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校长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校长 姚志强

  姚志强

  【人物简介】

  姚志强,男,中共党员,汉族,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校长。曾任辽宁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挂职)、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化学化工研究所所长,大连教育学院客座教授,辽宁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辽师大研究中心研究员,大连市化学教育学会理事,教育部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管理研究,主持(参与)研究教育部及省级以上课题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一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人文科学奖三项,市科技进步奖三项;先后主编(参编)教材及参考书 4 部,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学科教学”、“教育科学”、“中学化学”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姚志强同志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与应用的研究工作27年,是一位在教育领域具有开拓力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近年来,先后主持(参与)研究国家、省级以上课题4项。其中《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建设研究》荣获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沿海地区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荣获大连市十一五期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省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项,市科学技术奖三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编(参编)教材及参考书4部,在“化学教育”“教育科学”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一直担任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3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6年调入开发区一中任校长,始终坚持用科研引领学校的发展,在全国率先创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型,教育质量连年上升。2011年学校一本上线率近70%,创历史新高,有11名学生升入北大清华,在大连市排名第三。大连市教育局已将开发区一中的教育教学成果称之为“开一现象”。本人先后荣获全国突出贡献教育专家、全国百名优秀中学校长、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并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

  2006.1至今 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 校长

  2005.7—2006.1 辽宁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主任

  2003.9—2003.12 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挂职) 副处长

  1999.5—2005.7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副院长

  游学经历:

  2007.11—2006.12 日本仓敷高等学校 访问考察

  2006.11—2006.12 香港基础教育 学习考察

  2006.5—2006.6 芬兰罗苏高中基础教育 学习考察

  2005.2—2005.12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高访

  1997.9—1999.7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生班 学习

  1992.2—1992.12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进修

  【办学理念】

  “教育至上,多元发展”

  在姚志强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教育至上,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至上,民主和谐”的指导思想,遵循“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工作策略,为每一名学生的成才发展实施量身设计教育,使学校走上了一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育发展之路。姚校长用近六年的时间带领全校师生打开了教育的新格局。一批又一批的一中学子走向清华、北大、人大、浙大、复旦、南开、港大、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哈工大、武大等著名的高校。

  学校的高质量教育不仅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学校先后被评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全国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模范学校、辽宁省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大连市先进单位、大连市文明单位、大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2009年学校依据课程建设所申报的“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建设研究”课题,已被全国教育规划办列为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高质量:高进优出,低进高出,让学生在传统和多元下实现飞跃

  高中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它承担着为高校提供预备生源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双重任务。

  自从全国各大名校开始实行自主招生后,姚校长找到了一条将“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结合实际,姚校长提出了以“国本课程为红花,以校本课程为绿叶,通过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共同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结构模型,构建了自己特有的培养人才教育模式。学校以“国本课程”为基础,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校本课程”为拓展,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通过“校本课程”的积淀和“国本课程”的支撑,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多元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为学生升学拓宽渠道,使每一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

  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是提升教学质量。在文化课教学工作中,学校主抓“123工程”。1.是一个核心,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2.是关注两个群体,即精英和大众,学校学生初升高录取时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100多分,在面向“大众”做好教学工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同时,必须做好精英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尖子生吃饱,让所有学生吃好;3.是指三类学生,即尖子生、边缘生和特长生,学校为这些学生建立档案,跟踪分析、管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

  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校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促进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三动”:心动、口动、手动。这“三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更富有活力,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高效课堂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晨读有英语测试时间,午间有语文背诵时间,晚间有英语听力时间,下午有教师答疑时间,课后有辅导时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师生的共识,“扩大一本,缩小二本,消灭三本”已成为学校教职员工自我鞭策发展的新目标。在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中,有54人因文化课成绩优秀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其中有3人获保送资格,24人获一本线录取资格。2011年高考更是创出佳绩,文理科全校平均分均超过一本线近20分,一本上线率达到70%,外语全校平均分122.6分。这届学生初升高时,过600分只有5人,然而,高考时全校超过600分的学生有50人,增加了10倍。高质量的教学成绩保证“红花开得更艳”。

      开发多种选修课,每个人都要有“特长”

  对于作为绿叶的校本课,开发区一中给学生颁布一项新规定:每个人都要有一个 “特长”;每个人都要有适应自己特长发展的一门“选修课”;每类课程都要融合一种校外课程资源。就这样,一中的校本课程运作起来了,在与高校的自主招生结合之后,一中的校本课程被归为学科竞赛类、音乐舞蹈类、美术书法类、戏剧影视类、科学技术类、国际交流类、社会文化类等八大类课程,并不断地取得好成绩。比如竞赛,“我们过去没有获得过国家一等奖,现在有了,还有一个学生获得了两个一等奖,这就是一个突破。”姚校长自豪地说,“每年我校都有一大批学生通过校本选修课程的学习,在北大、清华、人大、浙大等名校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或降分录取。”

