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下英才 汇蓬勃动能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回首五年来,浙江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主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完善引进、培育和用好人才的政策举措,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和“百人计划”,加强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加快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自2018年以来,学校人才引育驶入“高速路”,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规模加速倍增: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等顶尖人才规模快速增长;长江特聘、国家杰青、求是特聘学者等领军人才规模增长近80%;优秀青年人才数量增长近3倍。各类人才在教育教学、学科发展、创新突破、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挑大梁、当主角,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了蓬勃动能。
数字跃迁,折射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实践,正在求是校园火热展开。
立德树人
培育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复兴中华,人才为本。育人育才,大学为基。
浙江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过去五年来,学校通过不断完善求是特聘教学岗、求是教学岗、卓越教学岗等,持续加大对一线教学人员的激励;通过创设求是导师学校、开展职业发展能力培训等措施提升教师育人本领;通过永平奖教金、“三育人”评选活动、高层次人才“师享汇”、“知名教授学术小组计划”等,引导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用心才能打动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情才能激发学生,唤起他们的文学感悟;用力才能提高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境界。”这是2020年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文学院求是特聘教授胡可先的育人之道。
无论工作有多忙,胡可先总是把教学放在首位。课上他不断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其中,让经典名著散发出新鲜意趣;课外他带学生到各地进行学术考察,让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更广阔、内涵更丰富。
重视教学,投入教学,醉心教学。永平奖设立十年来,共评选出了76位长期在教学一线奋斗的优秀教师,树立了众多爱生重教标兵,在全校形成了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的工作氛围。
“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学校积极引导人才参与编撰高质量的课程教材,参与科教协同,打造更多一流“金课”,促使人才在专业建设、课程思政中持续发力,求是园中人才的育人动能竞相迸发。据统计,2018年以来我校获得的教学成果奖,均由高层次人才领衔。
30年坚守教学第一线,独立承担课程超过100门次,授课学生超过6000人,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求是特聘学者何钦铭入选第四届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去年春天,何钦铭被求是学院聘为育人导师,在云峰学园开设了导师工作室,每周抽出2小时给学生一对一辅导,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受了超过50位学生的咨询。
铸魂才能育人。五年来,学校以多种形式在“尊德性、道问学”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求是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秉持诚真、认真、启真、守真的价值追求,在三尺讲台上为我国卓越人才的自主培养作出浙大贡献。
海纳百川
打造“近悦远来”新局面
顶尖、全职、年轻,这是近年来浙江大学人才引进工作的几个显著特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引才平台和分层分类施策等方式,学校正努力打造一支心怀国之大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师资队伍。
2018年以来,学校加快引进了一批德才兼备、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海外一流人才和团队,全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0余人,全职或柔性引进国际著名大奖获得者4人、海外发达国家院士40余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近两年从海外世界著名大学或机构引进的45岁左右正教授达20余人。各类人才在浙大敬业乐业、安心干事、用心成事,学校已然成为全球才俊筑梦未来的启航地、奋斗人生的新赛道、施展才干的大舞台。
一个地方靠什么吸引人才?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进一步赋予首席科学家充分的自主权,采用“一区一议”方式,为特区建设与运行提供专属政策保障,形成一揽子特区人才政策“工具箱”,放大以才引才的“朋友圈”,掌握人才流动的“活地图”,擦亮平台引才的“金名片”。
数学高等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人才特区,它旨在中国打造一个真正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中心。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和财务自主权。通过关键少数激活全局,目前研究院已引进4位终身成员,其中两院院士3人。
比如,刘一峰教授即是受励建书院士之邀,于2021年辞去耶鲁大学正教授职位后,全职加盟浙大。刘一峰说:“纯粹的治学环境是吸引我的最大原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已经发表了多篇高水准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在基础数学顶级期刊上。
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2018年以来,通过深入实施“百人计划”,学校从海外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青年人才。目前学校4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超三分之一,青年人才数增长迅速、稳居前列,汇聚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主培养
构建高水平人才“蓄水池”
2021年11月,两院院士增选,浙江大学5人上榜,创历史最好成绩。短短5年间,学校高层次人才中已经有7人增选为两院院士。通过他们以及其他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成才轨迹,不难发现,浙江大学已成为卓越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
近年来,学校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构建顶尖人才成长梯队,加快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择优遴选一批具有顶尖人才潜质、德才兼备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等配套支持措施。同时,推进分类培育、以才育才,进一步加大院士、文科资深教授等顶尖人才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力度,通过设立求是专项岗位重点支持常规师资迈向“高精尖缺”的专家学者。
“团队带头人就像是家里的‘长子’,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年轻人成长是团队的重要目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翻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朱利中每一年的工作计划,团队建设总是放在重要位置。他带领年轻人面向国家需求与科技前沿,攻坚克难,团队成员在近5年内获批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个重大项目、3个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1个纳米重点专项项目。团队里的“老人们”乐于把展示的舞台留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多做项目,多参加学术交流。目前团队已有两位老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位老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有次在山东出差,我看到一棵树龄近4000年的古银杏树,它身旁还有几棵年轻一点的银杏树也长得很好。我经常把这个例子讲给大家听,这就是我们理想中团队建设的最佳状态。”
