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上瘾?父母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初中生家长向我反映,说孩子放学回家后,第一时间做的不是吃饭,不是学习,也不帮忙做点家务,而是打开手机,开始玩手机。通常都玩到很晚才想着完成今天的作业,有的时候睡觉前还玩手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作息时间和学习效率。

  

  还有的小学生家长也会抱怨,说孩子到家总是追着父母要手机,说完一会儿,或者说今天老师安排了学习任务必须在手机上完成,然后手机一直被玩到发烫,孩子也不愿意交回。

  这样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年以前,电脑还不普及,很多孩子上网吧上网,玩游戏,当时把这种现象叫做“网瘾”,如果哪个孩子被人说“有网瘾”,就仿佛戒不掉,是一个很严重的词。

  但是现在,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没有一个不接触手机、电脑的。而且这么大年龄的孩子,爱玩是他的天性,拿起手机放不下是普遍现象。能够自觉限制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孩子,需要有高度的自律自控能力。

  Lanhai Shuo Chengzhang

  孩子们为什么沉迷手机

  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玩手机很崩溃的时候,不妨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与家长的早期教育有关

  湖南台《少年说》有一期,一个叫叶子健的孩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你们大人总是这样,为了图现在的安静,用手机稳住我们。等我们长大了,沉迷于手机,你们又会觉得,是手机耽误了我们。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小的时候,是谁把手机塞到我们的手里?又是谁,放弃了对我的关爱和陪伴?”

  孩子小小一句话,说出了他们沉迷手机的原因—— 小时候家长陪伴的缺失、错误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把我们的孩子亲自送到了手机的世界。

  孩子长大了,家长清闲够了,才猛然发现孩子被手机耽误了,再回头来教育孩子,发现孩子根本不听你的指挥,于是乎对孩子横加指责、破口大骂,甚至武力威胁,不仅破坏亲子关系,还会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

  陪伴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是父母。

  如果父母忽视了陪伴孩子玩乐、分享快乐与烦恼,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产生孤独感。

  当孩子说:“好无聊!”、“没人陪我玩!”,缺乏科学教育方法的父母就用零食、电视、网络去陪伴孩子。丝毫不认为这会为以后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埋下隐患。

  与大脑适应的反馈模式有关

  手机里,不管是游戏,还是短视频,都采取【快反馈模式】:孩子每一个小的操作行为,都会得到快速的反馈。

  不感兴趣的视频,0.1秒就可以划掉,好玩的游戏,一分钟内就可以看到奖励。

  孩子们对手机、电视、平板电脑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并不是真正的专注力,而是一种完全被动的专注,单方面的吸取电子产品给予的信息,不需要自己太多的思考。

  当孩子们习惯了这种“快反馈模式”以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要 花费很长时间构建一个乐高模型、摆一个多米诺骨牌、思考一个题目、学会一项技能,孩子就会变得没耐心——孩子们的主动专注力就很难运作,现实生活中的延迟满足让大脑感到疲惫和缺乏兴趣,远不如手机游戏的快速刺激来得过瘾。

  这一点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一样。只不过大人有着较好的自制力,能够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和频率。

  与孩子的心理需求有关

  社交需求:

  不可否认,玩游戏与聊游戏,就是孩子们沟通交流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在学校,无法融入别人的聊天话题,很可能感到孤单和无助。

  自我实现需求:

  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满足对抗、冒险的需求,以及渴望在团队中成为领袖,获得尊重的需求;

  如果孩子成绩一般、交往一般,但是游戏玩得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奖励,他就能感觉到被认可,满足他的自我实现需求。

  缺乏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

  在一些家庭里,家人对孩子的关注和支持是不够的,当孩子缺乏来自现实社会的支持时,就会到网络上寻求支持。

  孩子的感受是:网络是我唯一受到尊重的地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待我不好,离开网络,就没有人爱我,所以我愿意花很多时间泡在网上。

