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曝光7岁男孩网课崩溃一幕:原来,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是“焦虑型思维”……

  前不久,一段视频揪起无数家长的心。

  爸爸妈妈不在家,7岁小男孩汉堡,上完网课后,要一个人完成读书录视频作业的任务。

  只要念错一个字,就必须全部重来。

  监控里我们看得出他已经重录了很多遍,濒临崩溃。

  终于,这一次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最后两句诗句,还是念错了一个字。

  

  他委屈地哭了起来,甚至一气之下想把书撕了。

  他的脸皱成一团,浑身都在用力,可在最后一秒,理智还是占据了上风:不能撕书。

  

  他想扑进爸妈怀里,可爸妈都还没回家。

  他只能一个人瘫坐在椅子上,一边大哭,一边念叨着:“我不想上小学,我不想上小学……”

  

  哪怕是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紧绷、脆弱、无助。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就此放弃。

  哭了一会儿,汉堡就擦干了眼泪,调整状态,继续读书录视频。

  

  数不清的失败后,这次他终于成功了!他还不忘回放检查一遍,保证作业质量。

  如果没有监控,也许没有人会知道,孩子度过了一个多难熬的下午。

  幸好还有监控,让父母有机会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意识到孩子的焦虑与崩溃。

  事后,男孩的父母反思,可能是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太大。

  身边很多妈妈,都曾对我感叹过:“我天天挣钱养家都没喊累,孩子只是去上个学,有什么好累的呢?”

  也许是因为,时代变了。

  我们读书的年代,放学后就是踢毽子跳牛皮筋,和朋友躲猫猫;

  但在如今这个内卷的时代,孩子被兴趣班、同辈压力、考试排名填满。

  因此,觉察孩子的“童年焦虑”,是父母必须学习的功课。

  01 每五个孩子 就有一个是焦虑型思维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专业临床心理学副教授Anne Marie Albano在研究中发现: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正在经受焦虑性障碍的困扰。

  这些年,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

  一位五年级的小男孩,因为读不懂课外阅读题,摘下眼镜,狠狠打了自己一巴掌。力度之大,让人心疼。

  

  一位三年级男孩,一上学就喊肚子疼,放假在家就没事。

  父母以为他在装病,医生检查后说,这是由严重心理焦虑引发的躯体化症状。

  研究了很多青少年案例后,Anne教授发现,焦虑在孩子身上的表现,通常是恐惧和担忧。

  拥有这种“焦虑型思维”的孩子,精神会被严重内耗。

  每当遇到一个问题,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他们害怕尝试,认为自己肯定会失败,却又不敢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只能硬着头皮上。

  于是,明明作业很简单,这些孩子却硬生生地磨蹭到晚上十点才不情愿地开始写

  写得越急,出错越多;

  出错越多,就越气馁“我果然什么都做不好”。

  男孩汉堡的妈妈,分享过自己陪着儿子做作业的日常。

  儿子熬到多晚,她就陪到多晚。哄着、劝着、甚至骂着轮番试一遍,只要孩子能背出来书,就谢天谢地。

  终于,在第50遍后,儿子终于背出来了,能睡觉了,可她还要加班加点地帮儿子做手工作业,一张小海报,要画到凌晨两点。

  她以为儿子能理解她的苦心,可汉堡内心早已焦虑不堪。

  有一次,爸爸对他说:“英语再背不出来,妈妈就要来盯着你了。”

  下一秒,他就瘪着嘴哭了出来。

  我们的本意并不是指责这位妈妈给了孩子多大的压力,毕竟她只是希望儿子能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而已。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及时察觉,并调整教育的方式。

  

  在《你和你焦虑的孩子》一书中,作者列出了孩童焦虑的4种典型症状,父母可以自查一下:

  ① 当下立刻的恐惧反应

  比如老师布置了一份读书报告的作业,要求三周后上交。

  一般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忧虑,到家后和家长讨论这件事,但过度焦虑的孩子会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开始哭泣,并坚信自己的作业一定会不合格。

  ② 过度强烈的恐惧反应

  比如上学只是迟到了十分钟,但孩子表现得仿佛正在面对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和折磨,哭得歇斯底里。

  ③ 引起孩子恐惧的是主观想象,真实情况并不危险

  比如孩子正在假期内,还有一周才开学,但他们光是想象着一周后的生活,就开始唉声叹气,越临近开学,越焦虑。

  ④ 任何安慰都无法使孩子冷静下来

  比如小时候害怕打雷,一般的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都能够顺利应对,但过度焦虑的孩子每次暴雨来袭时,只会更加害怕。

  只要出现超过2条情况,那么说明孩子已经陷入了“焦虑型思维”的泥潭。

  他们看似不懂事,其实内心已经千疮百孔。

  02 焦虑 一种代际传递的病症

  那么,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无端地害怕作业、考试、学校呢?

