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扎根“基层大学”争做“三好学生”

  基层大学是什么大学?是社会的大学。这个社会大学的老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是实践,是广大群众。在这个社会大学的学习中,基层干部要努力取得三方面成果。

  要取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好成果。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在人生道路上情操和心灵很重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情操,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作为;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言为心声,行动是心灵的一种表白,心态好了、心灵净化了,就会用平静的心态来对待很多事情。现在一些年轻人,包括从政的一些年轻同志,烦躁的心态是大敌。为什么呢?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许多人希望在一夜之间暴富,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们的干部,影响我们的党员。这种心态对于经商来讲,是正常的但不是好事。在经商的过程中,有可能个别人一夜暴富了,但不是人人都能;对于党政干部来讲,就是很坏的心态。党政干部必须经过磨炼、通过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所以,党员干部在社会大学中一定要上好这一课,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要取得“增进群众感情”的好成果。能够真正地了解群众、热爱百姓,这一点对党政干部很重要。如果对老百姓没有一种责任、一种感情,工作就不可能真正为民、真正惠民。现在一些干部中存在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对老百姓有一种不理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生活这么好了,还有这么多意见。”这就是对老百姓缺乏感情的表现。老百姓有不同的诉求,前几年他们吃不饱饭,他们会抱怨;现在他们可能对干部的一种语言、一种态度都很介意。这是对干部工作的新要求,必须到基层体会和熟悉群众、增进感情。

  要取得“真正了解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好成果。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成果,作为一名党政干部,如果不能很好地和群众沟通,不会说群众话,也就失去了工作的基础。现在,有很多同志文凭很高,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的经历,说出的话很多群众不爱听,甚至不能接受。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与群众沟通的语言和平台、没有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没有到基层去了解群众。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同志就不同了,同一件事,哪怕是深刻的道理,他能够把它群众化、把它简单化、把它生活化和平民化。与老百姓打交道,就要有这种本事。所以,基层党员干部要在日常生活中认真锤炼这种与群众沟通的本事、有做群众工作的本事。(王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