  父母们认为都是网络、手机、游戏的错,其实它们只起到催化作用。

  比起游戏,学习肯定是无趣的、困难的、更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的,因此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的能量,来支撑他抛弃一个轻松愉快的事情,而去挑战学习的困难,是所有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Lanhai Shuo Chengzhang

  孩子沉迷手机 父母如何干预

  如果明令禁止孩子不能接触手机,因为你会发现:越不让他玩,他越玩得起劲。

  有的父母会采取强制的措施,例如没收手机、卸载软件来禁止孩子玩手机,但是效果很差,凡是爸妈说过“不许玩游戏”的,孩子一定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

  

  也有的父母用身份压制,比如“ 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这样对于低龄的孩子可能还有用,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觉醒,这种权威身份的压制只会让孩子逆反心理越来越重。

  在几种“禁止”方式中,下下策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孩子会有一种父母不爱自己的错觉,也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必须保持优秀,一旦松懈、贪玩、不优秀,就会失去父母的爱。这样会令孩子产生不安全感,降低自我价值感,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那么,不想让孩子沉迷手机,到底应该怎么干预呢?

  如果孩子在12岁以下, 父母可以采用限制型干预的做法 :限制使用的时长、场合,限制使用的内容。这样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硬性规定的方法,孩子若能够遵守约定,既可以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也可以逐步增强自控能力。

  孩子到了12岁以上,限制使用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 父母可以采取积极干预的方法 ——亲子间对手机内容的互动与谈论,通过解释和讨论等互动形式对游戏的内容、使用方式等提供指导。比如说,和孩子讨论在玩的游戏,建议孩子在某些时段和父母一起玩,其他时段则不允许玩。

  另外,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丰富家庭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把孩子对手机的兴趣点转 移到其他方面(运动、学习、兴趣爱好)上来,才是根本上减少手机的消极影响、 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的方法。

  Lanhai Shuo Chengzhang

  孩子爱玩手机也可以爱学习!

  就算成绩很好的孩子,如果缺乏自制力,也会沉迷在手机游戏中无法自拔。解决玩手机的问题,关键是找到孩子“不学习”的问题根源——我们家是不是给孩子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学习氛围?作为父母是不是不以孩子的成绩表现来评价他?我们肯定了孩子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和努力了吗?

  让孩子爱学习,父母可以这么做:

  A.设定清晰、合理的学习目标

  孩子的内心,是希望自己有好的学业表现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标。

  B.充分信任孩子,激发学习动力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监督,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父母相信孩子,孩子相信自己。

  C.给予积极反馈,创造孩子与学习之间的良性联结

  不是简单地夸一句“宝贝真棒!”,而是要及时、正面、重过程、多维度地去给孩子学习上的积极反馈。这就像在上濒“少年常青藤·通识成长直播课”课堂里一样,,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更多良性联结。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在学习上发力晚,进展慢,但父母需要看到他们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挖掘和激发孩子的潜在优势。

  “少年常青藤·通识成长直播课”以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为底层方法,1v6小班教学让老师可以跟每一个孩子互动,在课堂上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沟通表达能力。

  课堂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思考-主动表达的推进方式,以9月28日开课的二阶课程《遇到失败和不公怎么办》为例,

  创设情境:咚咚岛上有红蓝两色眼镜,透过不同的眼镜能看到不同的东西,

  红色:失败很丢人,大家都不喜欢我。

  蓝色:每个人都会失败,很正常。

  引导思考:大家喜欢哪个眼镜里看到东西?为什么?

  主动表达:孩子们发表意见,得出结论:失败也能让我们获得成长。

  通识课的研发是循序渐进的,不同能力匹配不同难度的课程,将孩子必备的能力拆分成各个年龄段的必备能力与知识,在不同阶段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而具体锻炼和培养的,让孩子逐步掌握。一到四阶的不同课程,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学习,欢迎报名!

  上濒教育

  五大核心业务

  通识成长直播课 | SNG营地

  兰海说成长App | 教育咨询 | 职业培养

  两大城市中心

  北京三向启能中心 | 深圳三向启能中心

  长按识别 星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