  因为,焦虑是一种会“代际传递”的病症。

  孩子对待一件事物的看法,深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焦虑紧张,孩子也会有同样的表现。

  很多父母总会不自觉地吓唬孩子“你再不努力学习就完蛋了”、“下次考不到前十你就不能看电视了”,以至于孩子总是瞻前顾后、焦虑不堪。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父母要做的,就是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没关系,路还很长。”

  教育的初衷,并不是让孩子能比别人厉害,而是让孩子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看了博主@苏小懒分享的故事:

  儿子班级在竞选三位大队委,他的票数排第四,惨遭淘汰。儿子回家后垂头丧气的,连饭都不想吃,说话也漫不经心。

  苏小懒问儿子是不是心情不好?儿子闷闷地说“没有”。

  她不想让儿子把消极的感受憋在心里,便引导儿子梳理情绪:

  “没有竞选上,肯定会很难过的。”

  “但也不代表你不优秀,投票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同学们会因为精选同学的竞选稿、演讲风格,甚至平时人缘关系、自己心情好坏......而投给不同的人。妈妈觉得你能参加竞选,已经很勇敢了。”

  这时,儿子终于肯说话了,长叹一口气:“可我还是没有选上。”

  接着,她告诉儿子“不开心很正常”,还握住儿子的手,引导儿子说出了心理话“妈妈,我好难过啊”。

  当他发现,妈妈并没有批评他的脆弱,反而陪伴他、鼓励他时,他重新笑了起来,乐呵呵地说:“妈妈,我还是挺优秀的。”

  如果说焦虑是代际传递的,那么积极的心态,也可以代际传递。

  我们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行为举止,并有模有样地学着。

  父母是什么样,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

  也正因如此,当我们的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反思自己。

  03 父母慢慢来 孩子才会快

  前不久,一位爸爸火了。他和女儿的对话被po到网上后,点赞超过3万。

  他密切关注着老师给予的反馈,告诉女儿作业内容,提醒女儿写字要端正。

  每当女儿发出“哭脸”的表情后,他总是回一个“笑脸”,说爸爸相信你。

  但他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还会耐心地帮女儿安排作业时间,把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后,一下子就简单了许多。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总是直白主动地向女儿表达自己的爱。

  “你是独一无二的,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做好自己。”

  “你自己永远就是那么优秀。”

  

  评论区有一位妈妈感叹:“不知道有没有人相信,我快40岁了,这上面任何一句鼓励的话,我都没有从我爸口中听到过。”

  

  我们也当过孩子,一定会明白,孩子有多么想要寻求父母的认可和夸赞。

  那些孩子之所以有焦虑型思维,是因为在他们心中,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于是,他们一边在压力下本能地抗拒学习,一边为了“讨好”父母逼自己去学,在两股力量的拉扯下,逐渐迷失了方向。

  唯有我们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夸奖,孩子才会变得从容,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内驱力,在“被认可—有信心—努力做—被认可”的良性循环中,越变越好。

  教育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

  不好的教育,会把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逼“疯”,让孩子在自我怀疑中变得愈发焦虑,无法自控,最终自暴自弃;

  好的教育,能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到达终点,不错过沿途的美丽风景。

  还记得文章开头那个叫汉堡的小男孩吗?

  妈妈看了他崩溃的监控视频后,及时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如今他越来越有耐心,写作业的过程也越来越顺利。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孩子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要变得更好。

  只要父母及时点拨,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关怀,用自己的积极去感染孩子,总有一天,孩子就能化焦虑为动力。

  共勉。

  -THE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作者: 李耳耳

  本文仅代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