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我们都该“看”懂的儿童绘画发展规律

  孩子们为何喜欢涂鸦?为何喜欢我们所谓的乱涂乱画。又为何随着他们的成长,画面里的那个世界也开始不断地生长与变幻?

  许多父母习惯性会以“像与不像”、“好与不好”的标准来观看与评价孩子们的绘画,它并不可算是一个大问题,但这种思维限制住了本该属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更为广阔与快乐的发展。究其因,常是因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与绘画能力的发展规律不了解所致。如我们能更了解最基本的关于孩子绘画成长的知识,便可站在一种更多元的角度去对待孩子的绘画,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在绘画活动中获得属于他们更优质的成长与快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那些关于孩子绘画活动与思维模式中的一般发展规律。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准备阶段

  

  / 1-2岁:绘画从淘气开始,是手的运动轨迹 /

  当孩子长到一岁左右的时候,便会开始乱动、乱爬,会把拿在手里的东西在纸上敲打或者按压,如我们给孩子提供一支笔,他便会用笔在纸上按压出各种点状图案(点状涂鸦)。

  

  其实在孩子发现纸张与笔之前的很长时间,他们就可以用他们的手留下痕迹,而且对动作和留下的痕迹倍感兴趣。比如说水或奶洒到桌上,孩子会用手去戳、去涂抹,这个戳和涂抹的动作和涂抹颜料的动作是等同的。平时拿东西的时候只是移动,不会产生痕迹,但当他用到笔的时候便会产生视觉痕迹,产生可视的形状,而且痕迹富于变化,这种成就感(或叫恶作剧)是孩子喜欢一次又一次涂鸦的原动力,也是孩子为何会喜欢涂鸦的内层原因。

  当孩子成长到一岁多的时候,他们可以做以肩为轴心的运动,手里拿着笔,在身体带动肩和手臂上下左右运动的时候就会画出像“蚯蚓爬行的线”。再往后当他们的肩、肘可以同时运动,就能画出层层叠叠的大圆圈。到一岁七个月至两岁期间,孩子的手腕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做以手腕为轴心的运动,这时孩子就能画出小圆圈了。

  在一至两岁期间,他们的绘画更多是属于手的运动轨迹,孩子们会因此行动而倍感兴奋与喜悦。此时,孩子自我意识还未萌发,并非在有意识地画画。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让孩子们充分地涂鸦,自由快乐的用他们的手尽情的去探索这个世界。

  —2-4岁—

  象征思维阶段(涂鸦阶段)

  

  / 2-3岁:自我意识萌芽,圆圈有了意义 /

  在两岁到两岁半期间,孩子发展出用指尖捏东西的能力,这个能力说明孩子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了,也就是说孩子能够用眼睛去注视手指末端,而在此之前,孩子的注意力是分散的。

  这个时候,孩子的绘画行为,不仅可以用到手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加上眼睛的功能。能够画出有始有终的线条,例如封闭的圆圈,这需要眼和手的功能协调并用。如果这个时候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绘画活动就能促进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两岁半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孩子经常会说“我想……”、“要……”、“不”等这些词,也就是说孩子进入了埃里克森所说的人生第二阶段:孩子需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从而获得意志品质。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在行动的时候被父母阻止,就会表现得非常愤怒,这是一种强烈反抗,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叛逆期。

  

  在绘画上,同样表现出一样的行为特征,孩子在绘画上的自主性变强,开始对绘画赋予了一些意义。但这些意义是孩子在画完之后再进行审视,并根据结构和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解释自己所画的东西。

  比如画了个圆圈,可以是太阳,也可以是丸子或别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解释会因当时当地的情况变化。这是因孩子时时都在挑选,在比较自己的想象,越是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越能把一个圆比作各种不同的东西。心理学家马休斯将儿童这种动作-语言行为解释为“象征性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不要去限定孩子画什么,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快乐,是他们的一个探索过程,这也是我们常说在儿童幼年时期不要教授他们绘画技巧的缘故,一方面手眼协调能力并未达成,另一方面儿童的早期涂鸦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是有益的。

  

  学前教育专家凯洛格分析总结的儿童20个基本涂鸦模式

  (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

  这20个基本单元作为要素会以各种各样的

  方式组合成为更高级的单元。)

  / 3-4岁:开始有意识的画画 /

  到三岁之后,和两岁时期最大的区别就是,孩子动手画画之前,就已经给绘画赋予意义了,向作为人的“表现”的画的转变期,而且自始至终意义不发生变化。比如孩子开始画之前就想着要画一个太阳,而且画完之后如果妈妈说像丸子,孩子会极力争辩,坚持自己画的是太阳,也就是说孩子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画画了。

