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到底培养什么

  经常在网上很多父母问这样的问题——是否应该让孩子学习奥数,为什么很多人都抵制奥数等等。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各行业领域的专家,对于“奥数”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在这里,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奥数的看法。

  一、兴趣的培养

  纵观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数学教材,知识从来是很枯燥很乏味的。在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是个引入的过程,但是知识太过于枯燥——多位数加减乘除运算、整数和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解方程、几何形状的周长面积、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求解都是很枯燥的,尤其是万恶的应用题,每次家庭作业最恨就是抄写应用题的题干导致自己早已失去了解题的乐趣。其实既然作为零基础的引入课程,太过枯燥而缺乏趣味性的课程就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进到初中和高中又猛然发现数学是一门一环扣一环的学科,小学没学好加减乘除中学又怎么去学乘方开方,小学没学好整数小数和分数中学又怎么学好有理数和无理数,所以老师和学生都在头疼为什么数学是一门拉开差距的学科,其实这个差距就是从小学开始就有的。

  所以无论是教数学还是学数学,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兴趣很关键。当然有人也明白,不要问奥数是否有必要学,而是问孩子是否喜欢奥数,但孩子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奥数,到头来无论是放弃奥数还是逼迫孩子学奥数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呢,建议先从趣味数学题开始。

  所谓“趣味数学题”,多数会出现在孩子的寒假数学作业和暑假数学作业中,这些题目能用孩子熟悉和喜欢的语言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再配上一些图像,就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比如这样的题:

  再比如这样的题:

  通过图案、图像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孩子在学龄前接触的知识来源超过八成都来自于图像),便可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

  做趣味数学题,的确是可以让很多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也不是绝对,还得依赖一些激励的方式。老师教学不是单对单,所以课堂上不存在激励方式,很多时候就得靠家长;而家长要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比如玩2小时游戏,或者要一个玩具,或者周六周日去公园等等,这些就可以作为孩子答对题目的奖励,激发孩子去专注,去思考,从而爱上数学这门课。

  在这里我说一个我采用的“九位密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结合孩子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每周给孩子出三个趣味题,每个题的答案都是一个三位数或者三个一位数,从第一题到第三题的答案连成一个九位数,孩子若答对了这个九位密码,便可以获得应有的奖励。“九位密码”适用于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而且好处就在于答案是很难蒙对的。现在试试,看看孩子能不能答对下面三个题目吧:

  1. 竖式SEND + MORE = MONEY(其中每个字母对应一个数,S和M不等于0),求YES-NO 等于多少?

  2. 如果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蜜蜂有6条腿和1对翅膀,这三种小虫一共有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问有多少只蜘蛛、多少只蜻蜓、多少只蜜蜂?

  3. 以下图形一共能数出多少个长方形?

  正确答案:199576176

  二、“数感”的培养

  实际上,趣味数学题和奥数题虽然趣味性差不多,但是实际解题方法和难度差异还是比较大。但是很多奥数题都是基于趣味数学题深化一下来出题的,所以从小接触很多趣味数学题的孩子,也一定会有兴趣去解答奥数题,这样让孩子去报班学习奥数,他们就会自发地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对真正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而这种思路和做题的经验就类似于一种解数学题的第六感,简称“数感”。

  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与差的同学就在于数感的不同,例如√24,数感好的同学一口就能答出可以化简为2√6;分解x^2+3x+2,数感好的同学一下就能答出等于(x+2)(x+1),顺便在脑中直接勾勒了这个式子对应的二次函数曲线,又顺便算了下最值,又顺便算出了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等等……普通学生做乘法基本只能背九九乘法表,但是数感好的同学30×30以下的所有两位数乘积都能倒背如流,还能记得1000以内的所有完全平方数和完全立方数,能通过心算判断1000以内的三位数里哪些是质数等等。所以对于有“数感”的人来说,任何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新知识,都能融合到他脑中存放的知识体系中,与他的知识储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他对数学有兴趣,也能更快掌握新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短时间内便能达到融汇贯通。

  从以下示例就可以培养孩子的数感:

  从小对七巧板或者拥有其他不同几何形状的拼图感兴趣的孩子,如果接触几何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类知识会非常快;

  从小喜欢数字找规律的孩子,接触数列类知识会非常快;

  从小喜欢珠心算、做过很多计算类趣味题的孩子,接触有理数运算、方程运算和多项式恒等变形等知识会非常快;

