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展示

  

  为进一步发掘宣传推广基层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做法,发挥先进示范作用,首都文明办2022年继续组织开展“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经申报推荐、初审和复审,最终评选出“争做‘赶考’少年”等15个创新案例和“做社区治理的参与者”等15个创新案例提名。

  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

  各基层单位广泛开展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特色亮点

  体现了社会各界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

  重视关心和积极支持

  一起去看看!

  创新案例

  争做“赶考”少年

  

  香山革命纪念馆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快速了解历史,香山革命纪念馆结合馆内丰富的党史素材,研究学生心里,依据学生特性,以故事为载体,编写了专属于小学生版本的讲解词,用于场馆内接待青少年参观团体。“红领巾志愿者”架起来学生与展览之间的桥梁,不仅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述历史,更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增加同龄人对自己的认可度,让他们从展厅里的“收听者”转变成向同龄人间的“讲述者”,真正使他们走进香山革命历史,传承香山革命精神。让青少年学好革命历史,燃起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激发青少年的情感认同,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小脚丫走胡同

  

  中国儿童中心策划开展了“小脚丫走胡同”文化研学活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形成教育合力,为培育新时代好儿童贡献自己的力量。“小脚丫走胡同”文化研学活动设计了四条线路、16个研学点,分别是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主题。小脚丫走胡同”文化研学活动于2021年暑期正式启动,为国家“双减”政策下的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家门口”的高质量文化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受到了儿童和家长的普遍欢迎。截至2022年9月,共有新街口街道13个社区百余名儿童及家庭参与了北京鲁迅博物馆(红色文化路线)、国家京剧院(京味文化路线)、白塔寺(古都文化路线)、西四北六条社区儿童议事厅(创新文化路线)等的线下研学活动(如“到鲁迅爷爷家串门儿”“我的高度看小院”“结绳记事”等),全国二百余名儿童参与了红色路线之中国儿童中心小英雄雕塑园“我是小小英雄讲解员”线上活动。“小脚丫走胡同”文化研学活动搭建起少年儿童从小学习文化、理解文化、热爱文化、传播文化的社区教育资源平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早、晚高峰是文艺广播的两档重点栏目,从2006年开播到现在,拥有百万听众,两档栏目以365天全年无休的陪伴。十多年来,节目组受听众要求,积极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听众,侧重举办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文化落地进家活动,寓教于乐,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特色,盘活节目组长期积累的权威嘉宾资源,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公益性地向小听众们传授各类文化知识。在故宫开展“做小御医”活动,联合故宫博物院专家给孩子们讲授博大精深的岐黄文化,身临其境体验国家国药非遗单位的历史脉络,领略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感悟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传统七夕特别策划,邀请文化大咖,组织小听众家庭到密云古北水镇诵读传统诗词佳句,了解七夕神话故事,请天文专家对中国古代星宿文化进行解读,并在专家指导下观星,激发孩子们美好幻想。世界环境日期间的童画科普展,邀请清华美院的教授和798展览馆的策展人,共同给亲子家庭解读环保议题,对话绿色生活,树立环保理念。北京冬奥会期间,邀请知名出版社编辑、著名科普作者,针对青少年儿童专门策划冬奥知识解答活动,连续一个月,每天在节目中开设冰雪大讲堂,传播冰雪文化、冬奥文化。中轴线申遗成功期间,邀请小听众和中轴线研究学者专家,共同做客直播间,畅聊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让小听众们对北京中轴线上独特的历史文化、神奇的建筑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不知不觉间增强孩子们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该节目不仅有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文化,也有自然科学教育、体育活动,同时涵盖畅游故宫、天文馆、园博园、798艺术中心等不同领域、不同门类,以家庭为单位举办亲子活动,既能保障小听众们的安全,又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健康,对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有裨益。

  “双平台、六步骤”心理危机联动干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心理项目组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双平台、六步骤”心理危机联动干预工作机制。“双平台”指“大数据心理监测平台”和“干预工作平台”。“监测平台”是通过德尔菲法、文献法以及信效度检验等多种方式对国内外经典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进行科学修订,“工作平台”是一套由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心、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心、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方协同负责,并整合专业资源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六步骤”指:数据监测、发出预警、调研访谈、制定方案、分类干预、实时更新,“双平台、六步骤”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试点区的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帮助目标学生化解心理危机,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真正将心理危机防控干预工作落实到位,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形成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用的北京样板。

