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不如学生自荐

  身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关于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制度,特别是其在体现公平与正义方面的功能,我有切身的体会。简单而言,这个制度并不完善,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制度安排。但在当时,对于莘莘学子而言,高等教育机会从无到有,从唯家庭成分论到唯分数论,统考统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个制度在体现社会公正,保障人权上具有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否则,无法解释当年受益于这个并非完善制度的人,为何对其感激涕零。

  时过境迁,30多年过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因长期统考统招导致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非但逐渐显露,而且愈演愈烈,早已被诟病多年。立足与强调博雅教育、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呼声,愈来愈高亢而且激烈。

  在此形势下,高校自主招生,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本月8日晚,北京大学正式公布“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方案的要点是,在试点地区,学生可以通过其就读的中学校长的推荐信,经北大审核合格后,免考而直接进入面试阶段。

  自主招生,本该是高校天然的权力,也是消除统考统招弊端必经之路,以及给考生以更多机会和方向供选择,赋予考生更多自主权的良策。相较于中等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学校,以至于高校和全社会,均被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绑架并祸害非浅的现状,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开端。但是,对在现有高校体制之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中可能蕴含的风险,以及实施的时机,则应该慎重评估,三思而后行。

  招生制度变革不能脱离历史以及现况。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虽然粗糙甚至弊端毕现,然而其能持续多年未被撼动,自有其原因。至少其遵循了原始而简单的公平原则。这好比三五个人分一个梨子,为公平起见,切割分梨者不吃,或者只能吃剩下的那一块。因此,如何建立保障中学校长推荐公正的机制,就是新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考虑到多年来高校招生中,为争夺优质生源,各高校竞争激烈,甚至不惜相互倾轧拆台,置统招制度于不顾的现象。再考虑到中学校长推荐制,与已有的保送制度比较,弹性大大增加,赋予了中学校长以特权,就难免让人产生不愉快的联系,这特权如何监督与制衡?这是否有对中学校长进行权力贿赂的嫌疑?

  有一种声音认为,延续了数十年的考试制度,在目前条件下,依然最为公平。我以为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且理解其中的意思,无外乎高校的当务之急并非自主招生,而是现在的高校太像官衙,当务之急应该是去行政化、防止学术和行政腐败。让新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建立在高校制度更大层面的改善之上。否则,与其如此这般赋予中学校长特权,不如将这种权利交给学生来得有效。简言之,校长推荐不如学生自荐。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