  开发区一中众多优秀学子依托良好的文化课成绩和体、音、美、学科竞赛、科技发明等“特长”成绩,拔高进入理想院校。在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学校已有125人获得自主招生优惠政策。这些学生约占学校毕业生的1/3,其中有13人与北大、清华签约。这10名考生分属八大类校本课程:学科竞赛类校本课程1人;戏曲影视类校本课程1人;音乐舞蹈类校本课程3人;体育运动类校本课程1人;美术书法类校本课程1人;国际交流类校本课程5人;社会文化类校本课程1人。高效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建设保证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姚校长的“多元发展”理论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也为学生找到了通向高校的新路。

  以人为本的选修课模式其实是有他自己的依据的:一是学校用“千军万马过大桥”来代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观点;二是学校的“木桶理论”。

  前者姚校长这样认为:如果“过大桥”能准确描述当前高考真实情景,那么,孩子考入理想的学校有三种方式,即通过快车道、慢车道和步行道三种方式升学。以考入北大、清华的同学为例,有的学生纯粹通过文化课进入北大、清华,这些孩子天资聪颖、勤奋努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是靠真功夫一笔一画“算”进北大、清华的(可谓之通过步行道过桥);也有孩子是中学开始学美术,经过高中三年的继续努力,通过美术“画”入清华美院(可谓之通过慢车道过桥);还有的孩子在高中学习阶段,苦修一年的奥赛、舞蹈等特长,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跳”入北大、清华的(可谓之通过快车道过桥)。

  后者姚校长这样说道:“对于木桶装多少水,是由短板决定的,这我不否认,但是我有另外一个想法,如果你把桶斜着放,那就是长板决定装多少水。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该常常换一个思维去想问题,要懂得扬长避短。比如有的孩子成绩不太好,这是他的短处,但是他的运动成绩非常好,你就该考虑怎样用他的运动成绩来弥补不足。不是数学差,就天天补数学,数学要补,但是不是唯一的途径。你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比如,跳舞蹈520分可以进北大,没有这个特长得考670才能进,那你为什么一定要你的学生考670呢?就像跳高一样,1.7米无论如何训练我也跳不过去了,那你找个垫,垫着是不是就能过去了呢?我们的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学会设计学生,去为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垫’,帮孩子走得更好。而学校要做的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垫’,而这个‘垫’,就是校本课程。”

  开展多语种学习,拓宽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类课程是开发区一中语言文化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语言为基础,以语言学习和实地考察式的体验性学习为手段,在促进学生的语言智能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国际意识,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交往能力,为学生面向未来和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托校本课,课程主要由日语、韩语、国外考察、国外研修、国际夏令营、国际冬令营等多个课程模块组成。在韩语学习过程中,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让韩国留学生亲自为本校学生讲课,这样既有利于两国学生友好交流,也助于双方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为了让走进开发区一中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学校积极对外联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友好学校建设是实施国际化教育的基础,通过不断扩大校际合作的途径和范围,逐步建立多维度的国际友好学校,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理念、不同方法、不同领域的有效融合。

  学校与日本仓敷高中和英国贝思加斯学校缔结了友好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定期开展师生间的文化教育教学交流;与国内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关系并成为多所大学的生源基地。目前,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成绩,许多外籍家长慕名将孩子送到学校来。据统计,已有11名外籍学生升学至清华、北大读书。其中,有8名同学通过非通用语进入北外、北语、人大等知名院校。近年来,我校有多名学生走进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国际名校。侯成业同学就曾通过国际交流走进美国前50名的雪城大学深造。今年的李徐子同学考入伦敦学院。

  开发区一中在本校学生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在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未来还有许多新的举措。目前,学校想探索办一个留学生班、出国班和少年班,为区内有志出国的和想考取名牌大学的学生拓展渠道,搭建平台;为成绩优秀家境困难的学生创造机会;为社会和谐和教育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获得荣誉】

      在学校发展改革中,始终坚持用科研引领学校的发展,在全国率先创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型,教育质量连年上升。近年来,在“化学教育”“教育科学”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获省级以上奖励三项,市级奖励四项。荣获全国突出贡献教育专家、全国百名优秀中学校长、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并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