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农家妹要做英语老师

  

  爱心档案

      姓名:蔡梅

      毕业中学:新店中学

      高考成绩:562分(文科)

      第一志愿:集美大学

      学费预估:3600元/年

     “上了大学以后,我要自己打工自立,不能再让爸妈为我的学费操心烦恼了,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在读书,我这个姐姐要靠自己。”

  每天5点多就得上山干活

      7月29日上午10点多,我们来到翔安区新店镇蔡厝村,本文主人公蔡梅的家中。这座老房子只有她和爷爷在家,爸爸妈妈和小她三岁的妹妹都还在山上的田里忙着收割水稻和花生。

      蔡梅说,她5点多就跟着父母一起上山了,因为我们要去她家,所以特地提早就回家了,不然还要继续干活到中午。

      1987年,蔡梅刚刚出世没几天,她的亲生父亲就因病过世了。在蔡梅的记忆里,从来就不曾了解过生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但值得她庆幸的是,她的继父并没有因为不是己出就对她不好。从懂事以来,母亲就和继父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后来家里又迎来了弟弟和妹妹。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也怡然自乐。

      作为三个孩子里的老大,蔡梅从开始懂事起,就帮父母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到放假,她就帮父母操持起家里仅有的一亩三分地。因为台风的侵袭,家里种的水稻不少都倒伏、发芽了,一家人除了最小的弟弟和年迈的爷爷,这几天全都上山“抢救”,希望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么优秀的娃能不培养么?

      快到午饭的时候,蔡梅的父母终于从山上回来了。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饱经生活沧桑的面庞都被晒得黝黑黝黑。

      蔡梅的继父不善言辞,但却一再表达了他供女儿读书的决心。“我这个女儿是几个孩子里最优秀的,我能不培养么?”这个中年汉子说。他一边说,一边指着一边墙上密密麻麻贴满的奖状。这都是蔡家三姐弟在学校得到的荣誉和奖励,其中蔡梅的占了绝大多数。我们数了数,一共有十张,包括了历年的“三好学生”,学科竞赛的获奖和作文比赛的奖状。“还有很多没有贴出来的。”父亲如数家珍,对女儿的疼爱溢于言表。

      但是,尽管父母有心,但家里的经济状况却怎么也让人乐观不起来。有三个孩子和三个老人需要供养,只靠父母两个人来说,无疑是一副千斤的重担。蔡梅考上了大学,让本来就拮据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了。

      现在是农忙季节,蔡梅的父母一心扑在地里。农闲的时候,父母就去建筑工地打工,父亲帮人盖房子,母亲做固定钢筋的活,工作的危险性很高而且也很不稳定。年景好的时候,每个月最多也就挣1000多元,只能勉强维持全家正常的开销。说起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淳朴的父亲只能连连叹气。

  从小就想做个英语老师

      蔡梅是文科生,从小就对语文、英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分。蔡梅70多岁的爷爷告诉我们,她小学6年级的时候,就有作文入选了《童心集》作文选;在高三的时候获得了“全国英语竞赛市三等奖”。

      提起这个孙女,爷爷就赞不绝口。他说,只要忙完了家里的事情,蔡梅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房间里看书、练字,几乎从来不出去玩。高中时去了一次厦门岛内,还是因为参加比赛,由学校组织去的。

      蔡梅最喜欢的科目是英语,高考英语取得了135分的高分。她说,自己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老师,更希望能当一个英语老师,因为从小就一直受到老师的照顾和关爱,对这个职业特别憧憬和向往。

      蔡梅报的第一志愿是集美大学英语专业,这是她最喜欢的专业。选择集美大学一是从成绩来考虑,另一个原因是离家比较近,四年下来可以省下一笔路费。

  菜里偶尔有些肉丝就算荤菜

      高中的课业是繁重的,但是为了不让父母多操心,蔡梅省吃俭用,每天吃饭只花不到5元钱,一般是早饭1元,午饭2元,晚饭1.5元。除了饭以外,基本上都是蔬菜,几乎没有吃过几次荤菜。“也不一定都是青菜啦,有时候食堂在菜里也会放点肉丝的。”蔡梅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今年暑假,蔡梅本来打算到附近的鞋厂去做临时工为自己赚点学费,最终因为农忙,田里的事情太多,最后只好放弃。“爸爸妈妈每天都很辛苦,可收入还是不固定,我是最大的孩子,总要帮忙分担些的。”蔡梅平静地说,“上了大学以后,我要自己打工自立,不能再让爸妈为我的学费操心烦恼了,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在读书,我这个姐姐要靠自己。”

      记者 黄智敏 实习生 史美寅 王家煜 通讯员 英俊 瑞声 文/图

  爱心回音

      陈同学:我是同安启悟中学的高中学生,我想捐250元给吴相  。他挺不容易的,看了许多报道,他所说的一些话却深深地感动了我。虽然他自己认为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我相信他将会用行动践行自己的未来。

      对于那些贫困大学生,我想对他们说,希望他们要加油,一直走下去,困难是不会难倒他们的,没有过不去的槛,因为社会上有许多人在关心着他们,支持着他们。

      廖小姐:今天看了贫困生苏建家在报纸上的来信,觉得他说得挺好的。正如他所说,困难与挫折是一种难得的锻炼,要好好地珍惜利用它,要学会调整心态,正视贫困,轻装上阵。希望这些贫困生能够在以后的求学道路上走得顺利。

  爱心回响

  4个中学生募捐不成自己捐

      导报讯 (记者 沈晓丽) 一周前,集美区一名初中毕业生孙同学打进本报热线电话说,她想和几个同学一起策划一场爱心募捐活动,支持那些贫困大学生。前天,她们的“募捐”款116元已汇到了本报爱心助学帐户。

      孙同学说,策划方案一定,上周一,她就和其他3个同学在集美区石鼓路美滨超市旁的街头设立一个募捐箱,向沿路的居民做爱心活动的宣传。但是由于没有打条幅,没有发放传单,很多市民不了解,孙同学她们最后募捐到的善款只有6元。

      后来,4个同学一商量,别人不捐,自己捐。孙同学和其中一个同学捐了50元,其他两个各捐了5元,合计110元的善款昨日汇到了本报。

      孙同学说,钱虽然很少,但是她们4个同学的一份心意,希望能有更多的市民支持那些贫困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