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全球首席战略官Michael Holt:全球资管行业最易被低估的机会是投资个

  近年来,随着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不断深入,A股市场在吸纳外资力量的同时,也深受外资的机构投资选择的影响。海外机构的一线投研观点、投资操作、策略研判也逐渐成为A股市场投资者的重要参考。

  中国基金报重磅打造的《对话 · 全球财经人物》栏目上,晨星全球首席战略官兼全球投资研究主管Michael Holt受邀从全球化的角度解读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显著演变,分享怎样的投资组合才能在逆风中站稳脚跟,洞悉未来哪些趋势将重新塑造全球资产管理行业。

  国外银行接连“暴雷”倒闭,引发了市场对金融风险的担忧,投资难度亦随之增加。为何金融危机后的改革没有杜绝银行倒闭现象?全球投资者现在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如何?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是否同质化?

  中国基金报:过去5年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Michael Holt:我认为很难对全球资产管理行业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都略有不同。在美国,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变化趋势,对费率关注以及持续向被动投资工具的发展,投顾的收费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此前的按经纪佣金收费的模式转变为基于客户委托资产管理规模的收费模式。

  如果看中国目前发展,与美国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仍处于早期,基金销售市场仍然是基于经纪佣金的基金销售。与基准相比,主动型基金经理仍有非常显著的超额收益。从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来看,散户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在占比上仍存在差异。但在中国我认为人们愿意去接受变化,监管机构的引导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教育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推动行业向更健康,对投资者更友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基金报:在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或市场中,我们正在拥抱的具体变革是什么?

  Michael Holt:从投资者角度,投资者逐渐开始对投资回报、风险调整后收益,亦或者是投资回报背后蕴含的风险有更好的认识和追求。他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在投资组合中真正想持有什么样的产品。

  中国基金报:从行业角度看,什么样的投资组合能够在当下站稳脚跟?

  Michael Holt:风险管理是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因为即使在这些环境中创造高质量公司或创造内在价值的基本面不会发生真正改变,但它们确实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

  中国基金报:为什么会出现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的困境?这次事件如何教会我们认识银行系统的脆弱性?

  Michael Holt:硅谷银行这类区域银行不仅客户群体的多样性较低,这些银行在投资端的分散度也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银行都会陷入困境,因此这与金融危机蔓延时的情况略有不同,但那些试图以承担不恰当风险或激进风险来支撑其收益的银行会更加脆弱。在监管机构介入硅谷银行之后,我认为制定政策的目的是试图建立信心,因为银行是靠信心来运作的。

  中国基金报:你预计是否还会再次发生类似于硅谷银行或瑞信的事件?

  Michael Holt:我不能对类似的具体事件进行预测,但我认为市场总会有周期,只要人们试图以某种方式追逐回报,并承担某种风险,通常情况下一旦人们触及某条线,最终总会有人在投资周期中受苦。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据能力将会重塑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有没有什么类型的数据可以在资产管理行业中产生超额收益?

  Michael Holt:我认为一家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产生的现金流。但就你的观点而言,我认为这些数据很有价值,但要找到数据来源、理解数据并将其投入生产使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我们已经建立了ESG业务,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没有标准化的报告,所以很难去收集、汇总和理解数据。另类数据也是同理,如果他们不是标准化的,使用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如果你能搞清楚,它就会更有价值,这也能阻止其他人拥有和你一样的优势。

  中国基金报:今年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Michael Holt:信心。这建立在我们如何思考的基础上。即使现在银行系统的情况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脆弱,但信心很重要。与信心相关的最重要的变量在于人们如何管理他们的风险敞口,如果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爆雷”,信心将比我们现在预测的更加脆弱。

  中国基金报: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最容易被低估的机会是什么?

  Michael Holt:在全球范围内,我认为人们低估了个性化的重要性,以及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为投资者量身定制投资解决方案以提升投资者体验。

  

  (Morningstar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