  配音伴我成长

  

  “配音伴我成长”活动是中国电影博物馆面向全国7-16周岁的少年儿童,积累了十二年历程的品牌活动,自2010年起每年一届,2022年是第十三届。活动始终坚持以配音为新颖的切入形式,以“配音比赛”为抓手,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并拓展海外地区,让各地区少年儿童免费报名、免费参与,融合电影课堂培训、观赏经典儿童电影、表演电影才艺、参观电影之旅等内容,寓教于乐,发挥优秀电影艺术作品感染人、塑造人的作用,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锻炼成长。十二年来线上线下组织活动超过500场,参与人数近600万。

  小小科学家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为帮助城市打工子弟社区和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拓宽视野,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中国移动研究院于2018年9月起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实施“小小科学家”少儿科普系列活动,每周为北京市海淀区朱房村少年儿童讲授科学课程,累计授课时长超200小时。2021年以来,中国移动研究院与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中国移动科技协会一道,采用线上直播方式,为全国各地特别是偏远地区青少年讲授科普公开课,单次直播峰值近百万人次。项目在京课程整体安排以小学生学期为单位,每学期提前安排课表,平均每年讲授课程约30节,每次课程会安排1名主讲老师和2-3名助教人员承担授课任务,累计授课超过200学时。2021年以后,项目团队利用中国移动信息技术优势,着力打造在线精品科普课程,邀请“最美奋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通信领域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业内先进典型、顶级专家,自主开发“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从1G到6G,让世界更美好”等品牌科普课程,引起广泛反响。

  课余成长计划

  

  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社区青年汇在全市组织开展“青少年课余成长计划”系列活动,在满足青少年周末课余成长及暑期托管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发挥共青团在思想引领、组织凝聚、服务联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搭建社区服务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场所,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立足青少年日常、假期的不同时间段需要及校园、社区的不同空间需要,充分调动青少年自身的内在潜力和主动能力,在社区青年汇开展“少先队队角活动”“暑期托管服务”“日常课余服务”三大类课余成长计划系列活动。累计开展服务活动2400余场,直接服务青少年7.3万人。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覆盖范围,也切实帮助各类家庭解决课余托管看护难的实际问题。

  梦想订制师

  

  北京市第二儿童福利院护理部,从事多年孤残儿童照护工作,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照护者,还是疾病救治的治疗者。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梦想订制师,为这些孤残儿童打造梦想,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社会的美好,同时工作室还探索了一套适合孩子们的圆梦四步法:心愿规划、情景在线、心灵抚慰、奖励机制,让这样的孩子们都实现梦想。护理部创建了集“教学、培训、示范”于一体的专业工作室,开始深入研究孤残儿童个案。探索出“心愿规划、情景在线、心灵抚慰、奖励机制”圆梦四步法,?让孤残儿童们都力争实现自己的梦想。

  北大红楼“大讲堂”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围绕学生“双减”政策,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思路,与周边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附属雍和宫小学、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北京市文汇中学等学校联动,启动试点工作,开展特色志愿活动、课后选修、学生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纪念馆,感受红色革命精神。自开馆以来,青少年志愿者已参与志愿讲解40余次,接待观众600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达516小时。开发《走进北大红楼》校外课程;定期举办 “北大红楼大讲堂”,邀请青少年志愿者参与,把党史教育“搬”进现场,拓宽青少年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途径。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举办《北大红楼读书会》,邀请志愿者参与节目录制,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著名专家学者,提升眼界、扩充知识。目前读书会已推出5期,播放量达到1000万,反响热烈,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的广泛关注。

  红墙下的红领巾成长营

  

  西城团区委结合新时代少年儿童身心特点,专为红墙少年们打造的专属实践活动“红墙下的红领巾成长营”。成长营在西城区5个街道设置线下阵地,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为主题,主要围绕政治启蒙、价值观塑造、文化传承、美育提升、国情体验、社会观察等内容开展活动和实践项目,探索构建“五育、六创、百课”少先队校外实践育人体系,并结合街道特点打造“一街一品”,为不同街道的青少年提供有特色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校园解忧杂货铺

