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上联“两横一竖就是干”,3个女婿出下联,小女婿回答对胃口

  

  对联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几乎每家每户还保持着春节贴对联的习惯,但其实对对联不光是为了祝贺新春,它也是一种文艺活动,著名的诗人作家、一般的书香家庭都有对对联的习惯,还能从对联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曾经一户人家的岳父就出了一个对联测试3个女婿的品性,最后唯有小女婿最称岳父心意。

  一、对联的由来和发展

  我们现在熟知的对联大多都是春联,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来才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表达了古人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其实对联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对偶文学。对偶文学最开始的源头是骈文与律诗,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变成了如今讲究平仄相对的形式。

  

  对联这种独特的文化能专属于中国所有,并被文人发展出一定的规模,其实还是得益于中国文字的特殊性。

  汉语每个音节都较为独立,长度和音调都有相应的规定性,特别是音调有平、上、去、入四声,这就使得很多诗句读起来都朗朗上口,连现在人们喜欢的嘻哈艺术,也是用了汉字的音节进行押韵,便于人们记忆和朗读。

  从外观来看,汉字都是整齐对称的,人们习惯称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因为它的书写方正整齐,无论横写还是竖写,都能显得极为美观。这满足了中国人对于对称美的执着追求,也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喜欢在门的两边挂上对称的春联。

  

  相比于汉语,英语在这方面就有明显的不足,英语的单词是由多个字母组成的,虽然在长久的文字演变中,都能和事物对应起来,一般的单词数量和词性、句子的句式都能够相对,但它有着音节长短不一和无声调的缺陷,所以没法完全相对,更不用说做成对联了。

  现在很多外国人为了学习中国文化,都会去背一些诗词,或者自己做一些对联,但其实要了解对联够深刻的话,会发现透过一个人对联所用的词语,就能表达出作联者一定的心境和性格特征。

  二、岳父巧用对联试探三个女婿

  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就因为对联这件事,发现了自己3个女婿的性格,以及对待感情的态度,让不少人都觉得十分神奇。

  

  那一天刚好是中秋佳节,一般人家都会到父母跟前去吃个团圆饭,老先生的3个女儿也不例外,她们带着3个女婿如期来到了老先生家中。

  饭罢过后,老先生对对联的兴趣又提起来了,所以他就打算出个上联来考考几位女婿,看看他们的水平如何。想了不一会,老先生脱口而出一道上联:“两横一竖就是干。”

  老先生突然地出题也让3个女婿着实紧张了,因为他们平时为了讨好老丈人,虽然学习了一些对联知识,但也知道只是皮毛而已,在老先生面前是比较容易露馅的。

  老先生的大女婿是个生意人,平时买卖做得还算不错,满嘴都是生意场上的风水人情,所以他也想不出来别的,直接就说:“半盏半钵只认钱。”

  

  老先生一听这个下联,勉勉强强也算工整,就对大女婿笑了笑,但其实心里对大女婿很失望,多年前大女婿娶女儿的时候,就是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这么多年来一点也没变,没什么涵养。

  二女婿一听姐夫对了出来,他也摸不到头脑,只好从平日了解的对联知识入手,觉得老丈人出的应该是个“拼字联”,只要对一个差不多的应该就可以了,所以他便说:“一撇一捺才是人。”

  这个对联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对仗方法,不过老丈人也比较欣慰,他知道二女婿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虽然没什么大的出息,但也不会惹事,女儿跟着他也算有个安稳日子。

  小女婿听到老丈人的上联后,转头望了望妻子,便说出下联:“单人独木几时休。”这个下联乍一看好像也是个“拼字联”,但其实表达了小女婿的心思,下联暗含了一个人独木难支,需要夫妻二人互相扶持,共同努力,才会让夫妻感情更亲密,家庭更美好的意义。

  

  老先生一听小女婿的对联,皱着的眉头才算解开了,认为小女婿不仅有才华,而且很懂事,懂得夫妻相处之道,让他最为放心。

  旁人知道了这件事后,都不得不佩服老先生的对联本事,简简单单一个对联,就能看出几个女婿的性格,也大概就分析出了女儿们的生活现状。

  三、历史上精妙绝伦的对联故事

  其实历史上因为对联出名的人物故事不在少数。

  唐代的莫宣卿就十分擅长对联,17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人们都把他当做是神童。这天,县上新上任的一位县官姓梁,听说了莫宣卿的大名,觉得不足为信,所以打算前去亲自考察一番。

  欧美剧

  到了莫家之后,莫宣卿便出来礼貌迎接,梁知县看了一眼莫宣卿,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是,大人。”知县一听,这小孩倒是一点都不谦虚,说他名气大,他也不推脱,于是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廿日小孩岂称大。

  乍一听这个对联只是一个将“廿”、“日”、“大”合在一起为“莫”字的拼字联,但其实摆明了说莫宣卿妄自尊大。

  莫宣卿听后一点都不慌张,知道梁知县是在责骂自己,于是就对了个下联:三两木头不成官。不仅把“梁”字也给拆成“三”、“刃”、“木”,同时也回应了梁知县,这下梁知县傻了眼,终于承认莫宣卿就是当之无愧的神童。

  

  有些文人因为名气很大,所以一旦到了一些商铺,店家都会希望文人给自己的店做一幅对联,可以宣传自己的店。曾经,著名的文人苏东坡就在一个染坊被人认出来,店家就请求苏东坡给自己的店做一幅对联。

  拒绝不了店家的盛情,苏东坡想了想,便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下联为“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要浅。”加一横批“好色者来。”既充满趣味,又彰显了染坊的特色,让店家十分满意。

  对联的学问贯通古今,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经久不息,这都是有原因的,我们也可以多钻研传统文化,将这门学问传播到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