创新平台也是育人育才的桥头堡。浙江大学依托国家、省部级平台和校地合作机构积极探索平台育才新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让“千里马”在浙里竞相奔腾。
比如,良渚实验室就构建了梯次育才体系。团队建立了人才“传帮带”机制,开展职业导师计划,由资深PI为青年PI提供学术科研等各方面的指导,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同时实验室充分发挥国际顶尖人才的背景优势,拓展青年人才学术视野,徐浩新教授、陈家明教授自海外归国加盟后,组织了30多场学术研讨会,架起了青年学者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目前,实验室已引进的“百人计划”研究员中有50%入选了国家级人才项目。
五年来,学校全球高被引学者数增长了5倍多,自主培育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150余人,数量比同期实现翻番;自主培育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200余人,增长约80%。
优化生态
厚植人才成长“新沃土”
重奖100万!去年下半年,能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获颁第七届引才育才组织突出贡献奖,得到一笔特别支持工作经费,专门用于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外国语学院文科资深教授许钧被授予引才育才个人突出贡献奖。
奖励人才伯乐,是浙江大学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事业环境的一个缩影。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学校通过持续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改进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相互欣赏共同进步的学术生态、营造重才爱才的文化氛围等举措,精心厚植人才成长发展的“沃土”。
“有前辈扶持,有团队助力,我才能得以成长迅速。”2015年加入建筑工程学院的陈喜群,几年中不仅获批了国家优青,还晋升为学校长聘教授。在建工学院,每位青年人才都配备了职业和师德导师,院领导对青年人才的发展状况进行持续跟踪。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筑人强师”青年教师系列培训,邀请院士、三育人标兵等资深教师对青年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术成长、教学能力和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的全方位培训,还联络协调相关政府部门、重点企业和重大平台,为人才发展搭建舞台。
人才工作如棋局,机制活则满盘皆活。过去五年,学校持续完善求是特聘系列和求是专项系列岗位设置与管理,畅通分类发展通道;设立冠名教授席位并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长周期考核;改革完善教师聘任体系,探索试行长聘教职评聘;实施第二轮和第三轮师资队伍定编定岗,进一步优化分类评价机制;创新深化研究队伍体系建设,构建了研究为主岗教师、专职研究员、博士后、科研助理多层次的专职研究队伍体系;丰富完备多元用人机制,建立完善专员队伍;建立校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定期开展书记有约、校长学术沙龙、“双新座谈”等活动;继续完善“浙大欢迎您”“浙大祝贺您”“浙大感谢您”等暖心工程,使人才在各个重要的职业生涯阶段,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关爱。
除了体制机制的创新外,“关键小事”的落实也让人才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
如何构建卓越的院系人才微生态?经济学院从“心”入手,积极推行“事业关怀、思想关怀、生活关怀”工程,落实完善“事业之友”、职业导师等制度。
每到年底,经费结算、排队交表是很多老师头疼的事情。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经济学院在校内首先设立教师服务专员岗位。学院通过提供精准服务为个体松绑,让师生受惠,使工作提速增效。“一门通办理”“一条龙服务”“最多找一人”的专人专岗专业化,正在成为老师们解决日常繁琐事务的“加速器”。
在浙大,好的学术生态得益于学校不断强化基层用人单位自主权,想方设法发挥院系的主动性,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透过一个个院系的生动实践,可以看到新时代人才乐园的奋进与和谐,瞭望到人才工作更为绚丽的前景。
加强引领
党管人才落实“一号工程”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五年来,学校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战略谋划,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大举措,为加快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在一次“育人强师”学习培训中,外国语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庄玮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看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深有感触:“在革命圣地延安,我充分体验到了共产党人当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我们每个人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践中。”
以教师带学生,以骨干带群众。过去五年来,学校积极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健全完善“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建成浙大延安培训学院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已累计培训了近13000人次的各类人才。
“在学院党委的引领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民族复兴结合起来,要将个人的价值融入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去。”国家级人才入选者、机械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陈剑在2020年党的生日这一天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高度重视高知群体党员发展,坚持早引导、强部署、抓落实,形成了“党委书记谈话+支部书记谈话+党员联系+支部实践吸纳+团队负责人考察”的高知党员发展良性体系,近年来已发展多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入党,做到高知群体党员发展“不断线”。
与此同时,学校还一体推进干部人才使用培养,遴选合适的人才通过校内轮岗、挂职锻炼、选拔任用、向外输送等多种渠道,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历练本领、成就事业;持续推进“双专计划”,引导青年人才提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
东风浩荡,气象万千。五年来学校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谋划、亲自推进,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人才、科研社科、财务、总务、工会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学院(系)等单位主动作为,全校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做细做实人才工作,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着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一流的事业中来。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伟业。过去五年来,学校开创了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构筑了人才引育的新优势、展现了人才高地的新担当,形成了推进人才工作的基本经验与重要成就,求是园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蓝图已经绘就,惟有接续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大学将以更远大的使命愿景擘画宏伟蓝图,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建设全面有重点的人才队伍体系,为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人类进步创造一流发展环境。
文字记者:吴雅兰
图片由受访者和相关单位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蔡博涵
责任编辑:来鑫萍
推荐阅读1.战略迭代、气象更新,他们眼中的浙五年!2.浙五年,见证浙大的新变化3.浙江大学2023年自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4.坚持“四个面向” 澎湃“第一动力”5.解锁学科魅力、领略大学精彩,2023年高招会客厅来啦!助你决胜高考!6.循国家期待 育时代新人
点个赞和在看,为浙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