  从小做过很多数三角形数正方形的趣味题,或者计算概率的趣味题,接触排列组合和概率分析类知识也会非常快。

  …………

  “数感”不仅是数学的基础,更是孩子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这种基础能力和语言能力一样,必须要尽早培养。过来人都知道10岁学英语和20岁学英语完全是两个概念,那么5岁开发智力学数学和15岁再恶补数学同样是两个概念。如果发现孩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可以考虑报奥数班培养数感,慢慢积累数感,在将来的课程中才会事半功倍。

  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多人又会有这样的困惑——“数感”很强的人,却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很多场合下“数感”并不适用。的确社会上也有这样的人,头脑中能算很多复杂的方程式,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解决不了。这里就必须引入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概念。

  “数感”强的人,逻辑思维都很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非逻辑思维到底是什么?

  下面看一个题:

  □□□ + □□□ = □□□,请把1、2、3、4、5、6、7、8、9分别填入前面的九个框中,使得等式成立。

  这个题非常难,难点就在于根本毫无逻辑,根本找不到突破口。这个题标准答案有多个,其中三个是 219 + 348 = 567、238 + 716 = 954 和 487 + 152 = 639(前面两个三位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互换的情况均归为一种),但是每每有人问答案怎么得来的,怎么算的,几乎没人能准确地给出具体算法(计算机编程除外),我给学生讲这个题的时候也很无奈地告诉他“试出来的”。这个题就是典型的非逻辑思维的题,是在先填数字去试的过程中慢慢凑,排除错误答案,最后通过拼凑一步一步尝试得到最终答案的题,当然也有可能一开始试验就全错。

  下面大家也可以试验这样一个题,把1、2、3、4、5、6、7、8、9分别填入3×3的网格中,使得横、竖、斜方向数字之和全部都不相等(注意是“不相等”)。

  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狭义上的区别,其实也就是数十年来讨论的“智商”与“情商”的区别。网上能搜到很多答案,而在这里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智商就是把题目的条件都给你,让你算出答案,算出来就是高智商。

  “小明开了一家奶茶店,每杯奶茶成本4元,售价19元,每天能卖掉250杯;但如果他的奶茶每涨价0.5元,每天就会少卖6杯。不考虑其他成本,如果他一年营业350天,问他采取最优策略的话一年利润多少钱?”。(很简单,二次函数求最值的问题,算下来售价22元,每天卖掉214杯时利润最高,一年利润为1348200元)

  情商就是把题目的答案给你,让你找出能得出这个答案的最为恰当和可行的条件,找得到就算高情商。

  “小明开了一家奶茶店,年前定下目标要让年利润达到1250000元。问每杯奶茶成本多少钱,售价多少钱,每天平均能卖多少杯,每涨价一次会丢失多少客户,一年营业多少天合适,考虑所有成本又该怎么计算,有没有可能就算找到最优解也达不到1250000的年利润?”。(这题看似有逻辑实际也没有,也是要靠一个数一个数地去试,还结合市场、会计等其他学科,而现实生活中也没法去一个一个试这些条件)

  所以在这里也希望大家明白,学习奥数无非培养的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思维和能力,但如果运用到社会和生活当中,恐怕能解决的问题不到两成。更重要的是一些非逻辑思维,也就是所谓“灵光一现”的东西;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九成都是情商高于智商的,非逻辑思维高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奥数能力对非逻辑思维的提升没有太大影响。

  四、是否适合学奥数

  这一点还是从个人不同的出发点来看,个人建议如下:

  如果有兴趣,为了奥数获奖,那就拼尽全力去学习,未来走理论研究道路也未尝不可;

  如果未来想出国留学,高考想考985/211,需要70%以上专注投入,但只看高考大纲相关的数学题,采用一些奥数的解题方法对待高考题(例如拼图法、特殊值代入法、待定系数法、放缩法等等);

  如果只是想高考数学考个高分,上了大学果断弃剧,那么奥数可以适当接触,没必要报班,买点书学学方法或者校内奥数兴趣班听听课即可;

  如果对教育、历史、乐器、绘画、文学等感兴趣,不要学奥数,英语和语文更管用;

  如果未来想创业(教数学的教育机构除外)、想做生意、做销售、开店等,不要学奥数,语文和政治、历史和基本数学知识更管用(这种场合用到非逻辑思维更多)。

  OK,个人建议就是这些,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