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博学多才到底有多牛,如今的博士生都无法相提并论

  古时候读书能考上秀才,那是天大的喜事,十年寒窗,通过层层考试,并获得考官的青睐,从众多进京赶考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那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进入仕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即便没有中状元,能够获得榜眼、探花、进士的人也非常了不起,当个官已经不成问题。

  一则普通人家的婚丧之事都要请秀才主持,红包是少不了的;二是如果继续读书成了生员,每年还可以从官府获得一定的银两补贴。

  中了秀才就有可能通过社会地位的提高而谋求经济地位的提高。在清朝,中了秀才虽然不能一步登天,但身价至少比平民上了很大一个台阶。

  没有功名的老百姓见了地方官要叩头下跪,称呼县官为大老爷,秀才则可以不拜,自称生员,与知县谈话有座位坐。

  清朝,读书人犯了罪轻易不能打。一旦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屁股更动不得,县官打的权力都没有,最多只可打手心,而且要老师(学官)才能打,不能由衙役打,因此秀才比衙役的地位高。

  秀才还可以不应徭役之征,连自己家的房屋也可以升高,比普通人家的房屋高出三寸,因此秀才头上可以戴三寸的顶子。

  秀才这个职位是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科举考试虽然是在隋朝时期就兴起,但是真正发展到巅峰却是在唐朝时期。

  唐朝皇帝唐太宗看到人们对科举考试十分热情,不禁感叹:“天下英雄,尽入吾毅中,”从这句话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唐朝时期皇帝对科举制度的重视程度。因此能通过科举考试的秀才一定是全能型人才,如今的博士生都无法相提并论。

  如今学术界考试的科目一般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不足都是不可以的。

  秀才相当于是个什么学历呢?读书人的读书进身之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大学士翰林学士。这样看起来秀才的学历似乎还在初、中级阶段,但想要成为秀才也是非常之难的。

  可能大部分人都达不到秀才这个级别。虽然古人学习的学科不如我们多,但对一门文学的钻研程度可要远超我们的理解。

  考试中,要从中提取鲜明独特的论点,能够引经据古,将文章写得头头是道才能算优秀,才有机会获得秀才的称号。因此,那些十三、四岁就考上秀才的孩子真的是不简单。

  现代博士生钻研的都是专门课题,这就表示他们只对一个领域的发展比较透彻。如果让现代的博士去考古代的科举考试,相信没有几个博士可以顺利获得秀才这个职位。

  古代时期的秀才,作为每个地区的优秀人士,每个地区的数量都很少。但是如今每年各个学校都会进行扩招,每年都会有5万人成为博士,这个数量和曾经的秀才数量相比真的是很庞大。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难度系数比较大,到了明代时期,秀才的考试就没有那么难了,考试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考试的内容更改成以救世救民为主要题目,想要通过这样的考试,需要有极强的文言文叙述天赋,要不然连题目都读不懂。

  金榜题名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讲,是一种千金不卖的绝妙经历,因此古代的科举考试难,难于上青天。

  不然,中华帝国最优秀最聪明的那批人,也不会孜孜不倦从青春年少到鬓角斑斑,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科举功名。更别笑范进中举后会突然得了失心疯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