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事:“生姜叔” 书写“家贫史”未来不是梦

  

  《福建日报》2012年9月27日东南网事版主要文章:

  “生姜叔”:书写“家贫史” 未来不是梦

  网络正能量

  传递无声父爱 传递人生感悟 传递奋斗精神

  “生姜叔”:书写“家贫史” 未来不是梦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27日报道 本网记者 倪羽 颜财斌 实习生 林斐然 魏文亮 邱冬勇

  一位40岁的安徽人,小学四年级文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用三年的时间,撰写了一部20多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一家五口的“北漂”生活。他叫姚启中,在北京西城区天陶菜市场卖生姜,摊位上一块写有“北漂农民工爸爸”字样的牌子格外显眼。网友们习惯称呼他“生姜叔”或者“卖菜叔”。

  姚启中已经北漂12年,身居陋室,每天起早贪黑往来于菜市场和家中,他的摊上每天都摆放着一本新华字典、一堆纸、一支笔。顾客一走,他就拿起笔在纸上写,记录儿子的成长和家史,他称自己写的是剧本。虽然衣服脏兮兮的,但他却把“剧本”打理得有条有理,封面还用透明胶带粘着,写着:《爱的呼唤》。网友评价,这个“剧本”里不仅记录着姚启中一家三代的故事,还记录了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记录着一个平凡家庭的不平凡。

  许多媒体将姚启中的“剧本”称为“家贫史”,他本人则表示,写“家贫史”是为了让孩子“知穷后勇”,希望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们,通过这些书稿了解过去在农村的“家族史”和身上的责任,他也有信心从“家贫”写到“家富”。有网友表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其父母的经历和人生感悟就是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对见多识广的孩子来说,父母积极顽强的生活态度与行动胜过说教千百倍,这是一种平凡的伟大。

  《爱的呼唤》这样的一种不加修饰的原生态记录作品,充满了真实力量,也让我们了解一个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苦苦打拼的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本期《网络正能量》视频连线受网友热捧的姚启中,和东南网演播厅现场三位嘉宾一起聊聊姚启中写作的背后故事以及他和他所写的作品带来的社会价值。

  

  访谈现场(视频主持人:曾凡可)

  本期嘉宾:

  

  姚启中:安徽人,北漂12年,在北京一边卖菜一边写作,以20多万字日记(剧本)记录了一家五口的“北漂”生活。

  精彩语录:我写这个东西,希望会给孩子带来好处,促进他们成长。因为孩子一看我在写字,他也跟着体验学习了。如果晚上只是搓麻将什么的,孩子将来也是学不好的。

  

  林少敏: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

  精彩语录:现在的青少年很难看到给他们提供这份生活的人们背后付出的艰辛的、努力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比较容易倾向于接受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感受不到父辈的付出和艰难。这本日记或剧本,如果能够流传,可能会是另一种比较好的励志形式。

  

  张逢康:来自宁德农村,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坚持歌词创作,东南网原创音乐版主。

  精彩语录:我相信只要坚持梦想就会成真。没有梦想,就不可能去实现。有了梦想,要不断去追求,不管是农村也好,城市也好,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

  

  马建荣 :网友代表,东南网资深网友,网名“福建黑马”

  精彩语录:不管你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最重要一点是要上进、要努力。老姚既是经济生活上面的顶梁柱,同时也是这个家庭精神方面的引导者。

  1.孩子一看我在写字,他也跟着体验学习了

  主持人:是什么原因让您想要写这部作品的?

  姚启中:我是从2009年10月份开始,先写孩子的获奖记录。到了冬天又写孩子的成长记录,写完成长记录后,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想不如把姚家前辈家史,写出来加在一起不更完美吗?我写这个东西,希望会给孩子带来好处,促进他们成长。因为孩子一看我在写字,他也跟着体验学习了。你如果晚上只是搓麻将什么的,孩子将来也是学不好的。

  主持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写这样的作品会不会有困难呢?

  姚启中:我开始写比较困难,不会写的问顾客,因为我是小学文化又是农民,发音不准,有时问顾客一连得问好几句,顾客都急了。我从2010年春天开始求助字典帮忙。有困难我就求助字典,我查字典查得多。一边写一边卖东西,压力也比较大,但一写字我就觉得时间过得挺快的,不写字就感觉比较闲。顾客来了我就停下笔,一走我就写。

  主持人:边卖菜边写剧本,还要读书查字典,会不会影响到生意?

