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书越来越难了?

  导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始终存在这样两对矛盾,即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效果的矛盾,学校的教育评价与教育实践的矛盾,如果穿新鞋走老路,新酒还是旧瓶装,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课改与考试的矛盾,评价的短时效应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矛盾。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在教育评价功利化的背影下,素质教育应当如何评价?素质教育之路到底还有多长?

  思考的生命

  01面对转型的困惑:我真的不会教书了吗?

  “书还是那些书,内容还是那些内容,现在教起来怎么那么难呢?是我真的不会教书了,还是教书变得难了?”看着老师们真诚而又无助的眼神,我心里跟他们一样睹得慌。

  当你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教室,看到的不是渴求知识的眼睛,而是没有光泽并且麻木的眼睛,你又会怎么想呢?

  是孩子出了问题吗?不,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

  我这样回答,也许你会问:难道你们老师没有问题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们老师也有问题。可是,你又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我告诉你——问题出在教育制度与社会现实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在知识与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在就业竟争越来激烈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不是你不会教书了,而是你的思维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你宏观驾驭课堂的形式和微观处理课堂的技术与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你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学生纳入正确思考的轨道?

  要知道,我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更新和吸取跨学科的知识,了解和充实与之相关的一切知识的交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并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今天,一桶水的理论已经被打破,要想教好书,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溪流补充才行。

  别看我们的学生年龄小,也别看他们似乎什么都不懂,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比我们弱,而且途径相当广泛,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我们不加紧学习,就有被他们甩在身后甚至淘汰的可能。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挫败感,进而发出“我真的不会教书了”这样的慨叹。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这也不能全怪我们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从学生到自身,从学校到社会,从教育体制到具体教学,教育转型中遇到的种种繁复的问题及其矛盾,都不可避免地集中在了我们第一线老师的身上,你说,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又能扛得起吗?

  我们直接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处在人生发展起点上的学生,而教育上所有的问题和矛盾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又必须从学生身上得到休现,这就让我们这些处在第一线的老师不知道该怎办了。尽管如此,我们还得承受来自教育的一切压力与风险,还得为各级官员、各路专家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可行的和不可行的观念和举措埋单和承担后果。

  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要想教好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老师们长叹“我真的不会教书了吗?”虽是无奈的自嘲和微弱的抗争,但更多的则是对教育转型时期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的深层次思考。

  聚而成珠,方显本真

  02面对教育评价:现在教书真的很难啊!

  第一线的老师们太苦了,太累了!这是眼下中国基础教育一线老师的真实写照。

  为应付这种课改那种课改,为应付这检查那种检查,为应付这种学习那种学习,为应府这种培训那种培训,老师们整天疲于奔命,根本就没有时间能静下心来读书与思考,安下心来教书与反省。

  这种忙累,是超乎想象的。

  怎样才能静下心来看书,安下心来搞教学,这是老师们最大的困惑。

  但我们的官员和专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这似乎就是一种正常的生活常态。要知道,老师在学生身上耗去的,是生命啊!可看看各地,拿年终绩效的时候,又有那个官员会把最高绩效拿给这些正在学生身上耗去生命的老师呢?

  所以老师常常感叹:做老师真难啊!

  做老师难,难就难在环境不宽松,人为干扰太多。从这个角度说,基础教育一线老师的苦与累,是身心两个方面的疲惫。

  他们压力山大!

  他们已经不堪重负了!

  给学生减负诚然是好事,可给老师减一点负又何尝不可呢?

  我们的官员,能不能少搞一点评比、检查和联考?能不能少搞一点花样翻新、换汤不换药的教研活动、集中培训和专家送教?一句话,少点花架子,少点花点子,少点人为干扰,让我们的老师能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安下心来教一点书,闲下心来思考一点问题。

  把时间和精力还给老师,我想,现在教书跟过去教书一样,还真不是件难事。

  杂乱也是美

  结语:在教育转型时期,能让我们的校园少一些干扰,多一些自主;少一些喧嚣,多一些宁静;少一点浮躁,多一些关怀,我们的老师肯定能创造出大家想象不到的奇迹。如果能从根本上改善老师的生存环境,去伪存真,提供较为宽松的精神空间,那么,素质教育就距离我们不远了。

  其实,这也是关乎我们立校的根本,也是关乎我们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

  低头的沉思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