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场哨》:只要偏见一直在,罪恶就将永无休止

  三个在十年间毫无交集的球迷,却突然在近半个月内相继被同一个杀手一刀毙命,这是否和他们十年前共同建立的足球会有关?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仨一连十年不再碰面?凶手又为何偏要等到十年后再报仇?

  跟随作者东平王千户的笔触,我翻开了《终场哨》这本书,揭开了一场足球赛隐含的巨大阴谋。

  

  这本书,最先引我入局的,便是开头。

  没有太多琐碎的寒暄与铺垫,直接就是凶手拨出电话,让第一位被害者走到足球场看台上人少的那面,然后选择一个视线盲区,拆掉附近的监控,在那场第一个球进全员欢呼的时候,凶手进行稳准狠的行刺。

  事后,他迅速躲到了球场的卫生间,把作案凶器塞进了男厕所洗手池下的裂缝处,直到球赛结束,才混入球迷队伍当中,隐身离去……

  好不容易警方追踪到嫌疑人1号和2号,谁曾想,这两个嫌疑人,又先后被真正的凶手干掉,从此案件正式陷入僵局。警方该如何破局?他们又会如何抽丝剥茧,找到凶手呢?

  正是被《终场哨》这种紧凑的节奏逐渐吸引,我熬了整夜看完了结局。

  (有想看这本书的,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正品迅速包邮到家。)

  合上书本后,我却对三个球迷的死亡,无法报以任何同情,只能略表惋惜。毕竟,他们都死于自己的“偏见”之下。

  我们传统认知里,对任何事都给出两种解释:你说要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我说狗改不了吃屎;你说他是可怜人,我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说性本善,我说性本恶。

  想让所有人都能带着真心和善意去接纳出狱人员,有难度,或者说天方夜谭。

  《终场哨》里,凶手是个出狱不久的犯人,没被判刑前,他也是个和普通人一样,老实、本份、甚至拥有镀金光环,曾被万众敬仰、信任的人物。只因给孩子凑手术费,他无奈接受贿赂,而后又为保护妻儿,被迫锒铛入狱。

  出狱后,他本以为一切都已结束,正准备踌躇满志地开始新的生活,然而,错误仿佛永远不会被遗忘。球迷们看到他,依旧会抓着他的错误不放,对他及他的儿子进行无端痛骂,导致儿子在受刺激下逃跑被撞身亡。

  正是儿子的死,让这个可怜的老父亲,再也无法淡定,他决定报仇!于是恶,开始滋生并蔓延。

  他们总是会找到目标来攻击,以便发泄他们心里那些无处释放的恶,罪恶往往就是这样滋生的。攻击者和被攻击者,都有可能抓化成罪恶实施者。

  凶手固然可恨,可让凶手成为恶棍的人,恰恰是攻击者本身。追溯源头,一切都是因果循环。

  

  除了凶手外,《终场哨》里另一位被偏见害惨无法正常生活的,还有拾荒者陈有为。陈有为过去也是刑警队的一名警察,因为和人打架斗殴,被判入狱,出狱后他求职四处碰壁,最终沦为拾荒者。

  一些被判刑出狱后找不到工作的人,会被热心的陈有为接到家里,陪伴他们度过人生中最为难熬的日子。可没想到,陈有为的家,却成为整个小区的众矢之的,但凡小区有个偷鸡摸狗的事,小区居民总是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打电话投诉陈有为犯罪。

  就因陈有为犯过一次错误,人们就对他产生刻板印象,觉得他就是黑暗里的魔鬼,不可能再有正确的行为举止了。

  “明明我都已经伏法认罪,为我错误的行为买过单,坐过牢了,为什么外人依旧无法放过我呢?”凶手再次被抓入狱后,说出了他们这群出狱后的人真正心声。

  是啊,我们为何无法原谅一个已经接受过改造的人,为何要把别人一次的错误,认为是他终身的污点,无法对他释怀呢?

  如果,人们无法消除对出狱者的偏见,那么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

  

  其实,偏见不止发生在出狱人员的身上。在职场上,很多企业不再招收35岁以上员工,是一种偏见;男女结婚后,女性就该在家相夫教子,男性就该在职场赚钱养家是一种偏见;学历高的人,就一定比学历低的人更优秀,也是一种偏见……

  偏见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它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和攻克的难题。

  解决偏见不仅仅是个人选择,也是一种社会进程、一种道德立场。

  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偏见,还人间以清明呢?

  美国心理学家珍妮弗·埃伯哈特曾说:“消除差异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相信这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此外,感同身受的救赎力量可以突破既定的分类偏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必针对于他人之错,而是学习他人之长处,对他人之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个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足矣。

  认知到身而为人的认知局限,我们才能前进一步,缔造更好的世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