  

  朝阳团区委自2019年推动开展朝阳区学校社会工作项目——“校园解忧杂货铺”,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全区在校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以适应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朝阳区学校社工根植朝阳区本地文化,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即个案方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借助戏剧治疗、社会心理治疗模式以及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先后在安民学校、金地实验学校、劲松六中,以及电气工程学校分别开展主题式到场服务和驻校工作。根据各驻点学校的需求、特色,以“危机干预+生涯规划”为核心理论,开展“青春期生命教育、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维权服务 ”六大主题服务,并根据各校具体的德育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驻校服务计划。为朝阳区本地提供多元、创新的学校社会工作。共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小组工作24期(146场)、专业个案工作33例(307次跟进)、主题宣传活动68场,共计服务4181人次。在项目开展期间,学校社会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共青团》杂志2022年·总496期增刊发专题报道本项目,学校社工团队先后接受《青年说》广播节目、《凉子访谈录》《中国青年报》等各类媒体采访和专题报道,形成了良好社会反响。

  村史故事我来讲

  

  中关村村史馆和海淀区双榆树中心小学于2021年合作开展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组建了36名小宣讲员的红领巾志愿宣讲团,为孩子们撰写了专门的解说宣讲词,用青少年熟悉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关村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和祖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让青少年从“聆听者”、“观看者”转变成为“讲述者”、“传播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带领大家追寻红色足迹、探寻创新密码、厚植爱国精神、传承革命薪火,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萌芽第一课

  

  房山团区委推出“萌芽第一课,2022年5月31日下午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胸怀祖国心向党 走好人生三部曲”——庆“六一”线上主题队日活动。来自全区青少年及家长12.1万人观看了线上直播活动。活动通过现场采访、互动问答、模拟配音等形式,教育广大青少年要积极学习身边的榜样,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爱家的坚定信仰。结合疫情防控和文明创城,倡议大小齐动手,周末大扫除,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创城我先行”的理念。活动全程直播,通过新华网客户端、中国网、新浪、快手、抖音等媒体平台同步播出,直播总观看人数206.9万,扩大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

  “家风”教育新系列

  

  通州区图书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打造出家庭教育新范式,广泛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举办了一系列“家风”新型家庭教育主题文化活动。共开展12场线上“云课堂”直播互动,将数字媒体与云互动相结合,并通过互动抽取幸运读者发放相关文创礼品以兹鼓励。新模式视野更开阔、靶向更准确、时代特色更鲜明、形式内容更丰富、文化内涵更深刻、实践效果更显著,坚持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家庭的家长和未成年人提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建立良好的家风家教。受到广大未成年人和家长们的衷心欢迎和热烈响应。

  劳动塑造心灵美

  

  平谷区特教中心结合德育工作实效性及不厌其烦的工作准则,努力把一群特殊需要的孩子(指听障、智力障碍、自闭症、发育迟缓儿童)培养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好学生,为特殊孩子将来成为残而有为、受社会欢迎的社会人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学校带领特殊孩子来到“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种植玉米、花生、白薯的活动;并在班级设置种植角,照顾植物生长,记录植物生长过程;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懂得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让特殊孩子切实体会到:我会做、我能做、劳动使我快乐,劳动带给我光荣,通过劳动实践为塑造特殊孩子心灵美。

  创新案例提名

  做社区治理的参与者

  

  昌平区霍家营社区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树立未成年人责任意识。通过增强荣誉感、参与感,提高青少年参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定期开展优秀青少年志愿者、霍营小管家等荣誉评选活动以及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未成年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截至目前,社区内共有37名青少年被评为暑期实践优秀志愿者,暑期志愿时长累计共359小时,10名青少年被首都精建办评为北京市“防疫小能手”、2名青少年被评为街道“霍营小管家”,更有张雪松家庭被评为年首都最美家庭和全国文明家庭,30组家庭评为区文明家庭,社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试点单位。

