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文凭?两个本科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撕毁毕业证惹争议!
什么文凭?两个本科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撕毁毕业证惹争议!
最近,高中课本中的 "孔乙己 "这个人物在网上流行起来,大家都拿它来开玩笑。许多毕业生自嘲为 "脱不掉袍子的孔乙己"。在我上学的时候,这个人物给人的印象是迂腐,要面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很多年轻人感叹 "人人都是孔乙己"。
其实,这是个比喻:将毕业生比作孔乙己的袍子。在如今艰难的就业环境中,毕业生有了学位,却仍然面临着就业困难,处于 "大起大落 "的局面。这个看似诱人的比喻,其实揭示了毕业生就业的耻辱。
老师和家长告诉学生,他们必须努力考上大学,才能取得进步。为了不辜负这个期望,学生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拿到学位参加面试,但却发现现实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两名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愤怒地撕毁了他们的毕业证书,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来自郑州一所二级学院的肖飞,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决定报考研究生,这似乎是很多大学生的途径。结果,肖飞没有通过研究生考试,不得不继续找工作,因为他不想回到自己的小县城,想留在郑州发展。
她的父母都是农民,要省吃俭用供她读书,4年花掉8万多元,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肖飞想在郑州扎下根来,等条件改善后把父母接到城里。但肖飞的求职之路屡屡碰壁,她的目标定在一个机构的职位和一家私营公司的面试上。
要找到一份有五险一金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我满腹牢骚,在学校门口撕毁了我的文凭,同时大喊:"这文凭有什么用?
我想,他在考试失败后一定能在海南找到一份工作。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在理想的大学门口撕毁了自己的毕业证书,包括英语四六级证书和毕业证。
这两个毕业生,一个在郑州,一个在北京,当他们的就业遇到障碍时,做出了同样的举动,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个学位是用来做什么的?
文凭的价值应体现在毕业生身上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撕毁文凭的行为是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毕业生不能把找不到适合自己文凭或学位的工作的责任推卸掉。冒犯文凭不是明智之举,也不能解决就业困境。
学位证书是大学期间努力的证明,也是大学生青春的美好回忆,掏出来的文凭其实是对自己的否定。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理性看待就业现状,降低就业标准,先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再寻找其他发展机会。
这两位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没有足够明确的目标,在考试失利后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努力。虽然撕掉文凭在当下看来是一种解脱,但毕业生很可能在日后后悔,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把它重新粘贴起来。
既然你不能改变大环境,大学生就必须改变自己
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学生为了有一个成功的未来,努力学习是有意义的。读书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途径,学历也是一个 "敲门砖",但真正的发展取决于学生自己。
面对就业环境,不管是哪个罪魁祸首,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大学生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发展,怨天尤人并不能让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但也会让大学生陷入 "死胡同",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当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时,他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大学时代,看看自己是否经过努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有了扎实的了解。大学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如果大学生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没有理由抱怨,资源和平台都浪费在自己身上了。
归根结底,大学生应该珍惜在大学度过的时光,努力提高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发挥出学历的真正价值。如果学生的能力低下,那么学位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周创作进行时
(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