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兴趣班,这真的是孩子的需要吗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3年,上海市某调查机构就针对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的500户家庭展开了一次关于孩子“兴趣班”的生活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孩子大多为“独二代”年龄在3-10岁。他们除了接受幼儿园和小学等正规课程外100%都参加了各种课外兴趣班,有些孩子参加了不止一种。选择外语兴趣班的家长们近六成是出于对孩子将来升学就业的考虑,而选择音乐、绘画兴趣班的,大多是希望孩子能够掌握多方面知识,培养兴趣。以音乐学习为例,39。2%的孩子正在参加音乐兴趣班,32。4%的孩子虽然没有参加过但很有兴趣,仅6,2%的孩子对音乐兴趣班不感兴趣。

  由此看来,选择上兴趣班的孩子绝对不在少数,而一些家长考虑得不可谓不长远。但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执行”得怎么样呢?正是寒假时间,在一处培训机构的楼下,一位妈妈带着儿子等电梯,他们的目的地是顶楼的围棋兴趣培训班。

  可是就在电梯即将下到一层的时候,儿子却在电梯门口咳嗽起来,紧接着就把早上刚吃下去的饭都吐在了电梯门口。妈妈有些不高兴了,指责道:“你怎么能吐在门口呢?你是真不舒服还是装傻?”儿子一句话没说,喘着粗气。妈妈看到儿子这样就更不高兴了:“你倒是想不想上?每天都闹出点状况来,你也真是有意思了。”

  儿子想要开口,可妈妈又接着说:“整天就知道玩,让你学点东西你还不乐意,装什么傻?我看你就是欠揍,你总这样,以后可怎么办?电梯到了,母子二人走进电梯,一路上,妈妈的训斥还在继续…将来的事情,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远了?孩子可能不会考虑到未来怎样,他只会注意到自己现在的生活,他只会觉得现在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快乐。对于这个兴趣班,至少从目前来看,孩子已经产生了抵触心理,不然不会有呕吐这样不良的生理反应,也许还因为害怕妈妈的训斥,所以才紧张得吐了出来。

  和这位妈妈一样,我们可能也会认为,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一些东西是件好事。相信每一位让孩子去参加兴趣班的家长都是抱着对孩子好的心思才让他去参与的,也是想要让他能有一技之长或者能变得多才多艺。最初孩子可能的确对某项活动很有兴趣,可一旦进入了兴趣班,孩子的兴趣就变成了有规律的课程,有些兴趣班也会限制孩子学习的内容或者约束他的思想,结果原本自由的兴趣变成了被约束的死板教育,孩子当然不会喜欢。再加上很小的孩子参加太多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他也会身心俱疲,最终失去兴趣。

  其实说到底,让孩子去参加那么多的兴趣班,还是我们的不自信所导致的。我们认为孩子不够好,觉得他只有更好,将来才能成才,结果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需要更大的进步,却没有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发展进程,也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盲目信任兴趣班显得很急功近利,孩子要成功,多半都是靠他自己的脚走出来的,兴趣班表面上看是在帮助孩子拓展特长,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根本没有想要再进一步的意思?他可能只是觉得感兴趣,只是想要让自己能感受体验一番?如果进入了那些无良的培训班,孩子的兴趣是不是反而有可能会被限制?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在其《朱子治家格言》中说,“教子要有义方”,就是教育子女既要有大义,也要讲究方法,过分重视所谓的“特长”,反倒忽略了对孩子根本德行的培养,情况就会如另一位明末清初理学家陆桴亭在《论小学》中所说的那样,“童子时,惟外诱最坏事”,外面的诱惑对孩子而言,是“最坏事”的。孩子可能会误解这些所谓的“兴趣”“特长”给他带来的益处,最终只是虚长了他的浮华风气,反倒没有了提升自我的意义。所以,对待兴趣班,我们应该有更理智的看法。

  第一,理性看待兴趣班的价值。

  兴趣班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孩子的兴趣发展有个更科学的通道,老师可以通过引导来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如果他有天赋,就让他的天赋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兴趣班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说孩子去了兴趣班就一定能有好的发展。很多人受到外界的影响,看到别人带着孩子去兴趣班,也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这时我们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兴趣班的价值。

  在了解孩子兴趣的前提下,找一些合适的兴趣班,可以从周围人那里获得信息,也可以自己去找找看,最好是找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开办的、有相关经验的老师所带的班级,就是要保证其正规性。同时,不能贪多,不要将孩子的所有课余时间都占用了。兴趣班里的兴趣发展,只能算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它与孩子平时的休息、玩耍、锻炼的地位都应该是同等的,让孩子能自由调节自己的生活最好。

  第二,引导孩子发展有意义的兴趣。

  兴趣班的作用是让孩子的兴趣有所发展,但关键是要看孩子的这个兴趣是好还是坏,好的兴趣可以继续发展,坏的兴趣则要及时遏制。好的兴趣,能够陶冶情操,能够锻炼心性。琴、棋、书画等兴趣都是可以好好发展的。有的孩子喜欢热闹一些的兴趣,比如唱歌、跳舞,也可以发展,如果孩子只是将其当成爱好,那就让他自由发展,除非他想要将其发展成事业,或者他非常有天赋,再顺应他的天赋发展。