  家风故事汇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制作的一套面向青少年观众,讲述中国巾帼英雄的《成长之约》系列动画作品。活动成为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品牌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形成了“五个一”活动品牌:即一场包含7个剧目的家风故事剧,一个包含近200个家风故事的音频故事集,一套4本包含多位古今名人家风故事的系列绘本丛书,一部包含6集反映多位女性英模故事的家风动画片,一首脍炙人口的“家风故事汇”《成长之约》动画主题曲。让家长和孩子们品味浓厚家国情怀,感悟崇高精神品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励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米菜园

  

  北京花乡世界花卉大观园在园区室外开辟一米菜园,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能力。活动从2020年开始,已连续举办3年时间,共计200多组家庭参与,累计开课150余次,种植期内每个亲子家庭承包一平方米的菜地,3个月为一个承包租期,期间可以收获2-3茬蔬菜,我们提供帽子徽章种子工具等各种需要用到的东西,活动期间每周日上午9点线下指导新报名客户进行播种,自主型家庭播种后我们提供线上指导,告诉大家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托管型家庭我们提供各种养护服务,可以随时来公园养护收获自己的菜园。

  宣红色文化,讲红色历史,团学生力量

  

  丰台区长辛店第一小学依托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了“宣红色文化 讲红色历史 团学生力量”主题活动,培育“红色少年”。学校从三年级以上的少先队队员中遴选成员,组建一支5-10人的“红色小导游”队伍,主要任务为队史宣讲和校园文化介绍,向学校师生和前来长辛店参观的团体更好地讲解家乡红色历史文化,学校进一步扩招了队伍,正式成立“红色文化宣讲团”。追寻红色印迹,做好“发掘者”、讲好红色故事,争当“宣讲者”、赓续红色基因,化身“践行者。红色文化宣讲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筑梦新时代,争当好少年

  

  北京广播电视台卡酷一直坚持用孩子的视角和语言,用正能量且不失童趣的高品质内容,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讲述好少年们的故事,展现好少年们的不同闪光面。展示活动以多个主题篇章串联起30位首都“新时代好少年”的故事,以“童心向党”、“冬奥有我”、“公益大爱”、“筑梦未来”四大主题篇章发布,并选取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好少年事迹在活动中进行展示,充分展现新时代首都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面貌。展示活动一改以往无主题的平行展示形式,以多个主题篇章串联起30位首都“新时代好少年”的故事。活动设计了“大小榜样同台”、“跨代际对话”的形式,邀请到“2021北京榜样”作为榜样人物为好少年们颁奖。为了更贴合儿童视角,活动中设计了让“小榜样”提问“大榜样”,将“大榜样”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朴实而又伟大的家国情怀在代际交流间流淌,让榜样精神翻涌出勃勃生机。为了让活动形式丰富、贴合主题调性、立足儿童视角,活动为每个篇章量身打造了特定的文艺节目。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首都“新时代好少年”IP的影响力,活动首次面向全社会征集到主题曲,并由30名好少年与童声合唱团共同演唱。“新时代好少年,迎着光奔跑。新时代好少年,奋斗为梦想启航。”歌曲用动人的旋律、铿锵的语言,讲述了少年故事、时代精神,引领新时代少年逐梦未来。

  冬奥伴“首”礼,承载双奥情

  

  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市冬奥组委共建“北京市青少年冬奥教育基地”,围绕冬奥主题加强资源供给、搭建活动平台、联动各界交流,用独特的文化形式奉献着冬奥伴“首”礼,传递着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双奥记忆。中国书传奥运情、中国声话奥运音、中国画绘奥运礼、中国课 播奥运梦,在广大少年儿童中进一步宣传奥运知识,为弘扬奥运精神、普及奥运礼仪,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京津冀少年儿童心向奥运、参与奥运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共同作出贡献。

  劳动伴我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小学构建了特色劳动教育课体系,建立了“1+3+X”立体多元式拓扑结构劳动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方面内容入手,进行横向关联、纵向贯通的整体设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的交织中获得积极的劳动情感体验,最终使得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习得正确的劳动方法,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发扬崇高的劳动精神。

