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毕业,我在乡村学校度过了六年的教师生涯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王海俊老师的文章《真心滚烫 一路追光》

  

  原题:真心滚烫 一路追光

  作者:王海俊

  回想起母校南阳五师,总有写不完的回忆,仿佛又来到了图书馆,大礼堂,假山上,仿佛又回到了那奔跑于篮球场的时光、起床出早操的时代、军训汇报表演的时刻……母校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而这些都已经融入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每当我想到校门两侧“学高为师、品正为范”的校训,就有了无穷的动力和前进的勇气。二十多年来,我就是在这种力量的鞭策下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2000年6月,我师范毕业,怀揣着最初的教育梦想,来到了方城县一所民办学校。这里离我家有一百多里远,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我依然激情满怀,心里默念着:要做一名好老师。可当我真正走上讲台以后,全新的工作岗位,角色的急剧转变,却让我一度茫然,无所适从,特别是在面对学生那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原本身为师范生的那种骄傲,早已荡然无存了。可我没有时间犹豫,也没有彷徨,面对学校和学生的期盼,我不断地调整适应。一个月后,我终于沉静下来,心无旁骛,带着我特有的韧劲,带着对新角色的憧憬,一头扑在了工作上。很快,我找到了适应新角色的捷径——学习+实践。

  晚上放学后,老师和同学们都休息了,办公室里就剩下我一人了。我就开始利用这段时间,用阅读来丰富自己。在学校那个小小的图书室里,我肆意挥霍了无数个晚上。在那里我读了很多书,没有干扰,没有琐事,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学历。我什么都读,历史类的,文学类的……但读的最多的还是教育类的,觉得有益的还会进行摘抄并撰写心得感悟。短短两年,我的读书笔积攒了厚厚的一摞,这个习惯让我驾驭课堂越来越轻松,更让我终生受用。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学高,身正,就成了我另一个奋进的目标。

  

  2002年秋,遵照社旗县教体局的相关安排,我被分配到了家乡的一所村级学校,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小学教师。那时候的乡村小学,学生人数少,教师批改任务轻,家长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都是凭着一份“责任”自己做主。而那时的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我都教,除了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我还担着二——五年级的美术和体育课,虽然这些学科不能称之为我的强项,但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工作热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是师范三年的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

  当时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一专多能”,所以我也要让我的学生“全面发展”。即使我打篮球的水平不怎么高,却足以让这群没怎么上过体育课的学生惊叹。就这样,我用敢担当敢作为的责任感,逐渐树立了师者的威严。

  乡村学校的生活是那样的充实,与朴素的孩子相处是那样快乐:和学生一起画墙画美化校园;组织学生排练合唱节目;和学生在土操场上用白灰画线,教他们打篮球;带领学生自己接电线买灯泡,为教室装电灯;走进村里最难缠的学生家里,把辍学的学生带回了学校;不顾家人反对背起铺盖住进了偏僻的学校,教学生练粉笔字……从那时候开始,夜晚的学校开始亮起了一盏灯,这盏灯照亮了学生前行的路,也让我赢得了家长的尊重。

  虽然我所在的小学是个小地方,可再小的舞台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教学风格就是在那个时期初步形成的。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是我工作的常态。“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课堂环节怎样设计”,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琢磨。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样便利的互联网条件,为了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教学水平,我就在各种教学参考杂志里吸收养分,仔细研读,每一节课备课都会翻阅大量资料,考虑哪些知识点能为我的课堂增辉添彩。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教学》这本杂志,里面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和课例作为指导,当时我对它真是爱不释手,边看边做笔记,边做笔记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经常在这种联系中就产生了要尝试的灵感和冲动。我这样想就这样做:把书中的理论用于实践,再反思再提升,在不断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而我对自己探索的课堂也越来越有信心。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对这个度的把握,就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长河,那么奋斗就是河里的一朵朵浪花,有了浪花与岩石的碰撞,河流才会越挫越勇。就这样,我在不懈的学习与实践中度过了我教育生涯的前六年,我把它称之为我的沉淀期,它亲历了我的汗水与历练,也见证着我的砥砺与成长。哪怕后来我走上了管理岗位,哪怕我从乡村到了县城,我还是忘不了这一段美好的时光。我想,我与乡村这片热土,是共呼吸同命运的,我教师生涯的很多高光时刻,都在这里得以成全,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也形成了影响我终身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是面对教学工作,还是学校管理,我都在努力坚守最初的梦想。现在,“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依然是我们实验学校的发展目标。

  在从教22年的时候,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含义,并愈发热爱这一职业。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曾是一名中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早已烙印在了我灵魂的最深处,成为了我心中的图腾。我曾经给自己这样定义:我是生长在教育土壤上的一棵树,深深扎根教育这片沃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我的每一根血管里流动着的都是教育的血液。

  

  作者简介:王海俊,男,中共党员,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社旗县实验学校校长,22年的教育管理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评“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管理人才”,“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校长”,“南阳市中小学名校长”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