  姚启中:这不会。去年就开始给我带来了生意。很多家长把孩子带到我跟前来学习。有人会说,好好向叔叔学习,你看叔叔写了多少,这么好的字。我那孩子上高二了,我还得接着写下去,一直到孩子毕业。我的书里其中一章《我的未来是个梦》。

  主持人:“我的未来是个梦”这几个字,现场嘉宾怎么看的?

  林少敏:要看实现梦想的基础。姚启中从一个贫困的农村走到大都市,他实现梦想要比都市里的人艰难不知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很多人会放弃,很多人会甘于平庸,很多人就这么混,甚至还有很多人放弃自己。姚启中在这个困难的境遇里坚持了下来,他告诉大家梦想如果不坚持它就是幻想,而梦想如果坚持脚踏实地去做,点点滴滴地去努力,实际上是可以渐次实现的。

  张逢康:我相信只要坚持梦想就会成真。没有梦想,就不可能去实现。有了梦想,要不断去追求。不管是农村也好,城市也好,只要坚持,可能坚持四年不够,可能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十年这样,要坚持,一定会成功。

  马建荣:我的理解,他的做法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这个孩子、这个家庭。他想让孩子知道,这个家庭怎么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穷走向富裕,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他的笔和纸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他的未来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梦,就在孩子身上。他把这个梦,寄托在他的未来,他的孩子身上。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写成文字,通过他的这种行动,激励他的孩子,或者引导他的孩子、影响他的孩子。这个就是他的梦,这个就是他的正能量。

  2.外在的等级制度已经崩塌了,但是内心里头的等级观念还是很强

  主持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周围的人或身边的朋友都是怎么看待您呢?

  姚启中:他们之前看我在写就说我是“神经病”,“你这么多年不还是在这卖姜吗”。自从今年8月份看到媒体排队采访,他们话音变了。“原来你还有这么两下”,就说我写的字比大学生写得好,说大学生都写不来你这么多字。

  主持人:周围人对老姚不理解的原因是什么?

  林少敏: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外在的等级制度已经崩塌了,但内心里的等级观念还是很强的,就是你是怎么样的人就得做怎么样的事。比如说现场的张老师,他写作大家就觉得很正常,但是一个卖菜的去写作,他就觉得是非分之想。第二,大家也不相信你能写出什么东西来——小学四年级能写啥?就像网络上说的,“卖豆腐的命、卖生姜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这其实是无形当中,身份等级的固有观念还在作怪。

  张逢康:我本身也是农民,我也只是初中毕业,我想学习,也是像姚先生一样查字典看报纸,因为当时家里穷。但是我周边人没有看不起我,他们觉得念书是一件上进的事儿。几十年下来,我受到很多褒扬。所以我也想跟姚先生说,不管别人讲什么,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爱好。

  姚先生的剧本叫《爱的呼唤》,我有感而作,给他写了一首歌:

  爱的呼唤,呼唤那如花的四季/四季的飘香,没有苦难没有哭泣/爱的呼唤,呼唤那成长的过去/过去的岁月,永远难忘永远珍惜/爱的呼唤,呼唤这真诚的友谊/友谊的建立,都是亲情都是兄弟/爱的呼唤,呼唤这人生的绚丽/绚丽的未来,就是奋斗就是奇迹!(节选)

  主持人:姚先生写日记,一写就是三年,这份坚持也让许多网友敬佩。

  林少敏:一个人没有梦想,实际上是生命的提早衰亡,找不到奔头,没有目标感。一个农村出来的人能够执着地写作,不但要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还要让自己包括自己的后代能够活得更好,这里头确实是梦想在支撑着他。这个20多万字的日记,事实上他并没有想发表,完全是在不功利的一种状态下写作的。他的目的就是给他的儿子看,从爷爷开始写起,把父辈、祖辈们的这种艰辛、希望作为一种能量,来传输给他的孩子。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头,孩子都到了大都市,见多识广了,但是不能失去这种艰苦的、坚毅的、奋斗的、努力的精神。虽然他也不是有多么高的理想,但确实是很质朴,同时是非常有价值的梦想。

  3.铭心刻骨的体验是最能深入人心的一种方式

  【虽然衣服脏兮兮的,但他却把“剧本”打理得有条有理。方格纸整齐摞在一起,没有一页折角,担心有错字、涂改,每一页纸他都誊抄过三四遍,封面还用透明胶带粘着。】

  主持人:为什么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得这么高,这么地小心翼翼?

