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变了,宝山区南大锚定“三座城”驰骋数字新赛道
乘轨道交通15号线至南大路,出站便见两座百米高的“双子塔”在蓝天丽日下熠熠生辉。我们情不自禁围绕“双子塔”转一圈,但见绿化优美,道路整洁,停车秩序井然。与“双子塔”建筑群相连的中央公园、楔形绿地、口袋公园,使得这里公共绿地占比超过43%,如此“城在园中”的场景以及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完全刷新对这片区域旧有印象,令人感叹:真变了!昔日环保地图上的“黑地块”蜕变成今日模样,是如何实现的呢?脏乱差“城中村”哪去了?按照“南北转型”战略部署,宝山区以吴淞、南大为核心承载区加快转型发展。规划中的“南大”片区,占地6.3平方公里,一度充斥多个“城中村”,其脏乱差,是环境整治中的老大难。不料前不久,我们漫步其间,映入眼帘的不仅有刚刚落成、含百米双子塔在内的一组现代写字楼,还看到四周不少设计新颖的在建建筑显现了动人轮廓。毗邻“双子塔”的附近工地上,塔吊林立、桩机不停,一派大干快上、蒸蒸日上的景象。据介绍,拆违后的这片区域,是上海外环内面积最大的待开发区域。有人称这里是上海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大衣料子”。原因在于,地理及交通优势随着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日益凸显。从南大路地铁站,向南去往人民广场或向西去往高铁上海虹桥站,均在半小时车行距离内。从这里通往著名的知识高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海军医科大学等,都在十公里半径左右。发展良机在十年前“光顾”了这里——这片区域被列入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之一。规划一出,民众喜出望外:违建密集、污染严重的“城中村”,有望因此“腾笼换鸟”。上海南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亲眼见证了南大蜕变。据他介绍,转型发展的号令始于10年前。2009年起,南大地区综合整治连续两轮被列入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并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推动“城中村”巨变的“关键一步”。那个时候,南大的环境整治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大刀阔斧”,环境整治成为产业调整、形象重塑的“第一仗”,非打赢不可。市委市政府决心已定,相关执行部门纷纷行动,以“风卷残云”之力投身改革和建设。细数起来,十多年来围绕污染企业关停转移、大批村民搬迁“上楼”,在谈判动员、拆违腾地、环境整治等方面,难啃的“硬骨头”多不胜数,但最终都在发展中被一一解决了。至此,昔日令人看了直摇头的南大“城中村”,重现为“一张白纸”,可以描绘最优最美的画卷。而宝山以“不低于黄浦江两岸”的标准,正持续地推进功能集聚、品质开发,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全力打造好“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端一座城”。所谓“地上之城”,即以数字经济、合成生物、科技金融等为主导产业,建设“数智南大”市级特色产业园等载体,做优科创企业总部经济,以及产城融合的配套建设。所谓“地下之城”,即连通地铁站和商业设施,四通八达的商业城。其中包含地铁15号线南大站与丰翔路两侧的TOD,集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于一体,构建多维高效的城市枢纽。而“云端之城”,即通过适度超前布局,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各个场景,构建可感知、可学习、可成长的“未来城市生命体”。“先行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百米双子塔所在之地,是规划中南大智慧城的新地标。这里正在谋求“后发优势”,不仅在15号线南大路站一带构筑现代化办公、商业等区域,而且在营造CBD“繁盛”气氛的同时,力求凸显“智慧”城的色彩。这方面,我们留意到不少“细节”。譬如,抬眼可见的信号灯,矗立区域的灯杆,以及集中物流配送点等等,都应用了现代智能技术。此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积极探索“先投后股”的发展模式,从资金、载体两方面入手,加速孵化硬科技,将创新活力转变成发展动力。南大智慧城,正以丰富多样的改革举措,吸引众多“种子选手”企业在此扎堆,共同发力于数字经济的新赛道。坐落于南大智慧城核心区的数智南大产业园,在去年6月跻身新一批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该园区牢牢锚定“数智”发展招商引资,加快构建科创服务及功能配套,已经在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方面初显特色,声名远播。据上海临港南大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数智南大产业园已累计吸引530余家企业进驻,数字经济总部型企业占比近半。其中包括以中软国际等为代表的软件服务类企业和一批芯片设计、人工智能、数字健康领域的新兴企业,已初步构筑了区域数字产业生态。据介绍,数智南大产业园也有望成为南大智慧城打造智慧城市新典范的“中枢神经”,计划建设的两个示范组团以及三条智能展示轴带,将率先形成“智慧”之示范。开辟蓝海以求“换道超车”南大智慧城被科创界“看好”的亮点还在于,基于资源禀赋,勇于在“产业定位”上开辟人无我有的蓝海。