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指尖”入“心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之中,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和提升成效的重要举措。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创新“指尖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网络育人矩阵、加强网络育人队伍建设、打造网络育人文化精品,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萌起来”“潮起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多重提升。
强化融媒体矩阵建设,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
学校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工作,把握网络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和舆论环境新变化,强化融媒体矩阵建设,打造具有价值引领、思想交流、特色服务、文化活动等多重功能的思政教育新平台,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编织制度建设“保障网”。学校精准把握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抓住教育系统融媒体发展机遇,积极主动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科学长效路径,搭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的校园媒体矩阵。学校建立融媒体中心,先后制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融媒体中心媒体发布管理工作制度”“校园网新闻和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推动不同宣传媒体平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促使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形成“求同存异”的融合发展模式,搭建起网络思政建设的“四梁八柱”。同时,学校还制定“素质教育类竞赛管理和奖励办法”“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等,完善奖评机制,拓宽晋升渠道,增强校园媒体人的获得感。
打通传播平台,激发思政育人“聚能环”。学校以融媒体矩阵为“一体”,以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为“两翼”,构建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微博等校园媒体辐射圈,形成“一体两翼,多向辐射”的平台建设体系,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利用图文、短视频、直播、H5、VR等多种传播形式,打造更多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校园新闻精品,让直播化、移动化和产品化成为融媒体传播的新趋势;依托融媒体中心,对外联动各类媒体网络平台,对内带动学校各级媒体,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网络育人内容,找准网络育人的契机和出发点,做到同频共振、合力育人,增强高校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形成人人参与网络、人人传播正能量的良好网络思政格局。
创新育人实践,唱响网络思政“主打歌”。“内容为王”始终是融媒体时代各类校园媒体秉持的基本原则。学校根据不同媒体特点和用户心理挖掘网络育人要素,运用新媒体思维“精耕细作”,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点击”,打造了一批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文化品牌,切实增强网络育人成效。例如,把握特殊时间节点,制造“思政教育契机”,连续4年开展“520·我爱你”特色主题活动,邀请校领导与学生花式合影,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充分利用直播平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我是乡村带货官”农副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暨万人师生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直播宣讲,在线观看人次超1.1万,收获点赞16.2万。
打造思政队伍,画好网络思政“同心圆”。学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单位上下联动、教师员工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围绕网建、网管、网监、网评等重点工作,建立由宣传部、团委、学工处、思政课教师、各学院辅导员和各单位新闻通讯员等组成的多梯队、专业化网络思政育人团队,构建起“学校、学院、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四级纵横联动矩阵,不断提高网络育人队伍的政治素质、信息素养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每名教职工的育人能力,激发全员思政的活力。
扶持成立各类校园媒体和融媒体团队,打造学生融媒体团队品牌,承担传递信息、发布资讯、反映学生声音等重要传播任务,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一公里”,凝聚青年力量,壮大丰富网络育人队伍。校级融媒团队已成为“校园名片”,指导教师和学生先后获得多项各级各类融媒体比赛荣誉。
抓住短视频窗口机遇,打造媒体融合新亮点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网民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占网民总量的95.2%。可见短视频已经成为数字化技术下一种常态化的视觉表达形式。
把握短视频平台特点,提升传播效能。学校紧跟视觉化传播潮流,适应短视频表达模式,积极探索将短视频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采用“中央厨房”的工作模式,厘清不同类型媒体平台特性,针对不同媒体平台特点适时调整宣传策略,挖掘符合不同媒体传播属性的宣传点,不断提升传播效能。在策划选题时,主创人员抓住短视频“短、平、快”特点,结合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用故事化理念制作趣味性短视频产品,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受感化、在快乐中受教育。2019年至2022年底,学校策划拍摄军训题材短视频18条,累计播放量超1600万。其中,作品《来自教官的“灵魂诱惑”,敢吃嘛》,一经发布引发广大师生共情,迅速爆火“出圈”,仅抖音平台播放量超1200万,学校官方账号用户关注量“暴涨”3万,由“最惨官方”逆袭上岸。
突破思维局限,把准校园受众喜好。融媒体时代,优质内容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校园媒体能否吸引受众、引领舆论,最终要看内容做得好不好,是否真正践行“用户思维”。学校军训相关短视频突破传统思维,立足军训教官与参训学生之间的互动,设置趣味生动的情景故事,辅以网络语言、学生喜闻乐见的背景音乐和表情包,作品一经发布,收获诸多点赞,网友纷纷留言互动。作品《抢先看!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赣新校区实景来啦》用新校区航拍实景,回应师生群众对新校区建设的关切和期盼,形成强大感召力。
巧妙借助热点,打造“出圈”作品。紧跟热点是流量的保障,“追热点”也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的常规操作。学校融媒体中心主创人员凭借对网络正能量事件敏锐的直觉,巧妙借助网络热点话题,制作了视频作品《当军训遇上闹别扭》。该作品一经发布,让观众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新鲜感,收获近10万点赞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融媒体中心主创人员巧妙借用“碰拳送惊喜”这一网络热门活动,以第一视角拍摄在校园里偶遇老师,进行碰拳送糖果,传递惊喜与爱的情景,给受众带来可看、可亲、可感的视觉体验,于润物无声中增强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吸引力。
构建铸魂育人新生态,助力学校“双高”建设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能动性,结合融媒体时代特点,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态势,不断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见效、创新发展,构建铸魂育人网络新生态,全力助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
把握媒体发展规律,破解网络育人重难点。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日常获取信息、拓宽视野、思维碰撞、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给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因此,高校要树立网络思维,充分把握新媒体开放性、虚拟性、失序性等特点,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内容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盘活媒体资源,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打造网络文化精品,彰显网络思政育人特色。学校积极打造高质量融媒体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讲好校园故事,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双高”建设注入青春能量;讲好青春故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质、师生关注焦点等,依托融媒体平台,以项目化方式推出思想价值高、“叫好又叫座”的系列融媒体作品,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回应师生与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让校园与社会全方位全领域互联互通。注重以“小故事、正能量、大情怀”的题材切入,用更加“接地气”的声画语言来讲述校园中的日常点滴,持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产品,逐步形成品牌效应,黏合用户,彰显网络思政育人特色。
释放数字化技术效能,推进精准思政教育发展。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时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释放数字化技术效能,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度与配置效率,从而做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比如,围绕学生兴趣特长、成长需求、学习生活等内容,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投放优质思政内容和产品,推动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凝聚青年共识的“能量场”;或通过合理应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融合高校思政特色、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沉浸式思政课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网络思政育人是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思政育人实效的必要之举。高校要持续在强化“融媒体+思政”创新上下功夫,做好网络育人工作,不断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见效、切实提高网络思政育人质量,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者李爽爽,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作者:李爽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