  尤其是对于唱歌、跳舞这样的兴趣,很多孩子会因此而变得非常喜欢自我表现,父母们也往往会变得喜欢炫耀,这会让孩子最初的兴趣变得充满欲念,会让孩子的心变得不那么单纯。所以在这方面的兴趣要格外注意,最好只关注他的兴趣发展,不要总想着让他表演。

  第三,选择更合适的培养兴趣的方式。

  培养孩子的兴趣不一定非要去兴趣班,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起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发展兴趣的时机和空间,引导他去发展。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看看他的兴趣是不是适合发展,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然后针对孩子的需求,安排他的兴趣发展计划。如果是像下棋这样的兴趣,不妨和他一起发展兴趣陪着他一起学习,如果我们自己有这方面的技术就更好了,不仅能指点孩子,还能和他一起感受兴趣所带来的快乐。第四,对孩子的兴趣才艺要远离功利心。

  有的孩子在才艺方面很有兴趣,但有时候又不能坚持下去,于是有的父母会用“成名”来进行引诱,有时候还会刻意让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一番,并利用周围人的夸奖或捧场来激励孩子。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虚荣心,最终他一定会变得功利,从而也就丧失了心中原本的安宁。如果父母抱着让孩子成名、赚钱的功利目的,那么即使孩子成了众人瞩目的“小童星”,可能也会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让孩子在人前进行“表演”,可能会让他更有自信,也可能会助长他的傲慢之心,对其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让孩子在人前进行“表演”这件事,要慎重对待。当然,不排除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开朗外向,又有表演欲和十足的天赋,那就另当别论了。

  著名文学家老舍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因此,既不要让孩子在众人面前炫耀才能,也不要刻意要求他表演节目,而是让他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关于才艺,孩子想学、爱学,他才会真的去学,强逼着让他学,甚至不惜用功利来诱惑他,这样的才艺学来何用?倒不如干脆放手,任孩子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去做。

  如果孩子真的喜欢某项才艺,可以告诉他这项才艺会对他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让他多接触与此才艺有关的内容。比如,孩子想要学画,那不妨带他多看看名家画作,引导他学会欣赏,鼓励他从画中看出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的内心越纯净、越单纯,他对画的领悟与理解才能越有味道,越有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真的在培养他的情操。

  但有的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的才艺,恨不得越多越好。而孩子一旦有了才艺,父母就希望有可以让孩子一展才艺的平台。在父母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各种商业运作的才艺大赛应运而生。

  才艺大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父母的热捧,一些父母更是不惜重金领着孩子参加各级、各类的才艺大赛。有的父母是抱着让孩子见见世面和锻炼一下的想法,有的父母却是抱着让孩子多拿几个证书的功利心。

  暂且不论这些父母带孩子参加才艺大赛的初衷是否合理,才艺大赛自身就真真假假,难以辨别。有的才艺大赛虽然冠以“国际”“全国”之类的名目,却在收费、评奖等方面非常混乱。一些父母花费了大笔资金,却发现这是一场披着“华美外衣”的骗局。

  对于孩子来说,多参加一些才艺比赛本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可以在比赛的过程中向别人学习,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也可以通过比赛得到锻炼、增加信心。然而,现在很多才艺比赛的商业气息、功利性太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此,面对各种形式的才艺大赛,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首先,要详细了解才艺大赛的相关情况,不要盲目让孩子参加。凡是需要交一大笔钱的比赛,都不是单纯地为孩子提供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的,更多的是商业行为。其次,明确让孩子参加才艺大赛的目的,千万不要抱有功利心。让孩子参加比赛的目的,是锻炼他的能力,是让他享受比赛的过程,而不是让他拿那一张奖状或一个奖杯。最后,一切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为原则,要尊重他的自然发展规律,掌握好让孩子参加才艺大赛的“度”。如果为了让孩子参加比赛而进行“揠苗助长”式的魔鬼训练,或让他参加过多的比赛,甚至参加成人类别的比赛,都很容易损害他的天性,也会带给他更大的压力,甚至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登上舞台,从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摆正心态,给孩子一个没有功利色彩的舞台。不论孩子是在舞台上展示才艺,还是在舞台上参加比赛,父母都不要刻意强调结果,而是让他重在参与、享受过程。实际上,兴趣也好,才艺也罢,最终仍要回归到“做人”上来。著名翻译家傅雷给儿子傅聪的家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在傅雷看来,做人与艺术是相通的,做人追求真善美,艺术也是如此。音乐是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对音乐的理解需要艺术中其他门类的支撑。钢琴是艺术的一种载体,是音乐家表达情感和对艺术理解的一种形式,音乐之美脱离不了精神上的“美”。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孩子接受好的兴趣才艺教育,那么就要淡化功利心,让孩子学艺术不是为了他将来成为音乐家、舞蹈家、画家,而是让他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让他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