譬如,他们抢抓“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机遇,发力于合成生物医药领域。何为“合成生物医药”?据介绍,合成生物学是利用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基因编辑3项底层技术,是实现生物制造的一种颠覆性生产方式。由于此赛道足够宽、天花板足够高,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化的爆发前期,有望迈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为此,南大智慧城站高望远,提前布局,意欲通过夯实高精尖基础科学设施,支撑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的应用创新、“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不得不说,观念决定道路!目标明确后,前行的步伐就可以加速了。目前,南大智慧城正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载体,其中包含公共实验室等新型服务功能。他们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启动建设约3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建成开放共享的合成生物重大设施平台;建设三至五个细分领域功能性创新平台;培育和引进合成生物领域骨干企业30家、企业数量达100家,将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建设成为上海市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加速园、特色园,助力形成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新型产业发展道路从无到有,无疑会遇到许多“难关”。在布局基础科学设施方面,考虑到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南大智慧城积极探索“政府+市场”的灵活投资模式。他们主动撬动多元主体参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筑牢创新底座。为服务好“从0到10”的全产业链创新,提升空间承载力,南大智慧城还在产业载体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在科研端,他们已经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提供研发、孵化、小试、成果转化、人才交流、金融服务、商务办公等场所,形成开放共享的创新策源、转移转化环境。而在产业端,他们利用南大周边及宝山北部工业园区存量工业土地资源,部署中试车间、生产基地等,以此满足企业中试及生产制造的需求。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轴形成有望。承载未来天际线的根基在更高层级上回应发展需求,统筹布局创新形态,是承载未来天际线的根基。南大智慧城响亮地表明了将打造“三座城”、勾勒宝山“智慧未来”的决心,可圈可点的还有一项前沿设计——组团开发。相较于传统城市布局中圈层划分的模式,组团开发是把城市分割为一个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而每个组团内,人们都能便捷抵达商业载体、公共服务空间,实现更科学的职住平衡。从规划看,他们已经实施以结构性绿地、城市主干道为边界,划分6个产业组团进行建设。每个组团的规模都基于相应规模的精心设计。南陈路126号,是南大智慧城规划展示馆。一字排开的几幅控规图显示,从初版到最终版,绿意一点点铺满、路与路的间隔逐渐减少、横平竖直的路网改为更具人性和美感的窄路弯巷。这样的规划调整,关键词在于“尺度”。设计师们反复提及,发展的指向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由此体现对生产尺度、生活尺度、生态尺度等各方面都悉心回应。不远的将来,城绿相融的组团开发环境里普遍具有这样的人性化场景:办公、商业、休闲相互之间并不割裂,在此工作的人们不必焦虑地赶路,或许在每个街角红绿灯逗留之际,便能偶遇“意外之美”。这里所说的“意外之美”,包括街角处的碎片空间竟然开着一家手冲咖啡馆,不经意路过的一个角落有个“特色书店”或24小时亮灯的温暖便利店。最美城市往往在人行道、便利店、生态绿地等多个“小地方”让人感受暖意。显然,南大智慧城不因“善小”而不为,相反却力求“人性化”。譬如,在最初控规图中,沪嘉高速外环线交界处被一圈绿林环裹,后来,设计师将此“化整为零”,变成可亲近可休憩的小巧绿廊、口袋公园。此外,他们还计划在占地约300亩的中央公园里,嵌入精品书房,同时预留充足的地下空间,让书香弥漫于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总之,未来南大智慧城空间将在生产、生活、生态间建立亲密连结。如此多样灵动的空间布局,有助于产城融合,充满生机。值得一提的是,15号线南大路站不远处,新型人才社区——“金地草莓社区”五幢楼已全面完成封顶并开始装修。这是南大智慧城“拿地即开工”的首个产业配套项目,共有一室户、一室一厅以及二室户等2000余套。这一青年白领“梦开始的地方”,将提供诸多“共享”空间,包括共享厨房、运动主题区、影音娱乐区、室外篮球场、休闲步道等,以及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配套。由于人才、住房、土地、财政等相关政策的立体化加持,毫无疑问,南大智慧城作为转型发展承载区之一,如茁壮的梧桐将吸引更多“凤凰”栖息。(来源:上海宝山)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