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困境及其突围

  县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县级中学的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日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化解县域教育困境的政策。

  在县域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除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形之外,较多在熟人社区长大,也有大型城市孩子普遍缺乏的一些条件:可以经常成群结队地玩耍(不孤独),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周边有很多不同年龄的青少年提供人生的参照系,这些都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形成强健的体魄。飞行员等特种人才的招募多在县市基层,与这种成长环境颇有关系。但县中的孩子们要在这些特种人才的选拔中脱颖而出,仍然需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

  《县中的孩子》(林小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就相关问题在多省做了深入,展开了富有洞见的专业分析。一些地区的“县中被抽空”的主要机制是类似的,处于资源比较优势格局中的“超级中学”向下挖掘优质生源,吸引资源弱势地区的优质学生和教师。问题是,中国的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这是中国普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上述问题不容忽视,而且近来年已经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

  如林小英访谈的一位县中教师所指出,上述问题只是各种资源向大型城市集聚的趋势中的一种。但这是非常特别的一种。资源相对弱势的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因而县域基础教育既可能是社会资源集中趋势的加速器,也可能是此一趋势的缓冲器,关键是“看得见的手”如何介入。相对于其他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资源而言,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于公共资源的分配,集中的趋势相对容易得到调整。《县中的孩子》既梳理了县中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具体成因,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过去30余年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领域主要的制度安排是“以县为主”,其意图在于缓解此前“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造成的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目前我国存在区域差距较大的现实国情,以及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待,因此,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种种挑战,持续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

  《县中的孩子》指出,一些非发达地区的县中发展面临挑战,以及此种状况的长期延续,不利于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一些成绩好的孩子则被中心地区的“超级中学”“掐尖”。在作者团队涉足的一些省份的县中,全县中考排名前100的学生至少有一半被省会城市的超级中学“挖走”,前20名在本县就读高中的几乎为零或个位数。

  作者介绍了一些县中校诸多老师因地制宜,为县中学生提供适合其具体状况的教育的各种努力,呈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及其对于教育资源差距持续扩大的缓冲作用。这些基层工作者努力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此书的重点在于指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制度安排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改革调整的必要性。

  《县中的孩子》指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省域之内,尽量促进县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前述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意见要求各省市制定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完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稳步推进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是这一方向上的重要推进。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县中发展面临的挑战能够得到明显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