  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北京日报社开展了以“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为主题,以在校学生为重点参与对象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小标识设计征集活动,号召参与者结合不同场景下各品类垃圾标志标识开展创意设计,通过我市在校学生的广泛参与,营造“小手拉大手,分类齐步走”垃圾分类良好氛围。本次活动历时一年,全市在校学生、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征集了覆盖幼儿园、学校、医院、博物馆、交通枢纽等不同场景,收集创意作品1596件,网络投票人次23.1万人次,参与人数众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让更多少年儿童知道垃圾分类、践行垃圾分类,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全市少年儿童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劳动培养现代山村好少年

  

  北京十一学校对口帮扶怀柔区九渡河小学,立足建设一所坚守“农”味、富含“乡”气,拥有“学”劲,真有“做”派的现代山村学校。学校的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属于并行的关系,贯穿1-6年级,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展开。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年级安排了不同的课程内容,一年级是种养殖工坊,二年级是创美工坊,三年级是非遗工坊,四年级是田园工坊,五年级是厨艺工坊,六年级是创造工坊。一方面,教师会在劳动课程中应用、巩固、拓展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劳动课上未解决的问题或新产生的问题,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在社团课程中进一步探索。

  红色游学,友好童行

  “红色游学?友好童行”项目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动与静相结合,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主题活动,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年龄特点,增强活动趣味性和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课程与亲历游学有机融合,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地落细落实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三是推广儿童友好与促进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托东城区《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和《东城区儿童友好地图》,精选儿童友好、亲子共享的红色路线,开展家庭红色游学,让亲子家庭更加深入地了解东城区红色历史文化特色,以言传身教传承红色家风,将红色传统文化融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养“六气”品质,育卓越人生

  

  延庆区第四中学围绕大事、结合日常,将家国、社会、生活,每天、每周、每个节点贯通起来,构建、完善学校“六气”学子:正气、大气、锐气、才气、朝气、神气培养体系。构建“六气”学子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规范行为、志愿服务、活动赛事、挑战自我等7项内容,构建起学生一日在校学习、生活过程管理的奖惩机制。围绕学校校训,创设“六气”学子奖——崇德奖、博学奖、创新奖、发展奖,四个奖项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不同发展方面,让榜样与学校办学理念一起生动、鲜活起来。

  以青春之我,筑强固之梦

  

  石景山区教工委、区少工委积极响应首都文明办的号召,创新打造“1+2+3+4+5”团队活动育人模式,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走深走实:以1个方案(《石景山区教育系统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为统揽,重点涵盖了2类主题团课、3类育人阵地、4组实践行动和5项浸入式教育活动,全方位纵深推进全区36000余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成果落地开花。

  一起云支教,携手创未来

  

  门头沟团区委联合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开展2022年“一起云支教 携手创未来”帮扶活动。云支教活动以陪伴式、互动式、网络化、个性化为主要特色,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社区教育之间互通衔接,不仅为高校学生搭建了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也为门头沟区中小学生创造了增长知识、锻炼体魄、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机会,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引导门头沟中小学生见贤思齐,与名校大学生志愿者共同进步。

  不负农忙好时光

  

  顺义区小店中心小学校在2017年便将可利用面积大概900平米的土地进行规整,引水,规划后形成15块班级实践基地。又在2019年对15块班级实践基地用彩色小砖进行明确划分。每个班级都有机会认领一块 “劳动实践基地”,并将“XX班种植品种”的指示牌统一安放。为了让实践基地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和兴趣,学校在校园内开展了一次为基地征集名字的活动。最后集思广益,依据实际面积大概900平米,约等于一亩半田地而起名“一亩半分甜”。通过基地建设加强了学校环境文化课程,使学生成长的环境中自然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

  溪水润童心

  

  密云区溪翁庄镇中心小学毗邻密云水库,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打造水文化建设为依托,以水润德,循水启智,把水的精神融于教育之中,在清溪党建品牌引领下,于2018年创建“小水滴在行动”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队,寓意无数志愿者参与到以保水、护水为主,常规志愿服务为辅的活动中。在学校党、团、队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少先队员们踊跃参加校内外志愿活动千余人次。学校大力开展以“爱水、护水、研究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小水滴在行动”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六个一”机制:一个最终目标、一个设计风格、一次全面培训、一份承诺书、一次表彰、一次活动宣传,使他们获取更多的“公益时长”,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队员心中的同时,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传播得更宽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