乐厅、美术馆等重要的社交空间。

  学校可提供丰富多元的选择性课程,每个儿童都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自由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未来还将通过智能技术精确了解核心知识的学科能力水平,支持个性化自主学习。

  或许未来学习的形态是自组织的,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提问和欣赏学生的答案,这正在也即将成为未来学习的模式之一,各类学校也开始逐渐重视这种学生自主学习sole的能力。

  课程结构的变革:跨学科整合

  学校课程分科容易割裂知识内容,使学生学到的是知识碎片,而在校外的生活世界中,学科内容实际上是有机结合的。这就要求学校需要通过课程整合,增强各学科间的联系,有效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促进深度学习。

  课程综合化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倾向,转变学生获取能力的方式,关注“四基”“四能”,并利用智能技术作为载体,促进深度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人生智慧。

  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人机结合

  课程的大部分知识性教学将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业务重心发生转移,其未来工作形态——育人的部分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形态,未来课程实施将融入真实情境,强调个性化、适应性、精准化。

  教师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优势互补,可以解放教师智力劳动,大幅度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增强教师处理更高层次问题的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育体系的生产力。

  课程评价变革:发展性评价

  从评价可实现目标的变化来看,未来学校将从注重知识、基本能力的评价转移到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

  智能空间可支持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育理想,学校、教师基于大数据,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科素养、学习风格、注意力、知识误区、知识状态、学习轨迹、情绪情感等维度,形成学生发展性评估报告,提供精准智能的教学服务。发展性的教学干预方案和教育分析模型。

  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先进,知识离散化、碎片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当今教育需要培养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才,回应来自智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课程的变革中,时刻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赵建华——《人工智能催生的未来教育展望》

  如今,人工智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技术,而早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如AI绘画、AI智能写作。人工智能的发展所催生的未来教育展望需要站在对教育观的深刻理解下。

  赵建华主任引用了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和东西方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公民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赋予社会化、文化传承作用,开发人的先天潜能,拥有自我认识、智慧辨析与个性发展的能力。

  在这种目的指引下,未来教育的诞生得到了来自科技的驱动,在技术革命、智能化应用的冲击下,传统的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的缺点逐步在当下显露出来,今天教育面临着未能克服根深蒂固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教育制度僵化、教师因行政而不堪重负、大班教学拟制学习的个性化和学习的广度、教育的同质化和缺乏个性化等困境。

  从人工智能的视角来看,如何驱动未来教育转型,成为当下教育人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未来智能化教育将拥有环境智能化、学习个性化、过程泛在化、监测精准化、教育终身化等特性,如今在AI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应用形式有以下几点:

  智能学习场景模拟: AR/VR/MR 教与学过程中的智能化:精准教学 智能诊断与评价:实现对学习状态的判断 智能学习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 陪伴式学习伙伴:对话与交流 智能在线学习:突破时空 智能名师系统 …… 针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和已取得的成果,赵建华主任对未来学校进行了预测,他设想人工智能教育将驱动教育工厂转型为未来教育。在空间硬件方面,课堂学习环境从传统教室到多媒体、数字化教室,再到如今的智慧教室,这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教学应用的创新。此外,未来教育还将在教育“软件”条件上有所变化。

  变化一

  教育形式

  “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出现了泛在学习现状,是一种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刻、使用任何设备获得所需的任何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变化二

  教育本质

  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变化三

  培养目标

  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变化四

  课程内容

  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把课程内容整合起来,使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整体。

  变化五

  学习方式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

  变化六

  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教育也因此得到显著改变,并产生新的教育形态——未来教育,这将极大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者需要从现在开始关注时代前进的浪潮,通过教育工作帮助孩子成为更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未来人才。

  专家观点应用实践

  如今,我国越来越多中小学关注到未来教育和智能空间对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空间设计和课程变革等方面均建立了模式有所差异但思路和方向一致的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思源智通也在不断思考未来教育新趋势和新变化,吸收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前沿观点,并积极运用与实践,打造未来教育应用新场景,在空间设计、硬件设备、课程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经验。以新建学校保定市第十三中学深保分校为例,为满足教学高质量发展,思源智通将该校的智慧校园项目进行分期分步建设。

  正如余胜泉教授和赵建华主任所展望的未来教育,保定市第十三中学深保分校正实践着在教育空间、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方面的新变化和新使命。

  空间建设智能化

  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构建学校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学校安防、广播,完成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功能实训教室、微机室以及办公应用等,学校教育空间大幅扩张。学生可在线上、线下完成学习任务。

  顶层设计一体化

  完成教学、办公等信息化平台提升顶层设计体系化,利用智慧中台实现学校教学、应用与管理系统一体化管理与应用,让教育教学治理更加高效。

  教学大数据变革

  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清洗、存储、处理、分析,自动描绘师生用户画像和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报告,为科学决策保驾护航。

  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从书香校园总体应用出发,为学校量身打造航天航海、人工智能、劳动实训、思政实践、体育健身等生态教学空间。构建智慧校园五育并举课程平台,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