  孩子开始用线条描画故事中的形象,这反过来也促进他们画出更多的线条。构成基本涂鸦造型的线条可以划分成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和小圆团。在拥有大量使用图画媒介和工具的经验之后,随着这些线条的发展,藏在线条中的形状会越来越清晰,会更明显地显现出圆形、卵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十字形等。

  

  孩子到三岁半以后,开始玩假扮性游戏,比如用一根竹竿当马骑,玩过家家等,手的动作也变得更加灵活,这些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为孩子绘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孩子的绘画元素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仅有象征性的意义,而是单个元素之间有了链接,产生了故事,这正是“用来表达自我的画”的萌芽。

  用极其象征性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实物,是三到四岁儿童绘画形式的显著特征。这个年龄阶段也被称为“表征主义时代”,这是人类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就说这个时候孩子发展出了虚构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蝌蚪人——“头部人像”开始出现,一个圆圈,两点和一横,看起来有点像外星人。这种形式总会让很多人感到迷惑,缺少躯干,胳膊和腿的位置不正确......儿童省略蝌蚪人的躯干和胳膊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末尾标定效应,就是说位于系列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内容比位于中间的内容更容易回忆。孩子把头作为顶部、腿作为末尾的结构单位来标定,从而使对最前面的和最后面的产生偏好,出现普遍存在的蝌蚪人形象。

  

  而且年幼儿童往往不能完成完整记忆提取过程,这和成人试图回忆新近学习过的、可能没有联系的一组内容,总是省略掉中间的内容一样。在思维上,孩子发展到了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其主要特征就是“万物有灵论”和“自我中心”,所以这个时期孩子在绘画上常常使用“拟人化表现手法”,比如孩子画出会说话的云、像人一样有思想的蚂蚁等等。

  所有的认知都是从整体的、不分化的概念开始,向更为细致和更有区分性的概念发展。孩子笔下的蝌蚪人即不是对人物形象的歪曲,也不是画错了的人物形象,它是一种未分化的形式,一种将知识转译成形象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形式 。

  

  因而在孩子9岁(最早也不低于6岁)前,不要教孩子太过于固化性的系统绘画技能(包括为孩子画形状、让孩子画形状,甚至事无巨细地指点孩子使用颜料、让他(她)全部涂上等)。

  不要指责孩子看似抽象的作品,不以成人固有模式的标准来检验儿童的艺术,如果循以固化的思路,艺术独有的创造开发只会被引导为一个封闭的复制过程;如果只以像与不像来衡量,在无形中也就封闭了孩子们自我表达的渠道,使他们与生俱来的敏感与天赋再难获得健康的发展。我们只需多听听孩子们讲讲那些作品中所包含的充满想象力的内容,理解并肯定他们在画中所述说的内容。

  —4-7岁—

  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图式前期

  

  / 4-5岁: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 /

  从四岁开始,孩子开始会凭着自己的印象画画,通过绘画更直接的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认知与感受,并开始运用“罗列表达”和“共存表达”。

  这个时候孩子仅发展出简单分类的能力,通过他知觉到的形状和已知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去解释形状,并且去绘画,比如用线框区分家里、家外;尚未发展出归纳、整理画面的能力,以至画面往往琳琅满目,看起来杂乱无章,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作“罗列表达”。另外,在这时孩子们的画中还出现另一特征——在同一副画面中表达时间的流逝,比如表达自己一周内发生的活动,把周一发生的有趣的事和周日发生的有趣的事同时画在一张纸上,这种表达方式叫做“共存表达”。

  

  而且这个时期孩子的绘画,完全称得上“印象派大师”,孩子印象越深刻的地方画的往往会越大,比如孩子画的妈妈,有的嘴就显的特别大,这是因为妈妈不断唠叨,让孩子对妈妈的嘴印象特别深的结果。

  这个时期,孩子对人的认知从“头部人像”逐渐发展到“头足人像”,即画的人除了头之外还有两只脚,四岁半到五岁期间,孩子对人的认知会进一步发展,画出“头体二足”和“头体二足二手”人像,乃至更往后会画出穿衣人像,这是孩子思维认知不断发展的结果。

  

  这个时候,父母观看与欣赏孩子作品时,不可只是关注孩子画了些什么形象,更重要的还是他们用绘画语言所讲述的故事与内容。形象不是问题,更多的是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丰富他绘画的表达语言与更多元的创造。