  姚启中:我们家条件不好,不能和其他人比。现在我的家庭,就做一些小买卖。希望我的儿子小五一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早点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我保存得好好的,让后代,让我的儿女再好好看看,看看这些字,让他们受到一点启发。这部作品在我心目中的分量重千斤。我要写下去,一直到小五一大学毕业。如果将来有机会,把这个拍成电影,让人家知道这一家人怎么走出来的,这一家人是怎么生活的,让农民工的作品能够翱翔世界。

  主持人:老姚以身作则的方式对孩子会带来哪些影响?

  林少敏:身教甚于言教。因为我们很多的知识就是理论知识,很少带有实践的质感。“实践”这种非常铭心刻骨的体验,来自于自己的父亲,来自于自己祖辈父辈一路的艰苦奋斗、打拼的历史。这种实践,对孩子来说,是最有体验且最能深入人心的一种方式。

  我们生活的这30年变化很大,富裕程度提高了很多,但社会幸福指数很低,大家对幸福的体验实际上比较麻木。现在的青少年很难看到给他们提供这份生活的人们背后付出的艰辛的、努力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比较容易倾向于接受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感受不到父辈的付出和艰难。而这本日记,或者这本剧本,如果能够流传,能够被大家所看到,可能会是另一种比较好的励志形式,能够使大家、特别是青少年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身边的父母,看看背后支撑着自己过着现在的这种生活的力量。

  马建荣:人的幸福感在哪里,跟他的金钱没有多大关系,甚至跟他个人精神上的成就,艺术上的成就,才能才华上的成就也不一定有正面的关系。姚先生这样是个人心态的一种调整和一种满足,我觉得他做到这一点,对孩子、对家庭、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交代,这种交代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幸福感的体现。

  4.他代表这30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奋斗、艰辛、困难和命运

  主持人:姚先生的经历在很多进城务工人员身上也会发生。他的这个作品或者行为对其他的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整个社会会带来哪些影响?

  林少敏:从宏观层面来说,老姚写自己的历史,写自己的家史,写自己北漂的奋斗史,实际上写照了一整代北漂的农民工在这个大都市里头挣扎、打拼、创业的历程,代表了这30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奋斗、艰辛、困难、命运。因为这里涉及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乡村流动到城市里面的“新移民”的资源配置问题,现在国家提出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资源均等化的问题等等。农民工在这里头,有成功,有辛酸,有幸福的眼泪还有悲伤的泪水,辛勤的汗水。老姚的作品,我想是一个原生态的纪录片似的东西,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和记录。

  第二,老姚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非常大的关注。因为儿子很出色,出演了一部儿童片,这对老姚的刺激也是很大,刺激他要以身作则。因此他写这个日记的另一方面,是想把他的家族奋斗的过程告诉给儿子。他要坚持把这个东西写出来,认为这有很好的教育功能,也是对孩子有非常大的正面的激励作用。

  马建荣:不管你是哪一个阶层的人,不管你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做人最重要一点是什么?就是要上进,要努力,要奋斗。我觉得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作为这么一位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40岁的父亲也好,家长也好,他在家庭里面承担着这么一种责任,既是经济生活上面的顶梁柱,同时也是这个家庭里的精神方面的引导者,有一种向上的努力,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榜样,给我们这个社会一个正面的启示。

  “网络正能量”征集令

  “网络正能量”话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话题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如果您发现网络上沉默着的可贵精神,如果您察觉到网络上正传递着的向上力量,马上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话题#与我们联系吧!话题一经采用,就有机会获得东南网送出的特别奖励。

  “网络正能量”观察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现象有着独到的见地,如果您在某一领域一知而十解游刃有余,欢迎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观察员#或邮箱dnwpinglun@126.com与我们联系。成为我们的观察员,就有机会做客东南会客厅,与各路高手对话,与八方网友交锋,展示您独到的见解。

  《网络正能量》第九期网址:www.fjsen.com/column/znl09.htm

  《网络正能量》第十期网址:www.fjsen.com/column/znl10.htm

  《网络正能量》第十一期网址:www.fjsen.com/column/znl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