  / 5-6岁:进入图式前期(感觉写实主义) /

  这个时期孩子的绘画,不再像4岁的时候只是进行简单罗列和拼凑,而是开始给画面建立某种秩序,元素和元素之间有了关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孩子的画面中出现了“基底线”,通过“基底线”,孩子把一维的世界变成二维世界,通过“系列化的表达方式”(排列有序,元素常常一组组出现),为其画面建立秩序。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的画画也常用“透视画法”,如家里、海里的东西在孩子的画面上全能看见。

  

  五岁之后的孩子,能更好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形象,但孩子会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画画。“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而是按照自己认识到的,只画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鸟居昭美,这其实是4-8岁孩子的绘画特点,我们可以统称为“感觉写实主义”。

  / 6-7岁:用“基底线”建构二维画面秩序,开始把事物抽象化表达 /

  孩子从六岁开始,基底线在画面中的表达作用更加具体与丰富,在水平面上画的一条线条,有的时候是地面和海水、天空和大地的分界,有的时候是帮助他们去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转化和分界(通过这些基底线把画面归类、区分、整理,从而建立更有秩序的美感),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更细节化的表达状态。听了故事后根据想象画的画比前一阶段(5-6岁)表现更加丰富;用透视画法画的画表现得也更细致,透视画法也体现出孩子观察力的提高。

  

  孩子这个时候的画仍然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很抽象,父母要更重视和孩子之间的谈话,更多和孩子交流“画的是谁?在哪里?在干什么?”等。

  不让孩子总是围绕着电子设备,这会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贫瘠。应多给孩子读绘本、讲民间故事,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等,鼓励孩子把有趣的感受和听到的故事通过他们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

  —7-11岁—

  图式期&写实主义前期

  

  / 7-9岁:进入图式期 /

  孩子7岁以后,就上小学了,孩子逐渐走向社会化,开始在学校和同学间建立关系、习得规则,开始对成人与孩子的社会有所认识。在绘画语言中的线条表现,开始出现以整组线条所围成的面来表达事物;画面中出现可以分别从正面、背面、侧面三个角度表达的人物形象,并可以画有动作的人物肖像。

  

  这个时期孩子的画不再那么抽象,逐渐开始从主观向客观过度。

  / 9岁以后:进入视觉写实主义 /

  9岁后的孩子开始追求画出眼睛见到的真实景象,自主开始喜欢用写实的方式来描绘他们所感知到的事物,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视觉写实主义”。因此在孩子九岁前不必执着于去教习孩子技巧而是鼓励他们进行自由创作的原因也即在此,九岁后的孩子会自主的开启写实主义的方式。

  

  因此想学技巧的孩子可以选择从这个时候开始初步学习,但切忌过度强化,就如前期固定技巧与形象灌输多了,孩子可能就丢失了创造力与自由表达;临摹多了,孩子可能就不敢画了。

  且当孩子在试图刻画实物样子的时候,他们已是能够感知到与表达出他们更具体的情绪,比如说焦虑感,幸福感,成就感。这时通过绘画技巧的自主内化学习与自由创作相结合的形式,将更有益于构建起孩子们多元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孩子们不断变化的画与婴儿的哭一样,是他们最直接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

  2岁之前,孩子的绘画更多的是手臂运动与探索世界的轨迹......

  2-4岁,孩子开始给绘画赋予意义,逐渐从单个的意义向有联系的、有情景的故事过渡,孩子按照自己的印象来画画......

  5-8岁,进入感觉写实阶段,画的画全是孩子们的自我感知,亦很抽象......

  9岁之后,进入到了视觉写实主义,开始逐渐追求描绘出眼见的真实景象......

  

  画画并不一定是为了成为画家或艺术家,而是所有儿童成长都会经历的必然过程。孩子们天生就会画画(涂鸦),孩子的生活充实、身心健康的发展,他的绘画(涂鸦)亦即跟着发展。他们通过自由自在的绘画语言——找寻自己去表达、创造、乃至交流的快乐。

  大人会不会画画根本不重要,大人所要做的,更好的其实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想涂就涂,想画就能画的条件与环境、以及与他们作品进行积极地交流,肯定并鼓励。儿童在通过不受大人任何干涉的绘画(涂鸦)活动——逐步培养出他们更自由的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的萌芽,而这是一切人类智力(包括科学,艺术等)活动的基础。故而,让儿童自主的享受着他们自由自在地绘画(涂鸦)表达,也即是在最好的保护儿童健康自由的快乐成长。

  本文转载自《诗无邪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